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娃哈哈,今有可口可樂,「加熱」涼茶市場不容易

2022-06-10     快消

原標題:前有娃哈哈,今有可口可樂,「加熱」涼茶市場不容易

文丨李歡歡

飲品市場有多卷,涼茶市場就有多落寞。從高處落下之後,市場規模雖隨之大幅萎縮,但也遠未到「涼」的地步。

可口可樂「入局」

沉寂了許久的涼茶市場,因為可口可樂的入局有了一絲漣漪。

近日,可口可樂的天貓官方旗艦店上新了一款名為「健康工房」的夏枯草涼茶,24瓶500ml規格、折後價297元,約12.4元一瓶。不少消費者反應,這個價格較當下涼茶市場的平均價格高出不少,畢竟,同樣500ml規格的王老吉涼茶在天貓超市售價為15瓶59元,摺合下來一瓶不到4元。

從產品介紹來看,「健康工房」夏枯草涼茶產地為中國香港,產品賣點主打「草本配方,傳統涼茶;不額外添加人工香料及色素」。

公開資料顯示,「健康工房」的前身是「同治堂」,1989年創立於中國香港,當時主要售賣傳統涼茶。2000年,「健康工房」取代「同治堂」,主打產品也由傳統涼茶轉為提供適合都市生活的植物涼茶飲品,目前已在香港推出了多款傳統植物飲料,包括竹蔗茅根海底椰飲料、檸檬薏米水、冰糖雪梨等。2005年,可口可樂收購「健康工房」,將其納入自己的飲料家族,全權負責產品研發、生產、分銷、市場策劃、推廣等工作。

在涼茶生意並不景氣的當下,可口可樂將「健康工房」引入內地市場,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對此,可口可樂方面表示,「健康工房」夏枯草涼茶上線,是公司在堅持全品類飲料戰略之下,對茶飲料細分品類的一次探索,目前還處於初步階段。

不過,業界對可口可樂的此次「探索」並不看好。「涼茶整體的市場規模近些年萎縮得很厲害,品類屬性比較傳統,最大的賣點就是傳統正宗,這決定了它很難趕時尚去添加新的物質去做成新的味道,正因如此,也被年輕人認為陳舊過時,只有老年人才喝涼茶。如果年輕人不感冒,這個品類的前景就不會被看好」。一曾經在涼茶行業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清熱去火、消暑的功效,涼茶在北方被當成是禮品來推,品類功能被弱化之後,消費場景也隨之受限,「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在上述業內人士人看來,如今加多寶和王老吉兩大龍頭品牌的市場規模加起來也就200多億,靠的還是渠道實力,並非產品實力,「現在,這個品類一直處在透支渠道的階段」。

在品類市場萎縮嚴重、越來越脫離主流年輕消費群體的情況下,縱使可口可樂有成熟的市場銷售體系和品牌營銷體系,短期之內,「健康工房」這個在內地市場知名度有限的品牌,恐難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別說扭轉行業頹勢了。

涼茶沒那麼容易

事實上,除了可口可樂,這些年試水涼茶行業的飲料大廠不在少數。統一、旺旺、娃哈哈都曾推出過相關產品,但最終被消費者記住的寥寥無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娃哈哈,從2005年-2019年,幾次入局涼茶賽道,均未激起大的水花。

娃哈哈涉足涼茶,最早可以追溯至2005年。彼時,正值涼茶品類的高速爆發期,娃哈哈推出了一款名為「宋都」的涼茶,與王老吉類似,紅色罐裝,主打「清熱降火」的功效。據悉,宋都涼茶當時只在南方部分區域銷售,反響並不大,後來逐漸淡出市場。

2009年,娃哈哈又推出了一款金銀花涼茶,與當時市面上主流涼茶以中藥材夏枯草為主打成分不同的是,娃哈哈用金銀花取而代之,以防流感,清涼解暑為賣點。彼時,雖然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使得以金銀花為主的一些抗病毒產品不斷走俏,但娃哈哈的金銀花涼茶並未迎來利好。

2016年,娃哈哈再次推出一款名為神草堂的涼茶,號稱用七種草本植物配製而成,主打降冬燥,以1.5L大容量PET裝切入餐飲渠道。不過,由於神草堂涼茶定位和賣點並不突出,在南寧、湖南等地鋪貨後市場反響並不強烈,後來也不了了之。

再到2019年,對涼茶格外執著的娃哈哈又有了新動作,先是將退出市場多年的宋都涼茶重新投產,後又推出了另一紅色罐裝新品「火鍋涼茶」,主打火鍋餐飲場景,在經典草本涼茶配方中添加了大棗、山楂、炒大麥,用來調節食用火鍋後的腸胃不適。

近乎15年的探索,娃哈哈的涼茶最終也沒能在行業里排上號。究其原因,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整個行業的問題。

從企業經營來看,娃哈哈雖然對涼茶執著,但可能並未將其當成重點產品來打造,成功自然很難。從整個行業來看,國內涼茶市場一直被巨頭「割據」,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持續多年的拉鋸戰期間,王老吉和加多寶雙方不惜一切代價砸錢搶市場,後面的品牌想進來搶市場談何容易。

由於品類的特殊性,市面上的涼茶主打功效一致,口味基本接近,消費者只能從知名度和是否正宗兩個方面去選擇涼茶品牌。黃金時期的涼茶行業,除了王老吉和加多寶,還有和其正、鄧老涼茶、黃振龍等其他品牌,但只能占極少的市場份額。

變革還需決心

王老吉在2011、2012年成為飲品行業第一大單品,銷售額一度突破200億元,最高峰時年銷售達到240億,力壓兩大可樂、紅牛等品類,成為中國罐裝飲料市場銷量TOP1。這一時期,也是涼茶的高光時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統計據,從2012-2015年,整個涼茶市場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2015年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

轉折發生在2015年,涼茶行業光芒開始散去。龍頭企業不計代價的爭鬥,不僅拖垮了企業自身,也造成了行業的極大內耗。

從2016年開始,行業增速降至個位數,此後更是逐年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到2018年,涼茶市場規模只剩下470億,同比下降18%。到近幾年,隨著飲料行業內卷越來越嚴重,傳統飲料大廠們持續發力的同時,一批批行業新秀也在快速成長,碳酸飲料、功能飲料、氣泡水、咖啡、新式茶飲,市面上的飲品花樣百出,樣樣都可以成為涼茶的替代品,涼茶的地位也越來越尷尬,市場規模進一步縮小到200多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據王老吉大健康母公司白雲山披露的業績報告顯示,2021年王老吉大健康實現營收97.29億元,除去其他占比較小的業務,業內猜測王老吉涼茶的體量應該是97億左右。由於業績不理想,加多寶近些年並未公布具體的營收和利潤,只曝出一直在謀上市。不過,到2021年,三年內上市的目標顯然沒能「如約而至」,而上市之事、也沒了下文。

「飲料市場一向競爭激烈,不進則為退,更不必說整個涼茶市場還在萎縮,被年輕人拋棄是必然」。在另一業內人士看來,涼茶從高處落下,主要是因為在中國飲品市場快速疊代、發生劇變之時,兩大品牌忙於內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惡意競爭上,沒有去探索整個行業的升級轉型。多年來口味、包裝、營銷都一塵不變,市場自然就被其他其他品類搶走。

不過,就此去評說涼茶市場已「涼」,似乎也並不準確。從規模來看,它的市場份額也並不小,王老吉和加多寶加起來的的年銷售額,目前飲料市場沒有幾個大單品能趕上。「不過,行業發展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如果兩家企業能夠放下成見,各自探索,行業前景還是有的」,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一個品類的消費前景,主要取決於市場需求和主要消費群體的變化。在飲料行業,年輕人永遠是最主要的消費群體,能否抓住他們在口味、品味、消費心理等方面的核心需求,是一個品牌和整個品類能否突圍的關鍵,也是當下整個涼茶行業需要探索的重點。

當然,近年來,不少涼茶品牌也在嘗試年輕化的探索,比如,推出一些低糖無糖產品、與氣泡水結合、玩姓氏定製的營銷、與知名遊戲跨界聯名等等,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但在飲料市場激烈競爭的當下,這些探索都顯得有些無足輕重,對企業及整個行業的提升效果並不明顯。行業能否迎來真正的質變、重拾年輕人的認同,還要看頭部企業的變革決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cc6898f4146ce12c68e30e3cf2f1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