9月15日
復建中的明太原縣城初具規模
再現古城風貌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的
明太原縣城建於1375年
201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
為加強保護
於2012年啟動復興工程
目前 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進展順利
城內歷史建築嚴格
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原則進行
最大程度上恢復原貌
明太原縣城
東臨汾河 西擁龍山
南壤晉源新區 北接晉陽宮城遺址
是明洪武八年(1375)
建在古晉陽城遺址南關村基礎上的一座城池
迄今已有644年歷史
因整體格局如同頭北尾南振翅高翔的鳳凰
故俗稱「鳳凰城」
下面我們就說說「鳳凰城」的前世今生:
晉陽古城
晉陽古城
創建於春秋戰國時期
書中最早記錄在《左傳》中
歷史上的晉陽地位顯赫
曾有多國在此建都
比如 戰國七雄中的趙國
晉陽古城的輝煌時期
也是中國華夏史的燦爛篇章——盛唐
西依龍山 東視汾河 「鳳凰古城」自古物阜民豐
作為大唐的龍興之地
這裡水秀山明 歷代名人不絕於里
除漢文帝 漢景帝外
「文治武功」的李世民
去世前一年 曾回到太原
故地重遊 感慨萬千
揮毫寫下了一篇《晉祠之銘並序》
抒發了自己「以德治國」的理念
晉陽古城
被焚毀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
這座歷經1476年的古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復原後的護城河
古太原縣城
據悉 明洪武四年(1371)
位於汾河東面的平晉縣城
被洪水溢灌後
山西巡撫 太原知府才不得已批准
把太原府下轄的平晉縣治遷到
汾河之西的古晉陽城遺址上的南關村
洪武六年(1373)知縣潘原英組織人力、財力
又把原建在平晉縣的文廟整體遷到南關村
洪武八年(1375)地方長官上報朝廷
經核准後 將平晉縣名改稱為太原縣
原明清太原縣城 內有九街十八巷
設四門 四周城堵51堵 敵台32座
城高三丈 壕深一丈 兩岸植柳
北門城門洞向北 瓮城門洞向東開
表示鳳首向東顧盼 取『丹鳳朝陽』之意
瓮城內外出路南北兩側各有一眼水井
象徵鳳之雙目
東西內門洞各向正東、正西
外門洞皆轉向南 如鳳之雙翼
南門為鳳尾 尖端直指南方
因此從整體上看
縣城如俯衝落地的鳳凰占據著高台
故名「鳳凰城」
太原縣城內外原有大小寺廟、樓閣、祠堂50多處
這些都是傳承古晉陽歷史文化的有力佐證
4條大街原有12座牌坊
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將軍廟22處
雄偉壯觀 古樸莊重
復興工程
明太原縣城復興工程於2012年啟動
至今 工程已接近尾聲
城牆巍峨挺拔 雄姿顯現
「自然、古樸、人文」特有的文化古韻
與現代活力氣息撲面而來
古縣城新貌盡顯活力
明太原縣城護城河道
及城外綠化美化工程已完工
牆、林、河、路、建築
達到有機統一
據了解 整個護城河的建設工程
包括護城河開鑿、修復、蓄水、河道等
未來遊人也許還可以從碼頭坐船出發
飽覽整個古城的歷史風貌
從古縣城東北角拍攝
護城河上建設有橋樑共計10座
其中車行橋6座 (長 20米寬 15米高 5.2米)
人行橋4座(長20米寬8米高5.2米)
明太原縣城內將修復修繕文廟等
49處古建築 46處歷史民居
修復工程全部依靠
考古發掘的成果以及縣誌、老照片等
修舊如舊 超高標準設計
要在最大程度上恢復原貌
從古縣城東南角拍攝
整個復興工程完工後
明太原縣城將成為山西太原一處
集休閒觀賞 民俗風情 遊客體驗於體的綜合性
「古晉陽歷史文化旅遊區」
未來 這裡將成為太原更加靚麗的城市名片
彰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
魅力和深厚的底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ef8U20BJleJMoPMB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