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老婦人坐著輪椅,盯著毛主席的棺木:眼裡滿含淚水

2023-08-03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1979年一位老婦人坐著輪椅,盯著毛主席的棺木:眼裡滿含淚水

1979年9月8日,天安門廣場來了一位奇怪的老婦人,她坐著輪椅,始終盯著毛主席的棺木,眼裡滿含淚水,似乎在極力忍耐。身旁跟著的兩位年輕人碰了碰她的肩膀對她說「母親這裡不允許大聲哭泣!」

這個簡單要求對於這位老婦人來說是那樣艱難,對別人來說躺在那裡的是偉人,但對她來說卻是一生摯愛,也是再也無法彌補的遺憾。

01.亂世中的鬥爭者

這位神情痛苦的老婦人名叫賀子珍,曾是偉人最深愛的女人,回顧她這一生,滿是動亂波折。但在她看來,這一切與她內心的理想相比,根本算不得什麼,這對於出身商賈之家的她尤為難得。

她的父親是典型的老派讀書人,家裡條件不錯,捐過舉人,當過縣長,後受時代影響,棄文從商。他並不期待子女們能在亂世里有多大的成就,只想著孩子們平平安安就好,尤其是在對賀子珍的教育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僅識幾字尚可,相夫教子才是正事。」

從小就自強的賀子珍,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看來,女子當如男子一樣,讀書報國。小學畢業後,父親就不想讓她讀書了,她為此堅決反抗,對父親說。「哥哥能做到的,我也一樣可以!」

看著女兒稚嫩卻堅毅的眼神,賀父心頭一驚,又頓時大徹大悟,是啊,女孩又怎樣?立刻同意了女兒的請求,把她送到了永新縣女子中學讀書,在此期間賀子珍接收到了新思想,她深知當前的祖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就必須革命。

大革命失敗後,我黨讓眾多有志青年看到了民族希望,紛紛申請加入。1925年,賀子珍率先加入共青團,隨著對黨的了解越來越深,她毅然決然地選擇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當時她在永新縣擔任團委書記和婦女主任。

為了能夠解放婦女,她帶領女子們上街遊行,張貼告示,四處演講,把平等進步的思想傳遞給了每一戶百姓。她還主動剪髮放足,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婦女的另一種可能。

當時永新縣在一眾共產黨人的帶領下改革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可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卻又一次發起了反攻,多名進步人士被捕,賀子珍在得知之後立刻組織人民群眾發起了農民起義,救出了被困同志,還繳獲了不少槍枝彈藥。

國民黨部隊得知後,立刻對永新縣發起了進攻,為了減少損失,賀子珍帶著部隊前往井岡山,就是在這裡,她遇見了自己的畢生摯愛。

02.紛爭下的愛情

賀子珍根據組織安排前往塘邊村工作,恰好碰到了視察「土地革命」工作的毛主席。毛主席在此之前就聽過這個「井岡山第一女戰士」的故事,對其很是欣賞,賀子珍更不用說了,身為年輕的共產黨員,她一直都把毛主席視為心中的偶像。

兩人自然而然地開始了交談,但就在他們相談甚歡時,村邊突然響起了槍聲,原來國民黨反動派想趁機偷襲,不足片刻,他們就將發現毛主席的所在地。這時賀子珍提議組織民兵強攻,毛主席搖搖頭,帶著她暫避地洞,兩人就這樣共同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

不久,二人一同前往九龍山工作,當時毛主席收到錯誤消息,以為楊開慧已然就義,時常沉浸在痛苦當中,賀子珍的初戀男友歐陽洛,在國民黨的折磨下,慷慨赴死。處於同一種痛苦中的二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

1928年6月,二人在根據地舉辦了一場簡單的婚禮,婚後的感情也非常不錯,是眾人眼中的愛侶。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不通過長征來保護革命火種,當時賀子珍身懷有孕,眾人勸她找地方休養,但她堅持跟隨隊伍作戰。她說「我是一名共產主義戰士,豈能在如此危急關頭抽身而去?我會照顧好自己,絕對不會拖累組織。」

毛主席知道她的性格不是一句兩句就能勸得住的,只好同意,這一路上缺衣少糧,既要面臨敵人的圍追堵截,又要快馬加鞭趕路,賀子珍撐不住了,提前生產。

在那種極端環境下生產只能隨便找個窩棚,是生是死,只能聽天由命。面對生育的痛苦,她咬緊牙關,順利生下了一個女嬰,這就是毛主席最喜歡的孩子李敏。行軍辛苦,路途遙遠,這個孩子被留在了當地老鄉家照顧,剛剛生產完的賀子珍,拖著疲憊的身體,再一次踏上旅途,歷經生死險境,她就是在這時落下傷痛的。

03.難以彌補的遺憾

雖然他們深愛彼此,但感情就是這樣,一旦出現裂痕就再難修補。長征時,為保護其他同志,賀子珍險些喪命在炮彈之下,好在保住了性命,不過她的體內被炸入多個細小的彈片,因為醫療水平有限無法取出,賀子珍的身體深受影響,時常發生疼痛。

長徵結束後,毛主席作為領導,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在延安建設中,就這樣與賀子珍之間有了隔閡。深受病痛影響的賀子珍想要離開根據地去別處治療,毛主席卻覺得這樣做風險很大,兩人意見不同,爆發了爭吵。

1937年,賀子珍一氣之下,去了上海,之後又決定去蘇聯,毛主席在得知之後立刻寫信挽留,但賀子珍倔強的性格一直都沒有變過,她這一走徹底斷送了這段珍貴的愛情。

臨走前賀子珍帶走了女兒,因為中蘇關係變化,賀子珍在蘇聯的生活也並不好過,當時女兒生病,她與人產生糾紛被強制送進醫院治療,與世隔絕,過了十年才被救了出來,送回祖國。

當她回國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那段經歷也讓她每天沉浸在懊悔當中,精神和身體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雖然已經分開了,但主席依然牽掛著她,給她寄了好幾封信,要她注意身體,這幾封信成了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1959年7月,她和毛主席在廬山見面,歷經十多年,兩人早就已經不是曾經的模樣,看著彼此滄桑的面龐,他們壓抑著內心的痛苦,共同回望那段崢嶸的歲月。當時的他們都是後悔的,後悔為什麼沒有作出讓步,可時間不可倒流,一切已成定局。

這次分開後,賀子珍一直想著什麼時候能再見毛主席一面,可再見面時已經天人兩隔。生命的最後時刻,賀子珍請求能夠把自己安葬在北京,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或許這是她彌補遺憾的最好辦法了。

革命時期的愛情偉大又珍貴,在那個時代,他們得到最純真的感情,但也因為那個時代落下了不少的遺憾,這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無可奈何時才覺得後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d35b38d306c25e555b8beb609cdd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