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水稻種植中插值密度的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這篇文章。
一、稀植水稻和密植水稻的區別
水稻壯秧稀植栽培法是採用稀育壯秧,稀插爭分藥,以肥水平穩為特點的新的水稻栽培方法,是在一定群體的基礎上攻大穗;其生育過程特點是群體平穩發展,個體健壯生長;稀植栽培與密植比較其生育過程有以下不同
(一)群體與個體生長協調,有效分葉率提高。實行稀植人們最擔心的是莖數不夠,收穫穗數不足,影響產量。但適當稀宜,由於群體和個體之間生長的矛盾得到較為合理的調節,在正常插秧期內,同一插期稀植型的有效分櫱期大約比密植型的晚5~7天,而達到最高分蔡期只相差3~5天。密植型從有效分藥終止到分冀高峰期經歷20~22天,時間拉長,成穗數與最高數相差20萬/畝左右,群體消耗大,而稀植型從有效分葉終止期到分藥高峰只有15天左右,時間縮短,成穗數與16最高莖數相差10萬/畝左右,群體消耗少,密植型祥體擁擠,受光差,營養體增長緩慢,稀植型群體與個體分布均勻,受光條件好,營養體增長迅速,有效分藥和成穗數可在短期內達到與密植型相當的程度,且常綠不衰,活熟到收,成穗數和粒重明顯增加。所以,適當稀植,由於成穗率提高,收穫穗數容易保證。
(二)生育期稍遲而成熟不晚。稀植栽培的最高分冀期比密植栽培延遲5~7天,出穗期晚1~3天,但成熟速度快,並不晚熟。
(三)病害發生程度輕。實行稀植改善了田間小氣候和植株通風透光條件,對減輕病害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四)產量結構好。稀植栽培的畝成穗數比密植栽培稍為減少,但每穗粒數明顯增多,千粒重提高。
(五)提高肥料利用率。稀植栽培的秧苗移裁本田後,營壯秧早生快發,在同等施肥條件下,單株分藥和成穗數高於密植栽培,光能利用和肥料利用亦高於密植栽培。
(六)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稀植栽培與密植比較,基本苗少,減少了用種量,節省秧田面積,減少用工量;每畝可降低成本30~40元。
二、稀植水稻的密度範圍
(一)稀植栽培應具備的條件
1、 有較肥沃的土壤基礎。肥沃的土壤是進行稀植的條件,肥沃土壤能提供水稻生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保水保肥能力強,有利於秧苗早生快發,保證在有效分冀期內形成足夠的壯苗,達到預定收穫穗數,並爭取大穗。因此應選擇肥力較好的稻田進行稀植。
2、 有充足的水源保證。水稻生長的好壞,產量的高低,與17水源供應密切相關;插秧後保持一定時間的淺水層,有利於秧苗早生快發,保證形成足夠的分囊。所以在插秧後無水源保證的不宜進行稀植。
3、 壯秧是前提。稀植栽培的基礎是使用壯秧,最好實行鏟秧,帶土帶肥全根下田,並配以高產栽培技術管理措施,才能獲取合理穗數,爭取大穗,達到高產的目的。
(二)適宜的密度範圍
1、 稀植水稻的三條基本條件:
(1) 水稻生育前期,穴與穴之間的根系不互相穿插,以利於發棵和壯根。
(2) 後期葉片不封行,使植株所有的葉片都得到較充足的光服,更多地製造和積累光合物質,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如果葉片封行,部分葉片被遮蓋,光合作用減弱,製造和積累光合產物少,造成穗部營養不足,易形成空粒和秕粒,同時,由於葉片封行,株間通風透光差,易於誘發病害和倒伏。
(3) 收穫期穗搭行。成熟期穗搭行,說明土地利用、空間利用合理,插秧不稀。
2、 密度範圍
根據品種、秧苗素質和肥水條件,以能在有效分囊終止期達到高產所需要收穫的穗數為依據。如要求每畝收穫28萬糖以上,壯秧稀植每畝插5萬苗左右,每苗成穗5~6個,達到預期收穫穗數是可能的。
應當注意,稀植不是越稀越好,過稀則不能充分發揮土地、光溫資源的利用率。因此,生產上要根據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土壤肥力、品種和不同的栽培技術水平等情況,合理確定適宜的插秧密度,要本著「肥地宜稀,晚插宜密」的原則,這樣才18能獲得高產。
秧苗素質與插秧密度的關係。秧苗素質好的壯秧插秧時可適當減少每穴的苗數;用葉齡小的秧苗插植,分櫱發生從下位囊開始,生育初期即可旺盛分藥,容易造成過度繁茂蔭蔽,故應少插苗數以求獲得粗壯而有效的分藥,發展成大穗,用葉齡大的秧苗插植,下部節的分櫱原基已經退化,其分櫱主要是高位藥和二次分葉,由於大苗插秧晚,距幼穗分化的時間短,有效分藥的時間亦短,不利於多生分藥,所以應多插些苗。秧苗素質差的秧苗,移栽本田後如果環境條件好,有可能得以恢復,但由於這些苗素質差,難於早生快發,與壯秧比較,其分葉發生晚,相應有效分櫱時間也短,如果插苗少,達不到要求莖數,不能保證產量;但如果插苗多,互相擁擠,個體生長環境變劣,亦難以獲得高產。所以生產上應避免使用這種秧苗。
以上就是關於水稻種植中插值密度的相關內容,如果有什麼問題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看到會一一進行回復的。也歡迎各位朋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親朋好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