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月16日 · 九江長江大橋建設始末

2023-01-16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月16日 · 九江長江大橋建設始末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攝影:宋小勇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

九江長江大橋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和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之間的長江水面上,是雙層雙線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橋樑建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式的橋樑(前兩座分別為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九江長江大橋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施工,材料全部國產(此處存疑),創造了中國橋樑史上的十多項第一。1993年建成後超過南京長江大橋成為中國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其中大橋主河槽216米寬的大跨度,居中國橋樑之首。

這些記錄大多已被後來者所超越,但有一個記錄可能永遠不會被打破——這座橋建了20年才投入使用,待到完全建成(鐵路橋通車),竟有23年之久。

昔日的江面上,那一排水泥橋墩落寞地挺立著,年復一年,從無變化。每艘長江客輪從橋墩旁經過時,旅客們都會從船艙中走出,望著這奇異的風景,或議論紛紛,或沉默不語。

建設中的九江長江大橋 圖源:《潯陽記憶》

花了兩個億修建的這排巨大的水泥柱子,很久以來成為了兩岸人民心中尖銳的刺。

九江長江大橋的建設規劃,很早就有。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將九江建設成為「中國南北鐵路之一中心」。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提出在長江上修建多座大橋的「十跨長江」構想。上世紀50年代末期,鐵道部大橋局勘設院已開始在九江收集地址、水文資料,為修建大橋做準備工作。然而,以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橋樑技術水平,尚無法獨立自主建造大型鋼結構橋樑的能力。

1957年,經蘇聯援助,武漢長江大橋建成。1968年,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且基本採用國產材料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

1969年,因珍寶島等事件引發了嚴重的中蘇交惡,中國進入全面備戰。如何在南京、武漢長江大橋之外,保證長江南北的跨江交通,是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九江長江大橋被列為戰備工程,周恩來對大橋建設專門做了指示。

1972年6月2日,交通部下達《九江長江大橋新建工程設計任務書》,要求本年準備,次年開工,1977年全部建成,總投資為2.5億元。

1972年大橋籌備建設時,並未拿到國家計委、建委的正式批文,只是被允許先開工,交通部自己解決資金建橋。工程由鐵道部大橋局承建,5000餘名工人從全國各地趕赴九江,他們居住江邊的簡易營房內,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施工建設。

建設中的九江長江大橋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值得一提的是,九江籍院士潘際鑾和橋樑專家潘際炎兩兄弟,為大橋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九江長江大橋首次採用了由潘際炎研製的新型橋樑用鋼,這一新鋼種填補了我國大跨度栓焊鋼橋用優質高強度鋼的空白,為大橋鋼樑節約了大量的鋼材和外匯。由於大橋採用的鋼板很厚,超過了國際鐵路鋼橋的規定,對焊接質量要求高,焊接難度大。焊接專家潘際鑾接下了這一任務,經過大量的大型試件試驗,成功地完成了九江長江大橋鋼厚板焊接新技術研究。

然而,大橋的施工進展並不順利。1974年,國家計委將完工日期調整為1979年。文革後期,由於國家全面鋪開的三線建設等軍事工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濟上已無法繼續支撐;另一方面,因國際形勢的轉變,內地的戰備建設已不再緊迫。1978年底,為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國家建委、計委等部門要求停建九江長江大橋,在大橋局的抗爭和鐵道部的協調下,最終決定緩建。

建設中的九江長江大橋 圖源:騰訊網

由於建設資金不足,1979年年底,計劃完工的九江長江大橋僅建起了江中十個橋墩,1980年,全橋基礎工程才基本完工。1980年底,國家建委、計委等多部門派出聯合調查小組,到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查,並指示要停建。但大橋局堅決不同意,鐵道部隨後提出緩建,每年提供800~1000萬元試製材料。

1984年,國民經濟建設調整,京九鐵路的建設計劃推遲,九江大橋又一次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國家計委命令立即停止施工,建設隊伍幾乎全部撤離,只留少數人進行養護工作,每年撥付養護經費200萬元。

圖源:騰訊網

九江長江大橋是江西重中之重的交通樞紐工程,省市領導們和鐵道部都覺得必須將它完成,否則不僅是臉上無光,更愧對子孫後代。工程停建後,他們多方奔走、呼籲,試圖恢復大橋建設。

1984年,來九江視察的胡耀邦總書記聽取了有關彙報,提出建設經費多家分擔,先通公路產生效益。1985年,茅以升、錢偉長等專家受邀來九江考察論證,提出應當建設以九江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交通樞紐工程,九江長江大橋不能停建。

1986年,時任市委書記兼市長江國鎮帶著副市長許傑夫等人進京找領導、跑項目,他們通過出生於九江的人大副委員長許德珩找到了周總理夫人鄧穎超女士,鄧穎超向分管建設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等人打了招呼。時任江西省省委書記的萬紹芬多次拜訪了萬里,尋求支持。萬里在七十年代擔任過鐵道部部長,九江長江大橋就是他批准建設的。

萬紹芬(右二)向萬里(右三)彙報長江大橋建設情況 圖源:祖國網

1986年11月下旬,萬里路過景德鎮,預備前往安徽,鐵道部部長丁關根作陪。萬紹芬等人趕到景德鎮,懇請萬里來九江看看。為此,萬里改變了行程,11月27日到達九江後直赴大橋工地,乘遊艇到已建好的橋墩旁視察。對工程的停建,萬里表示自責,並對工程的復建作出了明確的指示。

五個月後,國務院批准恢復九江長江大橋建設,採取集資和國家補助的辦法,由國家計委、鐵道部、交通部和江西省、湖北省、安徽省三省共同承擔橋樑建設經費。

1992年5月18日,長江大橋鋼樑合攏 攝影:宋小勇

建橋的工程隊伍從四面八方返回九江,期間雖經歷了1988年、1989年國家經濟疲軟期,以及合作建橋的三省一委兩部資金不到位等問題,但工程仍在進展。1991年,大京九鐵路列入「八五」重點建設項目,九江長江大橋作為京九線的配套工程,資金得到了保障,工程進展很快。

1992年4月,調任中央工作的萬紹芬應大橋指揮部的請求找到萬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欣然為九江長江大橋題寫橋名。

1993年1月16日,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1995年6月1日,九江長江大橋鐵路橋正式開通運營。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萬里為九江長江大橋題寫的橋名 圖源:《九江長江大橋》圖冊

九江長江大橋,九江近現代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工程,它的建成對加強南北交通運輸,促進華東、中南經濟建設、文化交流和旅遊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正是長江大橋和一年後京九鐵路的通車,使得自建國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經濟發展緩慢的九江,重回南北交通通道的地位,為2000年後贛北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這座橋如能按計劃在1979年完工,江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必然高於周邊部分省。如果這座橋再晚十年建成,九江的城市發展水平必然落在全國百強之外。交通決定了一個城市、地區的命運。

值九江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30周年之際,我們回顧這座大橋的建設歷史,特別感謝為大橋工程做出貢獻的人們,感謝那些決策者、推進者、指揮者和設計者,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建設者們。

攝影:丁波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