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10大名小吃,看看你都吃過幾種

2022-05-12     劉小蔥

原標題:陝西10大名小吃,看看你都吃過幾種

陝西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除了聞名世界的兵馬俑、大雁塔等著名景點以外,陝西的美食也有很多濃墨重彩的地方,陝西的美食聞名全國,主要以麵食和清真風味為主。一碗羊肉泡饃,喝上一瓶老西安味道的冰峰汽水,再嘗嘗特有的biangbiang面……那麼今天就來說說那些知名度很高的陝西10大名小吃。

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羊肉泡饃

關中漢族風味美饌,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固市鎮。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飢,素為陝西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吃的「總代表」。

泡饃講究湯清肉爛,煮湯是最重要的,骨湯和肉湯分開煮,肉先腌制20小時,再煮8-12小時。講究的賣家都是把一鍋湯賣光就關門,所以吃泡饃最佳時間為上午,一方面此時肉湯最鮮最濃,味道最佳,另一方面泡饃稍難消化,不宜晚上吃。

陝西涼皮

涼皮是陝西一種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尤其在關中各城鎮大街小巷的飲食攤點上極為普遍。它以筋、光、辣香、清涼等特點,深受人們的青睞。涼皮歷史久遠,涼皮傳說源於秦始皇時期,比較常見的種類有有麻醬涼皮、秦鎮米皮、漢中麵皮、岐山擀麵皮、麵筋涼皮等。涼皮可以說是四季皆宜,吃法也分為熱吃和涼吃,在冬天熱的麵皮相對來說比較受歡迎,因為可以保暖。春夏秋三個季節可以涼吃,夏天吃涼皮能消暑,春天吃涼皮能解乏,秋天吃涼皮能去濕。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陝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麵食,又叫「油潑辣子面」,是傳統的陝西麵食。因為製作過程中要把面塊放在案板上摔打成褲帶般寬厚的條狀,聲音就是biang、biang的,由此而得名。「麵條像褲帶,辣子是主菜」,是關中十大怪之一,三言兩語將陝西關中人愛吃面習慣飲食展現出來,老陝人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陝西關中有一句老話:「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讒得愛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種是擀厚切寬像褲帶,爽口耐飢撩得太。辣麵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面下。

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泡饃是陝西西安特有的漢族傳統風味小吃。源於北宋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腸」。因豬大腸油脂較厚,形狀像葫蘆,因此叫葫蘆頭。葫蘆頭的基本原料是豬大腸和豬肚。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聞名於國內外。其烹制工藝精細,合理使用多種調。最重要的是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腸肚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去污、去腥、去膩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蘆頭。

鍋盔

又叫鍋魁、干饃,是陝西省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涇陽鍋盔.武功縣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扶風縣鍋盔,鳳翔縣鍋盔,西和鍋盔。

臊子麵

臊子麵是中國陝西省特色傳統麵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麵最為正宗。在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方流行。臊子麵歷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於陝西人來說,臊子麵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餄餎

餄餎(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又叫huó luǒ,是將豌豆面、莜麥面、蕎麥麵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餄餎床子(一種木製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麵條要粗些,但比麵條勁道、質軟,烹飪方式和麵條差不多。豆面有時候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的軟硬度和口感,適合於沒有小麥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麵條的面類。

水盆羊肉

盆羊肉是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一道菜品,是陝西地區漢族著名的傳統小吃,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原同州府治朝邑縣),以陝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縣的水盆羊肉最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為地道,最為悠久,並於2016年1月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

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是陝西三原地區的一種名貴的傳統小吃。它層多絲細、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麵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製,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上乘美點。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裡,佐以蔥節、甜麵醬等,別有風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9c2e99703788b100a156a808794a9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