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授予美國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魯夫坎因(Gary Ruvkun)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基因活動的基本原理——發現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
我們染色體中存儲的信息可以比作我們體內所有細胞的說明書。每個細胞都含有相同的染色體,因此每個細胞都包含完全相同的基因集和完全相同的指令集。然而,不同的細胞類型,如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徵。
這些差異是如何產生的?答案在於基因調控,它允許每個細胞只選擇相關的指令。這確保了每種細胞類型中只有正確的基因集是活躍的。
Victor Ambrose和Gary Ruvkun對不同細胞類型的發育方式很感興趣。他們發現了microRNA,這是一類新的微小RNA分子,在基因調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突破性發現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基因調控原理,這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細胞生物至關重要。現在已知人類基因組編碼了1000多個microRNAs。他們的驚人發現揭示了基因調控的一個全新維度。MicroRNAs被證明對生物體的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
過去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
2023年——美國科學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核苷基修飾,開發出了有效的對抗COVID-19的mRNA疫苗」。
2022年——瑞典科學家Svante Pääbo獲獎,獲獎理由是「在已滅絕古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方面的發現」。
2021年——美國科學家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溫度和觸覺的受體」。
2020年——美英三位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可用性」。
2018年——美國科學家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抑制負面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
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6年——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另外兩位獲獎科學家為愛爾蘭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獲獎理由是「有關蛔蟲寄生蟲感染新療法的發現」。
2014年——美國及挪威三位科學家John O'Keefe、May-Britt Moser和Edvard I. Moser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來源:諾貝爾獎委員會網站、科學網
編輯: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