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草書學起來「毫不費力」,這幾個字「小學生」都會寫

2023-11-17     書法網

原標題:原來草書學起來「毫不費力」,這幾個字「小學生」都會寫

原來草書學起來「毫不費力」,這幾個字「小學生」都會寫

漢字要想寫的橫平豎直、勻稱整潔較為簡單,就像我們平常寫字一樣,注意用筆規範就可以,但這樣寫出來的筆畫呆板僵硬,沒有藝術性的美感,所以今人為了追求奔逸連綿、個性飛動的草書,便逐漸拋失「古法」。

不追求「淡然無欲,翛然無為,心手相忘,縱意所知」的境界,創作出雜亂無章、狂吼鬼叫的「丑書」,將古人生動婉轉的線條,更改的一塌糊塗,只求招搖過市,博得世人矚目,甚至引起他人的厭惡。

同時這些「大師們」還把草書宣揚的神乎其神,讓大家不敢去觸碰,其實草書並沒有那麼玄乎神秘,學起來也「毫不費力」,比方說下面介紹的這些草書與「現代字」相差不大,連小學生都會寫。

在2021年,江西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書畫展,前去觀展的遊客們,眼尖的發現,在清代蘇廷玉行草書作品中,有一個「亂」字的外形,與現代的「簡體字」相差無幾。

一時間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大家對背後的原因紛紛開啟猜測,有人說這件作品是「贗品」,也有人開玩笑,說它是古人「穿越」後寫的,其實真實原因並沒有如此複雜戲劇。

在近代為了能擴大文字的使用率,還不缺失傳統文化之美,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中,提出「簡體字」要從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演變而來。

古代書法最初以篆隸為主,之後被張芝更改為章草,而章草成為後世鍾繇創造楷書,王羲之書法展現藝術性的起源,基本上大多數字體,都沿用章草的簡化思路來進行更改。

所以無論是民間流傳的「俗字」,還是「草書楷化字」,往上都能追溯到章草,代表書體簡化的終極,這點部分學者專家也贊成,並說:「我以為漢字筆畫的改簡,至章草而達於極點,不能再簡了,因為再簡就不適用了」。

因此現在有許多字體,跟魏晉時期的章草極為類似,例如王羲之的「草書大字典」《十七帖》中就出現過,文中的「東」、「馬」等字,蔡襄《遠蒙帖》中的「愛」字,以及古代的「禮」、「孫」、「軍」、「陳」、「棄」「書」、「學」、「實」等字,跟「現代字」外形幾乎一樣。

只不過古代草書的筆畫更婉轉圓潤一些,點畫連接在一起,追求飄逸靈動的藝術性,而今人追求可讀和實用性,寫的平直規範了點,筆絲不連接,看起來直觀端正。

同時,這種發現也成為學草者的「福音」,大家可以從這些常見的簡化字中,慢慢練習,逐漸強化筆力跟控筆收放功力,讓筆勢變的純熟流暢,筆絲連結自然輕盈,熟悉草書筆畫的變化,之後再去練習其他飛動狂逸的草字,就能得心應手許多。

不過如今有的人對於這種「簡化」草書頗有微詞,認為它們不算藝術品類,只是古人「偷懶」造成的錯誤寫法,現在還被大肆應用在寫字領域,不能劃入書法中。

您對這些「簡化」的草書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9a04a8c5d31a736f3fc261c3111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