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涼茶、針灸、石灣公仔...105項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的有哪些?

2022-07-06     消費者報道雜誌社

原標題:粵劇、涼茶、針灸、石灣公仔...105項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的有哪些?

按:你知道大灣區有哪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何為文化?

很難有人用簡短的一句話來概括回答。但文化每時每刻都與我們產生關聯,既存在於我們周圍環境中,也深植於我們的思想中。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代表。

截止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5批共1557項(含3610個子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證。大灣區共有105項子項目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分別為:12項、11項。

獨特的語言類藝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環抱南海的大灣區,曾經擁有眾多漁村,智慧的古代先祖們在這裡以海為生。

在氣象預測和捕撈技術都不發達的過去,出海的人們常常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夠生存下來,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中生活的漁民們,只能唱歌聊以慰藉。流傳在廣東省惠東縣沿海地區的惠東漁歌便是其中一種,歌詞深入淺出,語言質樸,真實反映了漁民們的生活。惠東漁歌與其他民歌之間存在著很大區別,只能由漁民在船上演唱。

如今的嶺南人,其實是自秦代以來南下移民和嶺南原住民融合而成。不同地區、不同朝代遷居而來的人們為這裡帶來了不同的文化與習俗,在融合、發展中也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語言體系,從而也造就了本土獨特的傳統音樂形式,比如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演奏時,不同的絲竹樂器相得益彰,完美展現了嶺南絲竹音樂的精美,輕、柔、華、細、濃的特點和悠揚動聽的風格備受歡迎。「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耳熟能詳的歡快歌曲《步步高》便是廣東音樂的代表性曲目,此外還有《雨打芭蕉》《平湖秋月》《賽龍奪錦》等。廣東音樂經過數百年的傳承、發展,已深深植根於嶺南民間。

作為傳統戲劇的代表,粵劇起源於明末清初。當時,弋陽腔、崑腔傳入廣東地區,清代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摻雜著當地方言,以「梆簧」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崑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直到20世紀10年代初,粵劇演出才基本上改為廣州方言。粵劇表演廣泛吸收了廣東音樂、陶瓷、灰塑等當地藝術形式,服裝則多採用廣繡,富有濃厚的嶺南特色。

圖片來源:粵劇藝術博物館官網

粵劇與廣東音樂、嶺南畫派並列為「嶺南三大藝術瑰寶」。此外中山鹹水歌、十番音樂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以及廣東漢劇、土生土語劇等傳統戲劇,龍舟說唱、木魚歌、南音說唱等曲藝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片人傑地靈的土地上,還走出了眾多知名的音樂家,如《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詞者冼星海;也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家擁有整套國際先進水平、全新錄音錄像設備和音像製品生產線的音像企業——太平洋影音公司,它還出版了新中國第一張雷射唱片、第一盒錄像帶、第一盒立體聲盒式錄音帶……創造了多個業界第一,充分體現了嶺南人民敢為人先的精神。

圖片來源:粵劇藝術博物館官網

歷史悠久、發達先進的嶺南醫學

當從北而來的寒流,被五嶺阻擋無法南下,亞熱帶海洋氣候便在嶺南地區盡顯威力,形成了潮濕而又悶熱的氣候。為了克服瘴氣,人們結合自身經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下,創造了嶺南醫學。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旁的「嶺南名醫壁」列出的醫藥學家是這裡傑出中醫學者的代表,也是歷史悠久的嶺南醫學縮影。

東晉名醫葛洪編寫的《肘後救卒方》3卷,堪稱中醫史上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書中還最早記載了天花、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葛洪還總結了治療一些疾病的簡單藥方,如松節油治療關節炎,雄黃、艾葉可消毒。他的妻子——鮑姑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針灸學家。他們一起研究醫學,併到廣州一帶採集藥物,足跡遍及廣州許多區域,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崗還存有他們當時煉丹的遺址。

古代早期兒科著作《幼幼新書》的作者劉昉,撰寫《醫碥》《傷寒論近言》的何夢瑤......一批又一批傑出的古代醫者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獨特而又頗具價值的嶺南醫學。如今,許多傳統的中醫技藝以及診療方法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弘揚中醫文化,陳李濟還自建了嶺南中醫行業第一家中藥博物館。

聰慧的嶺南人們結合中醫理論和生活經驗,將草藥煮成清熱解毒的涼茶。如今,在大灣區的街頭小巷,隨處可見不同品牌的涼茶店鋪,當地人家幾乎家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涼茶配方。

對於他們來說,藥材不但可煮涼茶,還可以煲湯,中藥材入膳是嶺南人們的首創。這種獨特的飲食習慣,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中藥材市場,資料顯示僅清平藥材市場年營收便可達到20億元。

提起醫學家,不得不提著名的武術學家黃飛鴻。他曾開設「寶芝林」醫館,並在父親醫術的基礎上,完善跌打之術,形成了一套防治跌打的醫術體系,對骨傷的治療非常有效,為後來的骨傷科學提供了基礎。

其實,古代武林和杏林有許多相互融合的地方,不止是黃飛鴻,很多武術學家也是醫學家。比如,蔡李佛拳的始祖陳享學一邊開醫館「永勝堂」救死扶傷,一邊鑽研武術。如今,歸屬於傳統體育類的武術蔡李佛拳、詠春拳、莫家拳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巧奪天工的傳統手工藝

務實的嶺南人連食物都是精緻的。

喝早茶已經成為當地人的習慣,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茶,而是那些各式各樣、色香味俱全的點心。大灣區的安琪廣式月餅製作技藝、米粉製作技藝(沙河粉傳統製作技藝)也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技藝的高超不僅體現在食物上,很多精美手工藝品的製作方式也十分講究,比如石灣陶塑技藝、廣彩瓷燒制技藝、被譽為眾硯之首的端硯製作技藝、粵繡、玉雕、佛山木版年畫等。

「石灣瓦,甲天下」,早在明代《明詩綜》中便記載了石灣陶塑技藝(又稱石灣公仔)的地位。明清時,石灣陶瓷的生產達到鼎盛,從業人數達6萬多人。石灣公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暢銷多個國外。在技法上,石灣公仔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效果,整體生動傳神。

圖片來源: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官網

因國外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的,還有廣彩瓷器。廣彩瓷燒制技藝約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其燒制技藝主要包括彩繪顏料製作、彩繪工具運用、封金「鬥彩」技藝等。廣彩瓷器充分體現了中西彩瓷技藝融合、顏料製作獨特、嶺南文化特色濃厚、彩繪手法和題材內容豐富四大特徵。

廣彩山水風景圖盤(廣東省博物館藏)

色彩豐富的粵繡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粵繡技藝注意結合材料形質,分為金銀線繡、真絲絨繡、線繡、珠繡四大類,注重光、影的和諧運用,非常重視作品的藝術效果。粵繡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也都兼具嶺南特色。相傳,曾經有一外國商人將廣繡碎片帶回歐洲,歐洲人看到以後,十分驚嘆。

在大灣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中,消道長發現,許多相同的文化遺產可以由不同地區或者單位申報,比如龍舞、獅舞、麒麟舞等。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有明確的規定:相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形式和內涵在兩個以上地區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外,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為習慣也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民俗,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裝泥魚習俗,斗門水上婚嫁習俗,寮步香市,媽祖祭典(香港天后誕),下沙祭祖,澳門土地信俗等,這些民俗或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表達人們對健康平安的願望。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有42項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灣區的粵劇入選。

那些獨特的嶺南音樂形式,五彩斑斕的粵繡,香氣四溢的點心,做工精巧的端硯,栩栩如生的玉雕………無一不是嶺南地區的瑰寶,向全國以及世界人民傳遞著大灣區乃至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c82be1593b5cd9e0032ec57953060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