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玻璃心的人,就別買電動車了!

2023-12-19     汽車扒一扒

我買了很多電動車,也用了很久的電動車,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拋出一個基本概念:玻璃心的人就不要買電動車了。

玻璃心,就是扛不住太大的壓力,尤其是在買車、用車這件事兒上,如果患得患失,還是請買回帶有內燃機的「油車」。

這裡說的油車是籠統的說法,比如說PHEV、REEV以及油車,因為有內燃機,這些車輛都不會產生焦慮。

純電動車最大的問題就是補能問題,所以在很多年前,李斌就提出了換電策略,其實手機時代在很多年前也提出過「換電池」策略。

目的就是用更快的方式補充電能,蔚來的全新換電站可以做到5分鐘換電成功,讓一台車滿血復活,今天的800V平台也是為了進一步縮短充電時間。

前兩天,李斌搞了一場長續航測試,搭載150kWh超大電池包的ET7勻速90km/h跑了1000多公里,懂的人都知道這個車速根本不是電動車的最佳行駛區間,電車的最佳行駛車速其實是40km/h-60km/h。

尤其是放在冬季,外部較冷的情況下,電池包的活性降低,同時車內有取暖需求,所以跑出1000km以上的續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但這是極限續航測試,普通的電動車根本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一方面,賣的最多的電動車價格都在15萬以內,標定續航也就是CLTC成績都在500km左右,電池包容量基本上在60kWh左右。

另一方面,因為價格低不會配備太多先進的技術,車重、電耗高、風阻係數高的問題,實際表現不會特別好。

尤其關鍵的是,價格低的電動車根本就不提供換電和800V高壓充電平台,甚至為了安全還會減少充電電流,一般15萬以內的純電動車充電功率很難上80kW。

遇到冬天,不僅僅續航崩了,而且充電速度還特別慢。

比如說我最近買的某品牌電動車,標定續航610km,在空調溫度24度、兩檔風、非滿載狀態、0度左右的外部環境溫度下,續航完成率只有65%左右,如果高速狀態下,續航完成率只有可憐的50%左右。

翻譯過來就是,冬天開這台車,續航也就300km的樣子,因為不配備快充系統,整車最大充電功率在60kW左右,充滿一台車在外部120kW的充電樁上,至少需要一個小時。

看起來很美好的數據,其實日常使用感受並不好,無論是掉電速度還是充電速度,在冬天都不適合太玻璃心的人使用。

另外一點,電動車在冬季的種種特性,連最後所謂的經濟性能優勢都沒有了。

電車想要在冬天有一個舒服的使用狀態,電耗都得在17kWh百公里左右,按照外部充電樁一度電平均1.5元的成本來計算,百公里成本為25元左右。

目前經濟性能很好的日系混動,比如說豐田THS、日產e-Power產品綜合油耗在5L左右,以二線加油站均價7元的92號油成本來算,百公里成本也就是35元左右。

100公里的成本差距只有10元,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可以小到忽略不計了。

另外不要忘記,電動車的購買成本一定要比同尺寸的混合動力車型至少價格貴了30%以上,購車時巨大的價格懸殊想要在後期跑出來難度巨大。

當然,以上的種種在夏季會好很多,但對於北方用戶群體來說,電車在冬季的適用性的確太差了,如果真的想要一台新能源車,扭頭可以看看PHEV,可能更合適一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c625ff9f756621f0b512af5519254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