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斯的文字火焰:點亮集體記憶的黑暗年代

2024-07-16     瑜說還休

「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是人類共同的特徵。

就像日夜之輪替,記憶與失憶之交錯,卻是人類歷史的一種常態。

庸常之世事,無常之反覆,繁華盛世如恆河之沙,終難違日月陡轉之急下;撲面而來又逝去的暗黑年代,卻因失憶太快,人們尚不及沉思其痛,便又投身下一輪的時代之狂歡……

但是,仍有那些悲憫卻不悲觀,力有不逮但又良知尚存,常常失望可並不絕望的真正知識精英,仍會立於人類痛苦的芒上,顫抖著說出令人顫悚,卻足可敬仰的真話:「這是一本陰暗的書,也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

——這,就是簡•雅各布斯在其《集體失憶的黑暗年代》中開篇之言。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對仍可能借屍還魂的歷史,簡•雅各布斯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穎慧之思想利刃,字字句句,例不虛發,刀刀中的。

從她的文字中,讓我們看到歷史的血脈賁張、清晰紋理、筋斷骨連。

無論是歐洲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還是近代東方文明的衰落,都在其簡潔、犀利的文字中,呈現出自由、獨立、深刻的思想之光。

這樣的文字之火,會令我們頻頻回首,重新逼視人類曾歷的暗黑年代中,那些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

簡•雅各布斯以敏銳的個人洞悟力,和清醒的時代體察感,一字一句地挑落著歷史縫隙中淤塞的癥結淤泥。

譬如,其對中國歷史之所指:明代鄭和大航海時代,這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歷史轉折——因中國文化強大的內在閉環性,黃色文明的巨舟,自此開始傾斜、委頓,被西方堅船利炮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文明,從此遠遠甩入近代史的黑暗中。

對於此段國史的觀察,這是何其深刻!——只是,我們自己,還有誰會時時記起呢?

一個個歷史陣痛的間歇期,隨時代變遷而至——如今的娛樂至死、麻木不仁和甘於沉默,或如沉淪的百足僵蟲,又何曾少過?

譬如,離我們遠去並不太久的十年動亂,滴血未盡,記之者幾?忘者何多!

轉眼即忘、轉瞬即逝的民族性,僅僅是一國、一代人的悲哀嗎?我們,同樣需要像簡•雅各布斯這樣,時時回望和逼視「人類黑暗時代的集體失憶」!

《集體失憶的黑暗年代》,是簡•雅各布斯生前最後一部作品,但絕非其留給人類的最後記憶。

恰如其書中開宗明義:「在經由了解,作為文化崩塌的極端特例之『黑暗時代』的悲劇如何發生、如何避免,以期維護並發展我們自己活生生的、正常運作中的、蘊涵了那麼多先民辛勞結晶的文化,使它不致漸入死巷。」

這正是此書殷殷可鑑的人類悲憫情懷,和深邃思想所在。

簡•雅各布斯認為,隨著「後農業時代」走向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未來,如今,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時期的邊緣。

如此獨具慧眼的悲觀性診視與診斷,有著當下人類所正經歷時代共有的切膚痛感。

物質主義與實用主義盛行的今天,資源正在耗盡,人心仍有不古,精神時現崩塌,正義仍會淪喪。

人類自我逼仄到痛不欲生的崖邊時,我們並不需要太多的空洞讚歌,它掩飾不了表面喧譁下的輕浮與沉淪。

此時,人類更渴望「另類的讚美詩」——批評。直指脊樑,刺痛靈魂,揭開傷疤,痛陳虛偽,不甘傀儡……

這就是一代思想大師簡•雅各布斯奉獻給北美大陸——不,更是奉獻給全人類「撕開痛處給人看」的抒情詩、哲理詩。

通過對「家庭和社區、大學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職業道德」等,這五大現代社會支柱的去偽存真之測檢,對其傾斜、蛀蝕、衰退之跡的理性思辨;從時代的暗黑處,點燃思想之光,讓世人看到腐處的萌芽、暗中的曙光、爛葉掩處的希望之泉——這正是簡•雅各布斯獨有的「惡之花」、「暗黑之美」。

「文明不會永存,一旦我們開始遺忘,它很快就會消失」——簡•雅各布斯的聲音,不僅迴蕩在北美大陸的天空上;在東亞,仍跌宕起伏的中華文明之上空,如果我們聽不到、聽不進如此刺耳之言,也許,我們抑或全人類,真的會有一天,完全滑入什麼都可能聽不到、不可聽、無所聽的「永暗時代」之中……

黑暗,將會埋葬誰?——最有可能,屬於擅長自掘墳墓的人類!

我們或未來者,會拿起簡•雅各布斯的靈魂之鏟,用文字燃亮靈魂,開始人類的自我救贖嗎?

我們既不必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更不要只旁觀!

歷史,有沒有「垃圾時間」?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有著「黑色的眼睛」,在這個時代失憶的暗黑隧道里,還會有一些發光的文字,仍能指引著我們,尋找到遠方的希望與光明!【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a3af0a523f36e40ccb56bdd38fee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