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獲評「時代楷模」的他們,講述你不知道的援外故事……

2023-11-17     健康報

原標題:聽獲評「時代楷模」的他們,講述你不知道的援外故事……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11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被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講述他們在投身援外醫療事業中的醫者仁心與大愛情懷。

前赴後繼,不懈傳承

「您的父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對您加入援非醫療隊有什麼影響?」在現場記者的提問中,第10批援衣索比亞中國醫療隊隊員、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梅學謙講述了他與父親的援非情結。

梅學謙是家裡的第3代從醫者,父親梅庚年是首批援衣索比亞中國醫療隊隊長。從小家境貧困的梅庚年於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先後成為八路軍、解放軍的軍醫。不幸的是,梅庚年於1975年8月11日在衣索比亞殉職並安葬於該國。「每逢清明節,中國駐衣索比亞大使及各屆醫療隊都去給我父親掃墓,當地的一戶人家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一直在無償為我父親掃墓。」梅學謙說。

對梅學謙而言,父親的以身殉職使他產生了一個堅定的念頭:到衣索比亞開展援外醫療工作,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我也想到衣索比亞親自為我父親掃墓,以盡我的孝心。」梅學謙說。

懷揣著這份濃濃的援外情,梅學謙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衣索比亞的土地,並最終圓滿完成援外醫療任務。

作為出席記者見面會的唯一的80後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國醫療隊隊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吳德熙對梅庚年等援外醫療前輩的光榮事跡別有一番感悟。

「不管是老一輩的醫療隊員還是我們年輕人,我們的職業都是醫生,都有著治病救人的初心。我們援外也是在履行醫生救死扶傷的使命,展現中國的大國擔當,盡己所能地為人類健康福祉作出貢獻。」在吳德熙看來,一代代中國援外醫療隊員前赴後繼、不懈傳承的本質在於一脈相承的中國醫療隊精神。

「不同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我們的前輩們所經歷的艱苦條件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他們需要更大的勇氣、克服更多的困難去完成他們的使命。我們很幸運,現在中國有先進的醫療技術,為醫療隊員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讓我們援外更有底氣。」吳德熙感慨。

白衣越洋,守望相助

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非洲,數萬人被感染。在全世界都「談埃色變」時,第24批援幾內亞中國醫療隊隊長暨國家伊波拉防控專家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帶領團隊踏上了援非抗埃「戰場」。

「我們沒有一個退縮的,都是準點到達幾內亞開展工作。」王振常回憶,醫療隊抵達後隨即開展調研與疫情分析工作,對伊波拉防控援助點進行點對點幫扶。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歷時2個月,醫療隊累計培訓、帶教當地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及政府行政人員1679人,為幾內亞防控伊波拉疫情、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第4、7、8批援科威特中國醫療隊隊員,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劉春回憶,初抵受援國時,當地民眾對中醫針灸的認知甚少,「面對針灸、拔罐等治療方法時,他們都是心存疑慮和恐懼的。但當體驗到針灸的療效後,恐懼和疑惑就轉為了信任」。

一次,一位長期受失眠困擾、生活質量受到極大影響的當地患者,找到劉春尋求治療。「經過中醫辨證,對他實施針灸和穴位按壓治療,一周以後患者的失眠症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連續治療1個月以後,患者的失眠症狀基本消失。」劉春說。

久而久之,援科威特中國醫療隊與當地民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少患者成為了醫療隊隊員的好朋友和「中醫粉」。在科威特累計開展援外醫療工作3年多來,劉春累計診治患者6000餘人次。

談及遠涉重洋的援外經歷,一位16歲的馬里男孩令第14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隊員、第25批援馬里中國醫療隊隊員,浙江省湖州市中醫院護理部主任朱惠芳難以忘懷。朱惠芳回憶,這位男孩在上學途中遭遇車禍,導致頸椎損傷,由於活動受限、大小便失禁,男孩的尾骶部也產生了壓力性損傷。

「我去看他的時候,他的眼睛哭得腫腫的,情緒也很悲傷,頭轉到一邊,一聲都不吭。」朱惠芳說,由於創面又大又深,還伴有嚴重感染,她便每天在病床前為男孩換藥,鼓勵他樹立康復的信心。通過2個半月的精心照料,男孩的傷情逐漸好了起來,壓力性損傷創面奇蹟般地癒合了。

「當靦腆的非洲孩子們從陌生、害怕到熟悉,甚至依偎在我的懷中喊我『媽媽、媽媽』的時候,我心裡既感到欣慰,又油然而生一種責任感。」朱惠芳說,「我想保護他們,但我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總想多幫助他們一點。」

殷殷寄語,托舉希望

「什麼樣的醫務人員適合援外?對於有援外志向的年輕醫務人員,你們有怎樣的寄語?」面對現場記者的提問,各位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紛紛打開了話匣子。

在王振常看來,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對年輕的醫務人員而言必不可少。「同時要有技術,能夠在那邊獨立處理各種醫療工作,還要有教學能力,能夠帶教當地的年輕醫生。」王振常表示。

對身處異國他鄉的援外醫療隊隊員而言,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徵。「我們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中國人,我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我們自己,也代表中國醫療隊,更代表我們的祖國。」朱惠芳說。

「我認為援外醫療隊隊員必須具備下列幾種素養:第一,堅強的體魄。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環境,要學會適應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等。第二,要熟練掌握受援國官方語言,和當地醫生和患者進行很好的交流和溝通。第三,必須精通本專業的醫療技術,能夠獨立解決醫療工作中的疑難雜症問題。第四,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忠誠,我們要忠誠於黨和國家,忠誠於援外醫療隊的職責。」梅學謙表示。

吳德熙則表示,援外醫生要具備團隊協作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快速融入當地工作和生活,高效完成各項醫療任務。「援外醫療工作雖然艱苦,但是意義與影響深遠,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傳承接力,加入到中國援外醫療的大家庭中。」吳德熙說。

「年輕的醫生們,我希望你們走出國門,到廣袤的非洲大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貢獻自己的心智,貢獻自己的力量!」梅學謙的寄語溫暖而有力。

文:健康報記者 楊世嘉

楊真宇

校對:管仲瑤

審核:徐秉楠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NUH0SI5】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ac78da5b8d4782534d49c78bfed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