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到了,在梳理一年的閱讀情況,也在重新翻閱一些閱讀類的工具書。每年,身邊都有人問該怎麼讀書?為什麼你讀完還能寫出一篇篇文章,而我半天都憋不出來一個字?
這樣的問題每天都有人會問,其實方法不在多,關鍵是你要認真看。
認真看就是該做的你就得做,該學的你就得學。即便這個過程中,遇到你自己不喜歡,不擅長都要硬著頭皮上,這才叫做認真看。
今天我們不討論如何閱讀一本書,而是從三個方面看看自己是不是「低質量的閱讀者」?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看書還完整的讀完一本書,是在讀什麼書呢?網絡小說。男孩子喜歡看仙俠類的,女孩子喜歡看言情類,這個時候大多數人能夠看入迷,甚至會熬夜看玩。
這是因為無論是仙俠還是言情小說,閱讀門檻都很低,不需要我們懂腦子,所以看完一本覺得好看,接著看下一本,不會覺得倦,但看多了以後就會造成閱讀能力變弱。
也就是你在書店裡看到滿滿的書,你會優先選擇漫畫、仙俠還有言情類書籍,對於需要動腦的,比如傳記、商業、人文類的就不願意看。
當一個人閱讀的領域越狹小,到最後越會覺得讀了這麼多書沒有用。
一本書讀得太舒服,反而容易固步自封。雖然在舒適圈閱讀仍舊屬於讀書的樂趣,但無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動用閱讀技巧、無需集中注意力、無需發散性思考、無需延展邏輯等,一切都在射程範圍內。
在今年下旬,我開始增加歷史、文學、人文板塊的閱讀,後面也會不定時的寫成文章。這類書籍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目的性看,沒啥難度,但要寫成一篇文章就有難度了,因為我缺乏這塊領域的知識,所以每次寫這類的書評文章,我是抓著頭皮,然後進行主題閱讀,這樣我才能慢慢磨出一篇文章。
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很不舒服,但很爽啊!特別是我把一本難啃的歷史書寫成一篇書評,就會有成就感。也許文筆比不上寫職場、個人成長類的成熟,但至少能寫出來。
我們閱讀難啃的書籍,對自己的理解力和思考力水平都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看問題的視角就會多一個維度。
一個真正的閱讀者,他們不斷擴展自己的閱讀領域,讀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所以讀書的一個原則是不舒服。
我們這一代人跟60年代人對於讀書有一個特別大的差別,那就是缺乏「 飢餓 感」
啥意思呢?
父母那一代因為條件不好,上不了學,更不要說買書了,處於一種想讀但沒書可以讀的狀態,一種飢餓感在父母那一帶非常明顯。
就好比一頭獅子餓了10天半個月,突然前面竄出一隻兔子,獅子兩眼發光,會拼勁一切權力追上兔子,將兔子成為「盤中物」。
對於那一代人來說,只要有書看,不管好看難看,都會認真看,因為沒有其他,這是唯一。而這種「飢餓感」閱讀養成了一種習慣:只要拿到一本書,就認真仔細的看,發現哪個知識點最需要就立馬補充。
而現在書店裡滿滿都是書,沒有了「稀缺性」,大家可能會對美食還會挑選,今天去這家網紅店,明天去那家網紅點,這個喜歡吃,那個不喜歡吃。。
但現在大多數年輕人自己都不知道要看什麼書,看暢銷書知道是快餐式的讀物,少看多看沒啥關係,經典有內涵的書籍,看了幾頁就跟周公約會去了,感覺自己啥都欠缺,但又說不出所以然。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學會「主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里提到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一個會閱讀的人他們都是主動式閱讀,並非被動式閱讀。也就是你遇到什麼問題不明白,會自動找書籍來看。像武亦姝等這些學霸,他們有良好的家庭氛圍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家長不會逼著孩子非要讀什麼書,而是讓他們主動閱讀,主動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缺。
而現在很多人覺得讀書沒有用,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閱讀是被動,在你心裡始終認為:讀書是給別人讀的,不是為我自己讀的。
凡事靠逼出來就註定很痛苦。
建議先從自己感興趣的入手,然後規定一個時間點閱讀,像我自己每天晚上泡腳的時候,手機丟到看不見的地方,那一支筆和一本書,邊泡腳邊看,慢慢的就會養成閱讀的習慣,對閱讀也會產生主動性。
我們在做英語試卷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個困惑:為什麼我明明看懂文章內容了,可題目就是做不對呢?
因為「讀懂了」只是你的幻覺。
人類大腦有個強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識別。在處理零散信息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把它們按自己熟悉的模式拼接起來。比如我們睡前看一部鬼片,晚上睡覺的時候,你盯著天花板,一不一會模式識別就開始啟動,你盯著盯著,就感覺那個黑影就跟鬼片里的人一樣。
模式識別的原理戳中了泛讀和速讀的死穴。你感覺自己泛泛讀了一篇文章覺得讀懂了,實際上這是幻覺,只是讀懂了文章中的某些零碎信息,然後模式識別啟動,大腦自動將這部分嗯以往見過的觀點拼接起來,但這些拼接起來的文章,跟實際內容沒啥關係,是你自己YY想出來的,所以怎麼可能答對題目呢。
除此之外,人總會假設自己的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動增長,於是每個人從大學畢業後都認為自己認識足夠多的字、足夠豐富的概念和詞彙量還有足夠嚴謹強大的邏輯能力,就會覺得自己不需要「精讀」,這是小學生該做的事情,「泛讀」或者「速讀」才是符合自己年齡的閱讀方法。
抱歉,我們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泛讀和速讀的資格,一旦閱讀就會暴露邏輯不夠嚴謹、語言表達不流暢等等問題。
想要做高段位的閱讀者,積累閱讀量,認真精讀才是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讀書,是一件細水長流。就像林語堂在《讀書論》里說過一段話:「一人在世上,對於學問是這樣的: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自認為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萬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讀書,是一次次重新歸零的過程。
讀書不固陋,不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