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派荊軻刺秦,差點一擊成功,另五國為何不派殺手刺殺秦始皇?

2023-09-29     歷來現實

原標題:燕國派荊軻刺秦,差點一擊成功,另五國為何不派殺手刺殺秦始皇?

燕國派荊軻刺秦,差點一擊成功,另五國為何不派殺手刺殺秦始皇?

公元前227年,一個北風呼嘯的夜晚,燕國王宮,燕王太子丹將一把閃著寒光的匕首交給壯士荊軻:「這是我花重金買來的利刃,還用毒藥泡了很久,只要劃破人體一點皮,那人當即就會倒地身亡。」

荊軻神情嚴肅從太子丹手中接過寶劍,提著裝了一顆人頭(跑到燕國的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的匣子,走出皇宮。

在波濤滾滾的易水河邊,身穿白衣的太子丹眼含熱淚送別荊軻。

他眼含熱淚,聲音微微顫抖地說:「壯士,燕國的存亡在此一舉,希望你馬到成功。」

荊軻高聲回答道:「請太子放心,荊軻不辜負您的期望,一定要結果秦王性命,拯救燕國。」

不久後,在秦國王都的咸陽宮內,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差點改變歷史。

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你可能會產生過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當時派出刺客去刺殺秦王的,會是燕國?

其他幾個強國,處境也不好,同樣也面臨著被秦國滅國的風險,為什麼他們沒有這樣做?

戰國時期,爭霸的有七個強國:秦、楚、燕、齊、魏、趙、韓,人稱「戰國七雄」。

七雄中,秦國實力最強,排名第一。

原因很簡單,秦王重用商鞅,實施變法,在很短的時間裡把秦國打造成了一個富國、強國,軍隊戰鬥力在七國中遙遙領先,具備了碾壓群雄的實力。

奠定秦國霸主地位的關鍵戰役有兩場:伊闕之戰和長平之戰。

公元前294年至293年,戰神白起以12萬兵力,擊敗了24萬韓、魏兩國聯軍,取得了伊闕戰役的勝利。

此戰中,秦國軍隊將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收入囊中。魏、韓兩國被打得沒有了脾氣,被迫割地求和。此戰成為秦國和韓國、魏國三國的國運之戰,戰後的韓國和魏國一蹶不振,精銳損失殆盡。

長平之戰發生在前260年前後,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向趙國的軍隊發起進攻,秦軍清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以無法阻擋之勢向東擴張。

很快,伊闕之戰結束的三十年後秦國跟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展開一場生死較量。在白起的指揮下,秦國大獲全勝,擊敗了趙國,消滅其精銳40萬。

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戰後的趙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單挑秦國,即使是韓國國君,也被嚇得魂不附體。

這時候,韓趙兩國連組成聯軍對付秦國的底氣都沒有了。因為在長平之戰發生兩年前(前262年),秦軍攻占韓國腹地,將韓國攔腰斬斷,韓王主動把上黨17座城池獻給秦國,失去鬥志。

這時候,兩國只能採取躲避秦軍鋒芒,拿出重金賄賂秦國宰相范雎,對他說:「我們真不想跟秦國開戰,只要不打我們,怎麼都行。」

最終,秦昭襄王採納了范雎的建議,停止進攻韓趙,條件是割讓土地。韓國割了垣雍,趙國割讓六城,這才迎來短暫的和平局面。

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秦國並沒有擴大戰果,稱霸的步伐反而停了下來。

表面上看,是范雎受賄,給秦王出了昏招,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秦昭襄王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主要是因為,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取勝,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實力也受到影響。

兩年之後的邯鄲之戰中,秦國就在進攻趙國的時候遭遇挫折,敗給了趙國和前來救援的魏韓聯軍。此後,秦國不得不有所收斂。

與此同時,秦國內部局勢不穩。長平之戰結束9年後,秦昭襄王駕崩,繼任的秦孝文王(安國君)很短命,即位三天之後,就撒手人寰。接下來擔任國王的是曾經到趙國當人質,跟呂不韋是患難之交的子楚(秦莊襄王)。

子楚當了秦王之後,整天泡在女人堆里,夜以繼日地工作,三年後就一命歸西。接他班的,是兒子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嬴政。

這時候的嬴政,才13歲,還是個孩子。秦國的軍政大權掌握在相父呂不韋手中,嬴政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有所作為,秦國擴張的步伐不由就放緩了。

這段時間對其他六國來說,是個難得的喘息之機,也是重整旗鼓,振興國力的機會。可是,這六國沒有遇到商鞅這樣的改革家,沒有把握好機遇,浪費了大好時光。

即使他們遇到了商鞅這樣的能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也不是停滯不前在等他們,雖然秦國頻繁換君主,但只是擴張步伐放緩,國力依舊在不斷增強。

所以,六國「超車」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那麼,在這十多年裡,六國都在幹什麼呢?

趙國——有中流砥柱李牧,高枕無憂

在長平之戰當中,趙國軍隊遭遇了重創,在邯鄲之戰中雖然贏了,國力也大大受損。但是因為有廉頗和李牧等名將在,軍力恢復很快。

嬴政17歲那年(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趙國軍隊在李牧的指揮下,在肥(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帶)將秦軍打得落花流水,10萬秦軍被全部殲滅。

此戰之後,秦軍患上「恐牧症」,明白趙國不是軟柿子,暫時不再打趙國的主意。

這時候的趙國高枕無憂,一直到前229年,秦國用離間計殺了李牧,趙國才在7年後滅亡,此乃後話。

齊國——有名將田單,暫時無憂

作為姜子牙創立的東方大國,齊國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戰國中期時,齊威王在能臣鄒忌的輔佐下,國力漸漸增強,在桂陵和馬陵之戰中痛打魏國。

公元前334年,齊威王一度被多國尊為帶頭大哥(徐州相王)。前296年,齊曾經跟韓、魏組成聯軍攻秦,殺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但是齊威王晚年,鄒忌與將軍田忌二人不和,勾心鬥角。齊國的對外戰略也出現重大失誤,去攻打對自己威脅不大的燕國,結果引起眾怒,燕、秦、韓、趙、魏組團圍毆齊國(「五國伐齊」),齊國喪師失地,差點亡國。

後來齊國出了個牛人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得以復國,暫時無憂。

楚國——小人當政,得過且過

作為南方的第一大國,楚國曾經有著除秦國之外最廣袤的國土,最多的人口,具有統一中國的實力。

可是楚懷王能力有限,頻繁出現失誤,楚軍接連被秦國打敗,祖宗家業被他丟盡,國土面積不斷縮水。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後,他的生育能力又出了問題,春申君把懷了自己孩子的女人獻給了楚王,打算將來控制朝政。誰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女人的哥哥李園在楚王去世後殺了春申君,把持了朝政。

李園上任後沒有憂患意識,整天醉生夢死,得過且過。

韓國——六國中的小不點,難有作為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國力不值一提,地盤小得可憐,跟現在的河南省禹州市面積也差不多。

因此,韓國別說不想作為,想作為也是心有餘力不足。他們倒是也想到一個高招,用來對付秦國。那就是派了一個叫鄭國的人,給呂不韋出主意讓秦國修人工河,意在消耗秦國實力。

誰知道卻弄巧成拙,這條人工河建成後大大增加了秦國水澆地的面積,提高了農作物產量,讓其國力加速提升。

魏國——君王和能臣同去,江河日下

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曾是列國之中的霸主。

後來魏國君臣一個比一個厲害,起初出了魏文侯,重用一個大臣叫西門豹,興修水利,治理漳河,恢復農業生產。

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也很英明,重用一個叫吳起的名將,打造出一支戰無不勝的快速反應部隊——魏武卒。

魏武侯的繼承人魏惠王,同樣是位合格的君王,他當政後任用了一個叫信陵君的大臣,渡過了許多難關,國力繼續增強,與齊威王一起被諸侯尊為大哥(徐州相王)。

可是在前243年之前,魏惠王和信陵君先後去世,接班人是黃鼠狼下老鼠一窩不如一窩,能力還不如三國時的蜀國領導人劉禪,也是在混日子。

燕國-——太子丹真爺們,有仇必報

燕國的地盤,在現在的京津和冀北地區,後來向東北地區擴張一部分。

不過,因為當時生產力落後,交通不便,經營東北步伐緩慢,像蝸牛一樣。最盛時候,燕國的版圖到今天的遼寧省境內。

燕國在最北,那時候又沒有空降部隊,它也只能和鄰國齊國和趙國打交道,跟秦楚韓魏這幾個國家老死不相往來。

而趙國、齊國,國力都比燕國強太多,擴張門兒都沒有。

因此,秦楚韓魏爭霸,齊國和趙國捲入,好戲連台,燕國都是搬板凳在那裡看大戲,當觀眾。

不光如此,齊國還曾經趁著燕國政局不穩,侵略燕國,差點滅了它,兩國就此結仇。

五國伐齊的時候,燕國也是其中一員。

這時候的燕國國君,沒有能力擴張,只求自保。

可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大減,燕國產生了非分之想,妄圖捏一下這個軟柿子,看看什麼滋味。

一旦滅了趙國,燕國也就能在戰國政治舞台上當主角,不再當看客。

偏偏這時候有幾個趙國將軍叛逃燕國,說什麼趙國男人在長平之戰中都戰死了,他們的後代還沒有長大,軍人都是老弱病殘,不堪一擊(這些將軍很可能是臥底)。燕武成王自己不重視情報工作,對此信以為真。所以,就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秦昭王去世之後,燕武成王派栗腹向趙國宣戰。

誰知道這是騙局,廉頗和李牧兩位名將領的軍隊攻打燕國軍隊,簡直是小菜一碟。燕軍沒有占到便宜,被廉頗反殺,主力被滅。

從此之後,趙國開始頻繁修理燕國,燕國沒有大將每次都被按倒在地胖揍。

即使在廉頗之後,燕國仍然不是趙國對手。

而燕國和趙國交戰的時候,秦國便假裝打抱不平,攻打趙國,瘋狂蠶食趙國土地。

前面說過,趙國從長平之戰後就開始衰弱,強大是表面的,局面全靠李牧撐著。

前229年,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人的反間計,自毀長城,殺了名將李牧。"李牧死,趙國亡",秦將王翦乘機帶兵北上,滅了趙國。

這時候,燕國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太子丹。

太子丹對秦王嬴政,恨得牙根痒痒。這是因為,公元前232年(燕王喜二十三年)太子丹曾經被自己的父王燕王喜送到秦國當人質。當時趙國還沒有滅亡,秦國和燕國還是戰略夥伴關係,送去當人質的目的,大概是向秦國保證,燕國不會倒戈趙國。

既然如此,秦國人應該優待太子丹。而嬴政出生在趙國,當時他的父親子楚在趙國當人質。而太子丹,那時候也在趙國當人質,二人一起玩耍,交情還算不錯。

嬴政生父並非子楚,生母趙姬跟呂不韋劈腿,才生了嬴政。大概怕太子丹對別人講這樁醜事,嬴政對太子丹百般虐待,想把他置於死地。

太子丹也不傻,得到消息後買通看守,逃出虎口,回到燕國。回去之後,太子丹對嬴政恨之入骨,決心殺他報仇。

這就是為什麼其他五國都面臨滅國風險,為何唯獨燕國派刺客要殺嬴政的真實原因。

還有一點,趙國滅亡後,秦國把矛頭指向燕國。齊楚魏三國提出一個建議,和燕國組成四國聯軍,共同對付秦國。

太子丹對此建議不感興趣,或者說不抱任何希望。因為秦國外交上肯定要做不懈努力,瓦解四國聯盟,四國也不可能會始終抱團,要不了多久就會各顧各。之前的多少次聯盟都是如此,到關鍵時刻就散夥了。

因此,無論是出於報仇的目的,還是為燕國安全著想,刺殺秦王都是正確選擇。

一旦殺了秦王嬴政,自己大仇得報,燕國的危險也不復存在。

因為這時候,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當時年幼,不過十來歲。當然刺殺失敗後,秦王肯定會報復,但是不刺殺燕國一樣也會被滅國。既然如此,為何不賭一把?

這一天,燕國的使臣荊軻,到秦國來打算向秦國「割讓」城池,帶著地圖來見秦始皇。

秦王嬴政高興得眉開眼笑,在朝堂上接見了荊軻,並忙不迭地讓對方打開地圖。可是當地圖打開之後,嬴政傻眼了,裡面竟然包著一把寒光閃閃的短劍!

更令人吃驚的事還在後面,荊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起那把短劍,直刺嬴政心窩,眼看一場血案就要發生。

朝廷上大臣眾多,但是按照規定他們不能靠近親王,而是站在距離幾十米的地方。而且,他們上朝也不能帶武器。因此,只能眼睜睜看著荊軻刺殺自己的老大,愛莫能助。

就在這時,嬴政反應敏捷,一閃身躲過了致命的一劍,借著大殿上柱子的掩護跟荊軻開始了周旋。

這時候,一個太醫跑到跟前,急中生智用裝藥的袋子,使盡吃奶的力氣砸向荊軻。

荊軻出於本能,用手去抵擋了一下,秦始皇則是趁機抽出自己的佩劍,一劍砍中了荊軻的大腿,而後命令下面的武士上來,直接殺了荊軻。

刺殺事件之後,秦王大怒,派王翦帶兵滅燕。

秦軍很快擊敗太子丹的軍隊,占領了燕國的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遼東郡首府襄平(今遼寧遼陽)。

此後,秦軍仍窮追不捨,燕王喜為了保全自己,殺了太子丹,把其首級獻給秦國。但秦軍並沒有罷休,在公元前223年俘虜燕王喜,徹底滅了燕國。

荊軻刺秦沒有成功,一定會加強安保措施,其它國家再次刺秦根本沒有勝算,只會招致秦王迅速而瘋狂的報復。

因此,其他四國韓魏楚齊(趙國已經被滅)也不會再派人刺殺秦王。

借鑑資料:《戰國策·齊策二》

借鑑資料:《戰國策·齊策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bc513da7bf71166a598be76d35f3a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