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成佛才懂:當年老君不連殺自己72次,反而將自己推進八卦爐

2023-11-09     金寶哥講故事

原標題:孫悟空成佛才懂:當年老君不連殺自己72次,反而將自己推進八卦爐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講述的是唐僧等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西遊記》初讀之下,好似是一部詼諧幽默的神魔小說,但我們細細品讀之下,卻能發現作者吳承恩似乎在借著筆下的仙佛妖魔,將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展現得淋漓盡致。

好比《西遊記》里的太上老君,他明明可以連續擊殺孫悟空72次,可太上老君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將孫悟空推進了八卦爐。

一、大鬧天宮

孫悟空是一個難得一見的修煉奇才,他僅僅在方寸山待了10年,就從菩提祖師那學了上天入地的本事。

在搶奪金箍棒之後,孫悟空更是如虎添翼,他搶奪金箍棒、怒辭弼馬溫,最後揮舞金箍棒打上了天庭,直到靈山的如來趕赴第一現場,用甚深法力才將孫悟空降服。

在如來出手之前,孫悟空曾和巨靈神、哪吒、二郎神爆發激烈打鬥,甚至就連身為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也悄然出手。

那時太上老君見二郎神和孫悟空打得難解難分,他從袍袖裡摸出一個金光閃閃的圈圈,然後對準了孫悟空的腦袋就拋了下去。金剛琢不偏不巧地砸在了孫悟空的腦門之上,孫悟空摔倒之後,二郎神等人一哄而上,用利刃穿了孫悟空的琵琶骨,讓其不能再變化,最後將孫悟空弄了個五花大綁,扭送天庭聽候玉帝的發落。

玉帝讓人將孫悟空綁在了降妖柱上,為了以泄心頭之恨,玉帝對孫悟空起了殺心。可就在這個時候,太上老君的舉動就變得耐人尋味了。

二、連殺孫悟空72次

原來孫悟空吃了大量的蟠桃、金丹,無論玉帝如何刀砍斧劈、電擊雷轟都不能傷其分毫。

可孫悟空走在取經路上的時候,曾被紅孩兒的三昧真火熏得燥熱難耐,他將身子投入冰冷的溪水之中導致火氣攻心,硬生生丟了一條性命。

幸好豬八戒修煉過36變,知道孫悟空有72變就有72條性命,只見八戒給孫悟空推拿過血,果然不出八戒所料,孫悟空當真復活了。

眾所周知,36變、72變都是道家法術,豬八戒都知道孫悟空有72條性命,身為道派始祖的太上老君更是心知肚明了。

其次,太上老君想必也知道三昧真火配合冰水能讓孫悟空火氣攻心繼而一命嗚呼,只要連續擊殺孫悟空72次,不就能實現玉帝擊殺孫悟空的願望了麼?

可太上老君卻拍著胸脯對玉帝說道:「不若讓我領了去,放在『八卦爐』中,以文武火煅煉。煉出我的丹來,他身自為灰燼矣。」

玉帝一聽有理,當即同意了太上老君的建議。然而孫悟空不但沒有命喪八卦爐,反而在八卦爐里練出了一雙火眼金睛。

初讀《西遊記》的時候,讀者們沒有注意到太上老君的反常舉動,直到我們重拾《西遊記》反覆翻閱,方能領會太上老君將孫悟空推進八卦爐的真實目的。

三、推進八卦爐

細看原著的朋友會發現太上老君的確乾了好幾件蹊蹺之事。

首先,將孫悟空推進八卦爐之時,太上老君是取了孫悟空琵琶骨上的利刃。這樣一來,孫悟空不就沒了束縛,又能施展72變了?

其次,將孫悟空推進八卦爐之前,太上老君沒有收回金箍棒。

第三,八卦爐也是太上老君親手打造,照理來說,太上老君應該對八卦爐的構造了如指掌。可孫悟空進了八卦爐之後,卻發現爐中留了一個有風無火的巽門。

更讓人費解的在後面,孫悟空逃出八卦爐時,他只是將太上老君推了一把,這位三清的大佬竟被孫悟空推得摔了一個踉蹌,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孫悟空打進了玉帝的通明殿。

那時候的孫悟空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哪裡會留意太上乃老君的怪異舉動。直到孫悟空成了斗戰勝佛,他才猛然醒悟。

原來孫悟空成佛之後在雷音寺里打坐入定,隨著孫悟空的靈台越來越清明,他想通了許多事情。

正如孫悟空在福陵山和豬八戒對決之時說的那樣:「那太上老君將我拿了去,放在八卦爐中,將神火鍛鍊,煉做個火眼金睛,銅頭鐵臂。

也就是說,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不僅練成了火眼金睛,他還造就了一個真真正正的銅頭鐵臂。而製造機會之人正是屢屢放水的太上老君,他通過八卦爐里的神火,加速了孫悟空體內蟠桃、金丹的吸收,助孫悟空練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剛不壞之身,就連命門琵琶骨也變得堅硬異常,再也不會被利刃刺穿。

倘若當年太上老君沒有將孫悟空推進八卦爐,而是任由玉帝處置孫悟空,孫悟空必是凶多吉少,畢竟天庭大佬甚多,想要連續擊殺孫悟空72次並非難事。

這樣看來,太上老君明面上是將孫悟空推進八卦爐,實則是繞著彎子變相保護孫悟空。孫悟空成佛之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當年自己在八卦爐里能逃過一劫並非運氣使然,而是太上老君這位貴人多次在暗中相助。

太上老君究竟是孫悟空的誰?他為何要暗中相助孫悟空?直到《西遊記》落下劇終的帷幕,吳承恩依舊沒有將這個謎團闡述清楚,反而給讀者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不乏是一種絕妙的寫作手法。

正是: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9c6680221983fa9d55ff3aa08dcb1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