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奇蹟「坎兒井」:我們中國人從來不對困難低頭

2019-06-15   旅行中的兔子3

走南闖北,看到過無數的景,由衷的感慨祖國的變化。僅在20年前,旅遊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絕對還是件奢飾品,更別說長途旅遊和出國旅遊了。然而現在幾歲孩童,幾十歲的老人,也常常談論自己的旅行見聞。仿佛出去遊玩,已經成了普通人最稀鬆平常的事情了。

國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升,得以讓旅遊蓬勃發展。旅遊業的興隆讓大眾有了更多開闊視野的機會。除卻出國游不說,國內旅遊中最令人嚮往,最值得向朋友誇耀的地點莫過於:西藏和新疆了。對於新疆,曾無數次神往。一望無盡的沙漠和多情的新疆姑娘,一直縈繞在心頭。好事多磨終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以前往新疆的明星之地「吐魯番」遊歷。

在那次旅遊中,體會到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新疆原來不全像我固有印象中的那樣:戈壁遍地,漫天黃沙,也有鬱鬱蔥蔥的森林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這裡的美食萬千,絕大多數都是漢族的我們沒有嘗過的。這裡水果各異,價格實惠甘甜可口。新疆的女孩子是真的漂亮。得益於混血的緣故,這裡的姑娘五官立體,雙目靈動而脈脈含情。相較於漢人女孩子的含蓄羞澀,這裡的姑娘更為熱情主動,能歌善舞的她們永遠是人群中的主角。

新疆吐魯番有著無數的美和數不盡的好,但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勞動人民樸實的勞動成果「坎兒井」。

吐魯番,熱和葡萄兩個印象深深的烙在了全國人們的心中。這樣一個地處西北新疆腹地的城市有著典型新疆城市的特色。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兒井」主要就分布在吐魯番。這項工程,規模浩大,造時漫長,費時費力。但是居住於此的人民卻不得不這麼做,吐魯番環境也極其適合坎兒井。這是為什麼呢?

先來說說坎兒井的修建必要性吧

1. 極熱,風大,地表乾燥

吐魯番地處一個狹長的山谷中,四面環山。因為城市處於沙漠氣候帶,這裡年均降水量僅16.4毫米,一個小指頭都沒不了。降水量奇少的同時,這裡有著傲人的光照時長,全年3200小時,比內地多了1000多小時。炎炎夏日40度高溫已讓內地的人們蟄居不出了。但是在吐魯番40度實在不夠看,這裡最高氣溫記錄是82.3度。身處此處,能真正體會到熱鍋上的螞蟻的感受了。這還不算完,因為地處山谷,吐魯番常年大風,故有「火洲」、「風庫」之稱。在這種極端天氣下,地表水很快就被蒸發了。那麼人們用水,就成了大問題

2. 雪山環抱

吐魯番這樣一個極度燥熱,極度缺水的地方。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它的周圍肉眼可見的是皚皚的雪山,這是一個多麼讓人矛盾的世界。自己感受到的是乾渴和酷熱,眼前確實一番清涼世界。雪山上有著大量的冰雪,每年夏天來臨,積雪融化,大量甘甜的雪水順著山坡流淌下來。很快,雪水在燥熱乾旱的環境中蒸發殆盡或滲入地下。

3. 極大的地勢差距。

在吐魯番盆地的底部有一湖泊叫做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是世界上第二低地。從盆底往山上進發,海拔迅速提高。正是這陡峭的地勢變化,使得坎兒井能以引高山雪水到盆地來。

4. 土壤

吐魯番的土壤粘度很大,在其中挖鑿洞穴幾乎不會出現坍塌的情況,這也為坎兒井的建造提供了有力的土壤條件。

5. 經濟發展和生活

這是坎兒井被建造的最原始的驅動力了。因為日照充足,所以這裡的瓜果蔬菜和農作物長勢極好。遠銷海內外的葡萄,哈密瓜就是其中代表。正因為經濟需求的驅動,才使得勤勞的人們不斷探索水源的解決方法。

坎兒井結構和概況

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和坎兒井並成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大運河和長城都是當時君主們傾盡全國之力建造的。然而坎兒井是新疆人民在沒有任何幫助情況下創造的奇蹟。光在吐魯番地區就有上千條坎兒井,總長度5000多公里。這種長度足以橫跨整個中國。吐魯番地區大大小小分布著數千條坎兒井,短的1公里左右,長的將近25公里。可以說吐魯番地區厚厚的土壤下遍布著縱橫交錯的渠道。

坎兒井主要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很多人搞不清楚坎兒井的供水原理。其實你可以把這個工程想想成一個地下導管。這根導管可以把雪山附近的地下水導入到山谷的來。整個過程都是在地下進行的,所以不用擔心大風和高溫蒸發掉水。

建造難度

1. 難以想像的規模

我們都知道萬里長城很長,建造也很艱辛。但是坎兒井的建造可以說難度更大。因為整個工程都是在地下進行的。不要以為只有幾米的深度,最深的豎井有將近90米深,也就是說大多數暗渠都是在地下幾十米的深度。打個比方,城市挖地鐵,地鐵造價一公里幾億,這還是在有現代機械加持下的價格。遙想千年前,古人是如何憑藉頑強的毅力在地下幾十米挖出了5000公里的隧道呢?難以想像。

2. 沒有指南針,如何精準定位?

在坎兒井建造的年代,指南針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新疆的先民們是通過什麼方法來精準的定位豎井呢,又是如何讓暗渠始終平行於陡然變化的地表呢?其實智慧的勞動人民僅僅用一盞燈,幾個掉線就做到了這一點。在這裡不贅述了,有興趣可以搜索看看。

3. 惡劣的地下挖掘環境

吐魯番地區多粘土,這種土十分適合打洞。但是對於挖掘者來說卻是噩夢。因為粘土堅硬而又不容易鬆動,想在這樣的土壤挖掘,是要付出加倍的勞力的。在地下幾十米深處作業,古代又沒有任何機械通風設備,瘴氣又是一大難點,它奪走了很多挖掘者的生命。

然而最讓人膽寒的卻來自於那不起眼僅沒膝蓋的雪水。因為坎兒井的水來源於雪山融雪,所以儘管地表溫度50,坎兒井的水卻接近0度。為了減少暗渠的工程量,設計的時候只考慮讓水自由通過,沒有考慮挖出多餘的工程作業區域。所以當時的人們,幾乎都是全程跪在0度的冰水中挖掘的。有時候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人上來的時候可以說冷如冰塊了。據統計,參與挖掘坎兒井的人,幾乎沒有活超過30歲的。

導遊輕描淡寫的介紹,卻帶給人很大的震撼。如此宏大的工程,這樣惡劣的作業環境,人們卻也前仆後繼的加入其中。在古代一旦決定去挖坎兒井,也就預示著這個人已經沒有未來了。但是中國勞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磨難的忍耐力實在令人敬佩。一代又一代的坎兒井人在這個本是不毛之地的沙漠,延續著生命的奇蹟。

如此頑強,勤勞,奮不顧身的民族,怎能不強大?中國有現在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中國勞動人民樸實的本質。

我們民族從來不是一個侵略的民族。我們的強大,源於一雙勤勞的手,來自一個永遠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念。

但是中國人絕不軟弱,任何妄圖打到我們的,不管是人還是自然,最終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