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這事引發了行業熱議,這兩天,這事有了最新進展:當地時間10月25日,歐盟委員會宣布,通過抽樣方式選定了比亞迪、上汽和吉利三家中國車企啟動反補貼調查。
不僅如此,這兩天Stellantis的CEO唐唯實也蹭了一波這事的熱度。
10月26日,Stellantis與零跑的科技戰略合作發布會在杭州舉行,發布會上唐唯實給自己「洗白」:「Stellantis集團不是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導火索或發起者。」
隨後唐唯實又表示,自家非但不是這次反補貼調查的「導火索或發起者」,而且他本人對歐盟這波反補貼調查是很不贊同的。
唐唯實的原話是這樣說的:「由於我們面臨全球性問題,我們必須採取全球思維。我們不支持一個分裂的世界。我們喜歡競爭。展開反補貼調查並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法。」
不明就裡的人乍一聽唐唯實這番話,說不定還真以為這是個做生意做得光明磊落、擁有開放包容胸懷的人,但是,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從這位CEO過往的言論來看,中國汽車長期以來是他的「眼中釘」。
「如果歐洲市場保持開放,那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與中國車企直接開戰。」
「目前中國品牌向歐盟出口汽車必須支付 10% 的關稅,而歐洲車企向中國出口歐洲製造的汽車時必須支付 15% 到 25% 的關稅。我們應該要求歐盟對中國汽車製造商實施西方車企在中國競爭時相同的條件和規則。」
「歐洲車企與中國車企的競爭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如果歐盟和歐洲車企再不採取行動,那麼歐洲汽車工業將會經歷一場可怕的戰鬥。」
……
話里話外,滿滿都是唐唯實對中國汽車的敵意。
聽其言,觀其行,Stellantis此前的一系列動作同樣表現出CEO對中國市場、中國車企的「不屑」。
今年神龍汽車將旗下第三工廠以17億的售價賣給東風,結果是Stellantis在華的「輕資產」戰略正逐漸實現,而抗下這筆「重資產」的東風卻需要背負產能過剩加劇的風險。
去年,停擺了一年的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申請破產,雙方的「分手」談不上體面,唐唯實指責廣汽「不遵守合資協議……」,廣汽稱Stellantis「對客戶缺乏尊重」。
但如今,唐唯實居然調轉槍口幫中國汽車說話,批評歐盟不該展開對中國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如果不是他突然轉了性,就是這樣做有利可圖,顯然,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此前,Stellantis對中國市場「缺乏尊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並不高。
據Stellantis的2021年財報顯示,那一年北美為Stellantis貢獻了30%的銷量、46%的營收,63%的經營利潤;歐洲則貢獻了47%的銷量,39%的營收,30%的經營凈利潤。到2022年,北美市場和歐洲市場的銷量分別占Stellantis總銷量的31%和48%。
這些數據清楚地反映了,Stellantis不太像一家全球性車企,倒更像是一家歐洲車企或者說區域性企業。既然企業基本上不靠中國市場賣車、盈利,那唐唯實自然不怕與中方夥伴「撕破臉」,因而他毫無顧忌地喊話歐盟對中國汽車加稅。
但今年,情況開始變了。美國汽車工人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罷工給Stellantis今年的業績蒙上了層陰影。
儘管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但美國汽車工會與底特律三巨頭的對峙還在繼續,並不斷升級。
繼福特肯塔基州卡車工廠後,UAW的罷工擴大到了Stellantis的斯特靈海茨工廠,這座工廠約占Stellantis北美產量的16%,生產的是Stellantis旗下的高利潤車型Ram 1500皮卡,因而這座工廠也是Stellantis全球最賺錢的工廠之一。
斯特靈海茨工廠停工讓Stellantis損失慘重,據美國的富國銀行分析師科林•蘭根估算,該工廠停工將使Stellantis每周損失約1.1億美元的營業利潤。
為了讓工人回到工作崗位上,Stellantis向工會承諾提高23%的工資,增加50%的退休金增加 50%,但工會仍覺得Stellantis在加薪、臨時工工資、轉為全職以及調整生活成本方面的「提案最糟糕」,按工會的要求,Stellantis應該把工人的工資提高25%。
如果這波罷工以工會的完勝告終,Stellantis還能保證它在美國的利潤嗎?估計懸!本來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就高,再提高25%,克萊斯勒說不定真要被「趕入破產的快車道」。
而且美國這波罷工還波及到了歐洲。據外媒報道,Stellantis計劃向其法國和義大利員工提供股票,在法國將有4.2萬名Stellantis員工有機會以優惠條件成為公司股東。
眼看著在歐洲和北美掙錢都不那麼容易了,這時中國這片巨大的市場當然就被唐唯實想起來了。於是,他牽起了零跑的手,在發布會上放低姿態,對媒體稱,Stellantis沒有控制權,只是參與決策及討論過程,並提供建議以達到最好的決策,更要緊的是撇清他與歐盟反補貼調查的關係,挽回自己在中國的形象。
當然,以上種種純屬猜測,或許唐唯實入股零跑、批評歐盟反補貼調查與美國這波罷工關聯不大,只是單純地看到了電動化在中、美兩國的趨勢,而中、美的汽車市場加起來占全球四成,所以唐唯實意識到必須加速集團的轉型了。
而在目睹大眾、寶馬等車企轉型的低效率後,為了不讓電氣化研發投入燒掉集團太多錢,這才想到了與中國車企合作。或許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汽車出海的增長趨勢不可逆,所以才有了零跑國際,提前「預約」中國汽車的出海紅利。這下唐唯實有求於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了,當然得照顧一下中方的情緒、批評兩句歐盟。
反正無論唐唯實牽手零跑打的是什麼算盤,有一點大約是能肯定的,唐唯實才沒那麼好心幫中國汽車說話,畢竟企業關係就如國際關係,沒有永恆的敵人,當然更沒有永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