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5900 字
閱 讀 需 要 18 分 鍾
大概沒有哪個中國帝王的肖像畫如明太祖朱元璋這般特殊。他的畫像至少占了三個「之最」:清代南薰殿藏諸帝畫像,以朱元璋像的數量最多;所有帝王像中,以朱元璋面貌的反差最大——一為眉目慈祥,面部飽滿,神情沉穩的正像;一為滿臉黑痣、臉型怪異,好似豬腰子的異像;明清帝王的容貌問題,最富有話題和爭議的一位非朱元璋莫屬。
南薰殿里的正像與異像,哪個才是明太祖真容?
明太祖坐像(異像),紙本設色,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南薰殿里的多面朱元璋
欲破解這個謎團,先得找到這些畫像的源頭。現今存世的明代諸帝畫像,大多是明清皇宮紫禁城舊藏。據《大明會典》記載,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改位世廟正殿為「景神殿」,寢殿為「永孝殿」,「奉藏祖宗帝後御容於其中」。明清易代後,這些畫像被移至內庫保存,至乾隆十四年(1749)重新裝潢完畢,移藏於南薰殿。
現存南薰殿舊藏的朱元璋肖像畫共計13幅。這個數據與嘉慶年間的記載相符,在胡敬《南薰殿圖像考》成書的嘉慶二十一年(1816),明太祖畫像軸已有12幅、冊頁1張,為明清諸帝畫像最多者。胡敬還將這12幅立軸的情況逐一介紹,從他的描述來看,殿藏異像多達11幅,正像僅1幅,連胡敬都專門寫下「與前像迥異」的文字註解。其實朱元璋肖像畫遠不止故宮殿藏的這13幅,在南京明孝陵、鳳陽龍興寺等地都有朱元璋像,且基本為異像、丑像,數量遠高於正像,難道那丑得駭人的「鞋拔子臉」才更接近真實的朱元璋?
生活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古玩收藏家趙汝珍在《古董辨疑》闡述自己的觀點:「但以常理推之,當以目深長頰者為真,蓋此像跡近侮辱,含有朱豬之意,若非真像,在專制時代無人敢為之,況其子孫又奉祀之,其必為真像,蓋可知也。」看來趙汝珍也認為朱元璋的異像奇醜,但他認定此像更接近朱元璋容貌的理由卻存在疑點,首先,專制時代是否真的沒有人敢醜化皇帝?其次,趙汝珍在明孝陵見到供奉的明太祖異像時,已是清末,距明亡已200多年,如何能證明朱明子孫一直「奉祀」的是異像?
看來要探尋明太祖真容,我們先要破解的第一個謎團——明王朝統治時期,紫禁城裡供奉的朱元璋肖像究竟是哪一張?生活在明代前中期的官員陸容在史料筆記《菽園雜記》里記載了一則宮廷畫師為朱元璋繪製肖像之事:
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進。上覽之甚喜,命傳數本以賜諸王。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據此可以得出兩個重要信息,其一,洪武時期,朱元璋的確召集了許多畫工為他繪製肖像,但很多畫得都不滿意。其二,有一位畫工除繪出朱元璋面貌外,又「加穆穆之容」,按今天的理解,就有點類似經過後期修飾的藝術照,朱元璋看後很滿意並採納了這個畫師的版本。後來明代宮中供奉的太祖肖像,應該就包括這一張。有觀點據此認為「鞋拔子臉」是明太祖真容,而正像是畫師美化後的結果,實際上過於武斷。陸容記載只說畫師為太祖畫像時,做了一些美化,並沒有提到肖像的具體面貌,但美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礎上,而正像和異像反差過大,完全是兩幅面孔,而且朱元璋的異像數量多,用現在的審美看,雖然都很醜,但丑得千奇百怪,有的僅是臉型怪異,有的不僅「鞋拔子臉」而且滿臉麻子,有的有鬍鬚,有的則無須,顯然是不同時期、不同的畫師所繪。其實在明代不乏見過官方供奉的太祖畫像並留下記錄者,這些筆記大多集中在嘉靖至萬曆時期。
明中晚期文學家徐渭所作《高皇帝像贊》一詩中有「上之岩也,天高以覆耶。下之豐也,地載以厚耶」的描述,顯然與正像的面容特徵更為接近。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官員張瀚在個人筆記《松窗夢語》里也記載了他進宮見到太祖畫像之事:
余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之像大不類。相傳太祖圖像時殺數人,後一人得免,意者民間所傳即後一人像,未可知也。
這則記載信息量更大。首先,張瀚自述在武英殿看到的朱元璋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其描述與朱元璋兩張正像高度符合。其次,至少在他生活的明中晚期,明太祖的異像已在市井廣泛傳播,而異像與宮中正像反差極大。第三,張瀚引出一則明太祖繪製肖像畫時「殺數人」的傳聞,這個故事的源頭,可能是根據陸容所記載的「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而來,但殺人和僥倖倖存的畫師,讓故事變得刺激且更富戲劇性,流傳甚廣,可見在當時民間已經誕生了與此異像相關的故事傳說。
另一位留下明確記載的人是明代官員、學者張萱,他的年齡比張瀚小40餘歲,但大抵也算生活在同時代。萬曆年間,張萱的父親在雲南做官,曾於黔國公府中臨摹過明太祖的肖像,其面貌「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這個描述,基本可以與那些滿臉麻子的異像、丑像對上號,而且張萱也提到黔國公府上的御像和市井上流傳的相同,可知晚明時絕大多數人所能見到的朱元璋畫像,基本都是些丑得不似人形的異像。後來張萱在京做官,在紫禁城見到明代皇家官方認證的太祖御像,他在《疑耀·高皇帝像》里寫道:「始得內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須髯皆為銀絲,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虯髯、十二黑子也。」
張萱所見者,應該就是存世正像中那張老年朱元璋半身肖像畫。或許鑒於此前認知的明太祖容貌都如異像繪製的那般怪異,所以在進宮見到「標準照」後,巨大的反差還是給張萱帶來不小的震撼,讓他發出「美丈夫」之嘆。根據徐渭、張瀚、張萱這幾位晚明人留下的記載,基本可以肯定,至少在明朝時,紫禁城裡供奉的朱元璋肖像畫就是今天能看到的兩張正像。那麼,南薰殿舊藏的那11張「鞋拔子臉」肖像,又是什麼時候進入紫禁城的呢?
明太祖坐像(正像),明代,絹本設色,為南薰殿舊藏的兩張明太祖正像之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真偽不難判斷
異像流入宮中的時間關係及其可信度,是我們需要破解的第二個謎團。明朝滅亡後,剛入主中原的清廷對宮中藏的帝後畫像進行過一次清點,順治元年(1644)七月,根據前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啟報,「明朝太廟內帝後御容三百九十一軸,冊葉、手卷等共計四十三櫝合,令擇取吉期送至晉藩之寓,又御容每位量留一二軸尊藏本庫以備大內覽閱」。這就是說整理出的畫像多達391軸,另有冊頁、手卷等共計43櫝。順治元年也是明崇禎十七年,故而也可視為明朝崇禎年間殿藏帝後圖的數據。
明太祖半身像(正像),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檔案的批紅為「禮不宜黷,明朝太廟既經祭告,帝後御容即當遵旨虔送晉邸,不必擇吉再祭。每位仍量留一二軸與歷代明君哲後遺像同藏通集庫中以備觀覽。禮部知道」。這裡的「晉邸」應是指明朝晉王在北京的寓所,現已不存。關鍵信息是,清廷對前明諸帝畫像採取的辦法是「留一二軸」,此時,並沒有任何資料表明朱元璋畫像在數量上與其他諸帝有所不同。到乾隆九年(1744)三月,內務庫再次對宮中收藏的畫像進行調查,而《內務庫奏銷檔》明確記載,明太祖像為「大小像兩軸」。綜合晚明至清初的信息記錄來看,乾隆九年記載的這兩幅肖像畫,應該就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兩張明太祖正像。基本可以確定,直到乾隆九年,朱元璋的異像還沒有進入紫禁城。
清廷下旨對這批肖像進行裝裱的時間是乾隆十二年,當時清宮造辦處統計,帝後像為77軸;根據《御製南薰殿奉藏圖像記》記載,到乾隆十四年裝裱完畢,移藏南薰殿時,帝後圖像有軸68幅、冊7張,說明乾隆皇帝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淘汰一部分畫像。從數量有所減少來看,此時應該也不包括那11張異像。但到嘉慶年間胡敬著《南薰殿圖像考》時,帝後像增加不少,數據為軸98幅、冊16張。此後,南薰殿所藏帝後像數目呈增長趨勢。嘉慶七年(1802),侍講學士法式善著《陶廬雜錄》,記載明太祖畫像為12軸,這個數據與嘉慶二十一年胡敬撰《南薰殿圖像考》中的記載相同,即朱元璋異像入宮時間在乾隆十四年以後,嘉慶七年之前,即1749年至1802年這半個世紀的時間內。這11幅朱元璋異像流入南薰殿的具體原因不詳,應該都來自於民間收藏。
既然異像、丑像入宮時間在清中期,其可信度自然也大打折扣。接下來我們需要破解第三個謎團,即明太祖的正像和異像繪製的時間。這個問題反而最好解決,直接從畫中人的服飾就能判斷。明太祖的兩張正像皆是身穿黃色袞服,頭戴烏紗折上巾(翼善冠)。全身坐像還能看到腰系紅色革帶,腳穿黑色皂靴,風格與其他明代諸帝像一致。但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歲月里,帝王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例如明初袞服總體偏素雅,紋樣為暗紋,到明英宗時袞服才出現明紋。而隨著時間推移,袍服也朝著越來越寬大的趨勢發展,對比明諸帝像的袖子變化就能看出其初期、中期和後期的不同特點。此外,他們頭上戴的翼善冠高度、飾品也在發生變化,早期的翼善冠皆為純素色,後山較矮,中後期後山有所增高,帽翅尾部也經歷了由尖到圓的變化,明穆宗時期,首服上出現鑲金邊和雙龍戲珠等金飾。
從服飾特點來看,兩張朱元璋正像完全符合明初服飾風格。相反,現存世的眾多異像里,無論是南薰殿舊藏,還是其他地方供奉的異像,清一色服飾混亂。首先是搭配混亂,沒有一張異像符合明初帝王著裝的風格。其次是時代混亂,例如南薰殿藏的一幅明太祖半身異像里,他竟然穿著明紋袞服,頭上的翼善冠也出現類似雙龍戲珠的裝飾,但又不完全標準,顯然是明中後期才出現的產物。還有一張坐像,服飾紋樣則類似明後期的坐蟒,翼善冠的金飾也充滿戲曲感,與晚明市井上流傳的小說插畫里出現的各種帝王服飾類似,更像是明清時期民間畫師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繪製出的「帝王之服」。另有一幅沒有收入南薰殿,但流傳甚廣的「明太祖真像」,畫中人身穿紅色圓領袍,頭戴翼善冠,但冠前竟然出現了清代首服上常見的帽正。總而言之,明太祖異像數量雖多,但沒有一張把衣服穿對。從服飾特徵來判斷,現存異像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明嘉靖時期之後,有的可能出自晚明民間畫師之手,有的則是入清後才繪製的。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可以確定三條關鍵信息:第一,根據服飾特點,正像繪製的時間與朱元璋同時代,而異像是在朱元璋去世多年後才出現。第二,根據明代官員、士人的筆記記載,晚明時期,朱元璋丑像已在市井廣泛傳播,但在紫禁城裡供奉的標準像則是正像。第三,根據清宮檔案記載,清朝前期明太祖像只有兩幅,應該就是兩張正像,大量異像是清中期才流入宮中的。
除了這三點,從畫中人物本身的面貌以及遺傳角度看,正像中的朱元璋無論是中年時期的坐像,還是晚年時期的半身肖像,皆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留有短須,雙目有神的樣貌,雖然鬚髮一黑一白,但明顯能看出是同一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再看朱元璋的子孫,如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等人的肖像畫,他們都擁有和朱元璋相似的臉型,一看就是一家人。假設如傳言所說,異像為真容,正像為偽,那意味著後來的這些帝王肖像全部都得作偽,否則遺傳學上無法自圓其說。相反,異像在容貌上也存在很多問題,仔細觀察不難看出,這些異像除了「鞋拔子臉」這個共同點外,其他面部特徵各式各樣,五官也不相同,有的滿臉黑痣,有的留著「龍鬚」,有的則沒有鬍鬚,可謂丑得千奇百怪。所以嚴格來看,說明太祖擁有兩張面孔並不準確,他應是擁有多張面孔——兩幅正像的確係同一張面孔,但各式各樣的異像絕不能粗暴地把它們歸為一張面孔,分明都長得不一樣,正如我們不能把所有長著馬臉的人都歸為同一人一樣。
綜上可知,繪製於明初的明太祖正像更為接近朱元璋真實容貌,而異像多是出自後世民間畫師之手,可斷定為偽像。
明太祖半身像(異像),紙本設色,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丑像為何大行其道
儘管異像為偽,依然存在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即異像絕不是僅僅在民間流傳這麼簡單,根據張萱的記載,早在萬曆時期,雲南黔國公府所供奉的太祖像就是異像;到了清代,無論是明孝陵,還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供奉的也清一色是異像。直到辛亥革命後,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率部拜謁明孝陵,祭告恢復中華,當天的合影照片里能清楚看到所用的朱元璋肖像畫也是「鞋拔子臉」異像。至少能夠說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明太祖異像傳播力、影響力都遠遠高於正像,甚至包括像趙汝珍這樣的古董收藏家,都堅信異像才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實容貌,這又是何原因?
明太祖半身像(異像),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世之所以會對朱元璋容貌起疑,首先來自正史記載。根據清修《明史》記載,朱元璋的發跡,正是因郭子興「奇太祖狀貌」而起,又據此寫朱元璋「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也就是說朱元璋容貌不同於常人,對比正像與異像,似乎「鞋拔子臉」更引人矚目,也更符合人們對「奇」的理解。然而,關於朱元璋因容貌引起郭子興注意之事,是到永樂時期才出現,而根據洪武時期的記載以及朱元璋本人敘述,都沒有提及因貌發跡的信息。最早極力渲染朱元璋容貌異於常人的主導者,就是他的兒子朱棣——無論是重修的《明太祖實錄》,還是永樂十一年(1413)建孝陵神功聖德碑,都極力刻畫出一個有著非凡相貌的朱元璋,只是此時的「龍顏」還不至於像後世異像那般奇醜無比。也正是永樂皇帝朱棣對父親朱元璋容貌的種種渲染,為日後明太祖異像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太祖容貌雖然越來越「奇」,但審美上卻越來越丑,有的畫像甚至望之不似人類。
異像大規模傳播的時間大致從明嘉靖年間開始,至萬曆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也就是中晚明這個時間段。此時正逢商品經濟興起,市民文化繁榮時期。綜合時代背景推斷,明太祖異像在這個時間段出現並大規模傳播,大致有三個原因:
其一,相術的影響。明代民間繪製肖像畫講究相術,關於朱元璋相貌之奇,永樂以來就被極力渲染,生活在明初的袁忠徹編寫相術專著《古今識鑒》里記載朱元璋「天地相朝,五嶽俱附,日月麗天,輔骨插鬢」。從字面上理解,這「天地相朝」的面相是指額頭和下巴凸出,類「鞋拔子臉」,這與後世出現的異像特徵頗為相似。永樂以來官方極力宣傳的太祖「奇貌」與相術學裡的特點像結合,是導致異像產生的源頭。
其二,社會風氣的變化。晚明時期,思想較為活躍,社會風氣也與明初的高壓、肅殺的氣氛大為不同。建文帝話題的「解禁」很能反映這種風氣變化。自朱棣篡位之後,建文帝問題一直是明王朝的禁區,但從嘉靖中期起,士林中關於建文帝的探討越來越多,立場幾乎都對建文君臣抱以同情,對朱棣之舉表示憤慨,包括許多反映朱棣殘暴的小故事也出現於此時,真假難辨。這個時期,朱元璋也並非神聖不可侵犯,關於他功過的探討在士林和民間展開。這一過程中,朱元璋的形象兩極分化:一面是時人鑒於當時朝政腐敗,追憶緬懷洪武時代反腐懲貪舊事,將其塑造為聖明之君;另一面是文人群體對洪武一朝政治高壓,殺人如麻的反感,因而在晚明的筆記、野史中,也有大量反映朱元璋殘暴、無知、濫殺的小故事,活脫脫一個暴君形象。例如為其繪製肖像的畫師接二連三被殺的故事,大抵就產生於此時。這至少能說明,在晚明社會,連編造朱元璋殘暴嗜血的段子都能廣泛傳播,那麼把他容貌畫得奇醜無比也合情合理,並非像趙汝珍所言的專制時代沒人敢這麼干。
其三,明人的獵奇心與「惡趣味」。雖然朱元璋異像的出現最大的可能是畫師結合相術學與「奇貌」所繪,但後來畫像越來越丑、越來越怪,並且傳播得越來越廣,則不能排除民眾的獵奇心所致。晚明社會,有很多條例明令禁止之事都發生了,例如民眾僭越穿蟒紋、飛魚紋的賜服、書商大量盜版官方書籍等等,在這種環境下,把太祖皇帝繪製得又丑又怪算不得什麼大事。人們見到長得如此清奇的明太祖,不僅印象深刻,也更願意去主動傳播。這與人們對明太祖的評價無關,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明太祖的丑像非常有「爆點」,這麼多皇帝畫像,只有朱元璋丑像最具有話題性,它不火誰火?
何況當時像張瀚、張萱這類極少數當過京官,能進紫禁城一睹御像的人很少,絕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機會見到供奉在紫禁城裡的正像。而異像在民間迅速傳播,數量也越來越多,就連黔國公府這類有官方背景的地方也信以為真,供奉異像,這無疑反過來為異像的傳播助攻,生生不息。自晚明始,「鞋拔子臉」就成為朱元璋揮之不去的印記。直到今日,許多影視文藝作品依然會以此為噱頭,丑怪之象大行其道,當然也是數百年來市井百姓喜聞樂見的結果。
明太祖坐像(異像),現藏南京明孝陵博物館
END
作者 | 周渝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