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舉辦奧運會時,京城的很多路標有了英文標識,這也被看作是北京走向國際化的一個小小的「標誌」!
不過,此前,北京最重要的交通道路之一的地鐵,卻率先將標識中的英文一舉拿下,換成了漢語拼音——不少自媒體於是意氣風發地說:這一去英文標誌的做法,就跟我們的教育領域要弱化英語教學一樣,也是大國文化自信的一大標誌!
可有意思的是,近日,卻有網友發現,北京地鐵里的標識,又從漢語拼音重新改回了英文——雖然還沒還沒有完全改過來,但這一明顯重新翻工的改變,也讓人們多了一些思索:北京地鐵此舉或許是接受了更多的民意,並未把「文化自閉」當作「文化自信」吧。
其實大家都明白,「漢語拼音方案」是新中國成立後才確立的漢字標音方法,其使用的就是外來文字中的拉丁字母——如果以「外來」作為「文化不自信」的標誌,那麼,豈不是說用英語標註站台名,與使用拉丁字母標註漢語語音,同樣都是「文化不自信」了?
況且,在國內的地標上,本就有幾乎人人皆識的漢字了,中國人誰還看拼音識標誌?顯然標註英文就是方便外國人的,現在改成了外國人並不懂的拼音,又有何意義呢?似乎只剩下表面工作、自欺欺人的「所謂文化自信」了吧?
實際上,不得不承認如今的英語,因為英美的霸權歷史及現代化發展歷程,決定了目前其仍是「最為世界性的通用語言」,這也是為何我們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學英文的重要原因,這既是尊重現實,也是中國走向開放的必須與必然階段。
如果真像一些人所言:中國學校教育要拋棄英語,可以實行選學的話,最終,這反而會令更多擁有教育資源的弱勢者,越來越處於劣勢競爭地位中,這其實跟國家現階段如果拋棄了英語,也會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一樣的道理!
況且,北京地鐵曾經使用英文標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隨著奧運會的召開,以方便於不斷湧入的外國人,當然這也標誌著首都北京和中國正走向全面開放,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體化中。
現在,我們越來越重視文化自信,這當然是好事,也是我們的國家不斷全面發展的表現,但是,所謂「文化自信」,並不是說世界上唯我族文化最先、最優——以否定世界文化為前提的思維,並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不過是一種「文化自閉」的行為罷了!
當然,對外開放時,當下的世界確實仍然需要通用性更強的英語,我們為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便而使用之,也從中學習世界先進科技、先進文化,卻並不代表我們這是盲目崇拜他國文化,也不代表這就是失去了文化自信,就是不相信中華民族語言及文化的豐富性、偉大性。
事實上,隨著我們的國力不斷進步,文化強國目標一步步實現,相信總會有一天,漢語也將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語言,到那時,其他國家都在用新的世界通用語——漢語作為各種標註語言時,那才會令我們感受到什麼叫「文化自信」吧!【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