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市」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旦上市,股權結構、股東類型都開始發生變化,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公司治理問題。
你發現沒有,優質企業對於上市這件事有的甘之如飴,有的卻不屑一顧--像老乾媽、方太、西貝等等,就堅決拒絕上市。這是為什麼?
你可能會說,上市就是融資,他們不差錢,或者上市意味著不自由,他們不想被資本牽著鼻子走;還有上市必須公開披露信息,他們更願意悶聲發大財。
華為什麼要把信息透明化?
你說的都對,但我想請你看一個公司:華為。
華為是一家很著名的拒絕上市的公司,不過它卻做了一件只有上市公司才會做的事情,那就是從2009年起,他們開始向社會公布自己的財務報表,詳細地披露自己的財務數據。
你說這是圖什麼?
很多公司選擇不上市就是怕自己被暴露在大眾面前呢,華為作為一個非上市公司,沒人逼你這麼做啊,又何苦要讓自己這麼透明呢?
透明對於公司來講意味著什麼。
華為從2009年開始不但對外公布自己的財務數據,而且慢慢地還增加了發展戰略、人事安排、和公司治理的信息,還邀請國內外的學者、媒體和公司參觀華為。
當時的副董事長鬍厚崑是這麼解釋華為的做法的:公平競爭的前提是開放、透明,這是作為全球企業公民的華為所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這顯然是在往道德高度拔了,而現實是,透明化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商業規則。
最近這二十年,有很多學術研究通過大樣本數據分析都發現,企業的透明化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業績的,這主要是通過兩個機制,一個是獲得信任,一個是制約權力。
先說信任。
我們說過,公司越發展,越需要通過制度來獲得信任。
2009年的華為正在向端到端ICT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但它之前過於神秘,任正非甚至從來不接受媒體採訪,外界對華為缺少了解,這給公司轉型帶來了障礙。
傳統的運營商業務在海外並不順利,有些國外客戶顧慮重重,而新興的手機終端業務也正在等待消費者認可。
在這個背景下,華為敢於暴露自己,接受社會的檢驗,傳遞出我是一個好企業的信號,表達我願意負責任的態度,這樣也贏得了更多的認可和信任。
這就是透明化會促進公司業績的第一個機制,信任機制。
除了信任,透明化提高公司業績還有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透明化會帶來對於權力的制約,給自己壓力,防止自己做出有悖於公司利益的事情。
就像美國早年的大法官布蘭代斯說的名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泡是最有效的警察。從這個意義上說,透明是一種新的權力形式,以往的權力都是高高在上的,而透明是把權力放在其他權力的約束之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多企業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很容易迷失自我的。
如果任正非想通過歪門邪道攫取個人利益,公司財務數據就把自己暴露了,預估到風險他自然就不敢做壞事了,一群人會幫公司找問題,員工、高管和社會公眾都可以監督任正非,避免領導人犯錯誤。
我們說過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公司治理中委託代理問題的重要原因,而透明就是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是解決公司治理問題的重要武器。
透明化溢價
說到這你可能會說,華為高度透明的前提,是任正非的勇氣、自律和責任心,如果一般老闆學不了任正非,那透明化不就是一句空談了嗎?
其實,透明化這事兒也沒有離老闆們很遠,比如說,你現在再看看風險投資這個事兒,可能會有新的認識了。
從引入投資開始,公司就不再是創始人自己的了,陽光就照進這間黑屋子了,公司必須要接受外部檢驗和監督,老闆的權力就開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所以大多數企業如果想學習華為的透明化,可以藉助外部壓力來倒逼自己。
風險投資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它會提升內部信任。
比如說,對於非上市公司而言,股權激勵的一個很大的難點是,怎麼讓員工相信股權值這個錢,這裡面不僅包含了員工對公司未來前景的認可,也包括他們對股權當前定價的認可,那麼,怎麼能讓員工認可這個定價。
如果這時,公司引入過哪怕一筆外部投資,都可以讓股權的價值在市場中得到認可,也就給了員工參考的依據和信心的來源,這樣一來,股權激勵就會好做很多,甚至很多員工願意付出更多的錢來購買公司的股份。
所以,我把這個叫作透明化溢價,你看,透明是有明確價值的。
上市的本質
當然,對於透明化最有力度的,還是上市。
我們現在再來體會一下,上市本質上到底是個什麼行為。為什麼監管部門對於上市公司的透明這麼重視呢?這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這種向公眾募股的公司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
就說咱們中國,A股散戶的人數目前已經突破1億5千萬,公募基金個人投資者的帳戶數已經突破6個億,這麼一個龐大的群體如果出問題是不得了的;
第二,自從有公司以來,幾乎歷史上所有的經濟危機,就算不是上市公司引起的,也都和上市公司信息不透明,或者權力缺乏有效制約有關係,大量的投資者被蒙蔽,被欺騙。
最近的2002年和2008年這兩次危機的代表企業就是安然、雷曼兄弟這些臭名昭著的公司。
每次經濟危機帶來的,其實都是一次對於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所以每次你都會看到政府為了彌補信任危機做出的努力,
簡單提幾個重大歷史節點,
比如1720年南海事件之後,英國就出台了《泡沫法案》,
1929年的大蕭條之後,美國接連出台了《證券法》《證券交易法》,
還有2002年席捲全球的大危機之後的《薩班斯法案》,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穩定緊急法案》,
在這些人類社會用血淚教訓換來的法案的推動下,上市公司一步步地要披露越來越多的信息,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這樣到今天,上市公司的治理主體和治理手段是最多的,形成了一個完整規範的治理系統,上市公司也就成為了所有企業中最透明的類型。
所以你看,上市一方面是個大規模的公開融資行為,另一方面也是讓權力走向透明化的過程,是公司治理髮展到極致的標誌。
雖然很多人都把這套治理系統看成是對自己的制約,但是還有很多人把這套伴隨著數百年的經濟危機發展起來的規則體系,看作是前人用鮮血淋漓的代價探索出來的行為邊界,是四百多年的不斷試錯換來的行為指南。
現在你能理解了嗎,為什麼有不少公司不缺錢也要上市?
像香港的利豐、義大利的菲拉格慕,這樣一些著名的家族企業都主動擁抱上市,這些家族領導人考慮的不是錢,
而是:我現在是自律和英明的,但是以後不一定還會像今天這樣自律和英明,我的後代不一定像我這樣自律和英明,而上市以後公司就要開放透明,信息的真實性是由整個治理系統,包括政府來做背書,可以得到更多信任,而且現代治理體系可以有效制約和幫助家族成員,規範公司的運營,這樣公司才是可持續的。
從更大的背景來看,今天這個時代也不允許公司活在黑屋子裡,無所不包的網際網路,無法控制的網上論壇,無所顧忌的競爭對手,無處不在的利益相關者,無所畏懼的新生代員工,無孔不入的各類媒體,還有無數以挑刺兒和挑事兒為樂的鍵盤俠,
今天的公司,只要開始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了,就會吸引拿著顯微鏡來觀察你的人,也一定會有到處散布消息的人,暗中挖黑料、打冷槍的也少不了,這個時候不如讓自己成為真實信息的第一來源,樹立自己是一個健康、開放、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形象。
別說公司了,你覺得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藝人要參加綜藝真人秀節目呢,就是開放自己更多的真實信息,既然在黑屋子裡躲不住了,與其遮遮掩掩,還不如主動走到陽光下,擁抱這個透明化的時代。
華為和老乾媽未來會上市嗎?
我覺得華為和老乾媽兩家公司的情況,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說華為,雖然永不上市可以說是任正非先生一直恪守的信念,但是事實上,華為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堅持公開、透明的公司治理理念。
華為不僅僅定期對外公布公司財務報表和重要的財務數據;而且對於公司的發展戰略、人事人面、研發領域等信息,也都會向外界做出如實的披露。
可以說,雖然還不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華為在公司治理層面所做的工作,已經和上市公司沒有什麼區別,甚至猶有過之。正是基於這種開放、透明,無論是資本市場、外部投資者,還是華為內部員工,都對華為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即使不上市,也不會影響企業未來的長遠發展。所以,我個人認為華為在未來一定的時期內,也不會選擇上市。
相比之下,老乾媽的情況就要複雜一些。雖然創始人陶華碧一直宣稱看不慣現在很多上市公司只知道圈錢;而且玩金融風險太大,還不如自己踏踏實實的拿著自有資金來做家族式企業,所以堅持老乾媽不會上市。
事實上,近年來老乾媽的迅速擴張,也確實一直依靠自有資金,拒絕外部資本的參與。但是,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老乾媽自身的問題也正在逐步凸顯。
首先,老乾媽一直不願意對外公布自己的商業信息,覺得很多事情都是企業內部的事情,沒必要向社會公開透明。這種不夠透明的治理機制,無疑讓資本市場對於老乾媽產生疑慮、加劇不信任,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其次,老乾媽作為一家消費品生產公司,其產品類型單一化、市場運作粗放化的缺點,必然讓老乾媽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事實上,老乾媽近年來也確實面臨業績增長放緩的壓力。儘管老乾媽依靠樸素的經營理念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了成功,但面對不斷變化、競爭激烈的市場,一味固收以前的想法只會導致固步自封;而長期陷入在封閉的運營體系中、吃老本兒,必然對自身發展不利。最後,堅持不上市只是代表了陶華碧本人的想法,而年輕一代未必認可,再加上政府層面的助推,老乾媽在未來大機率會選擇上市。
對老乾媽而言,上市不僅僅是獲得外部資本,還是迅速按照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規範自身在各方面的運作,讓公司重新煥發活力和生命力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