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有這麼一座石塔鮮為人知,可能是很多老武漢人都未曾見過或聽聞過的古老遺蹟,那便是矗立在洪山公園內的無影塔。
武漢地區最古老的石塔
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始建於南宋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興福寺原名晉安寺,始建於梁元帝承聖年間(552-555年),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年)始改今名。
後來,寺毀,重建於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也就是這個時期,增建了一座石塔——宋興福寺塔。
此塔以石塊壘砌而成,須彌座上為七級塔身,象徵「七級浮屠」,總高高11.25米。塔身為實心,八面均有佛龕和雕像、花紋,但風化已久,造像已模糊不清,北面龕內尚殘留大半個觀音座像,頭部損壞嚴重,不腰檐也已斑駁。
整座石塔看起來十分古樸、低調。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層每面四組,其餘各面為三組。腰檐挑角微微挑起,形式簡單優美。
平座下亦有出檐和挑角。塔身刻有「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和「咸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佛日知事僧宗傑題」等字樣。
據了解,無影塔是武漢地區現存最古老的石塔,原址在洪山東麓,後因塔身出現傾斜破裂,於1953年遷址到今天的洪山公園內。在搬遷的時候塔內還發現了一尊小佛像和一些散落在佛像邊的宋朝錢幣。有人說,那尊小佛像現藏於武漢博物館內,高44厘米。
沒有影子的石塔
相傳,在無影塔遷址前,每年夏至午間,無影塔的塔身是沒有影子。後人不得其解。難道,這就是「無影塔」的由來?《江夏縣誌》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高不三尺,每日返照略不見影,藏骨名不知誰何也」。
如今,由於地理位置和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無影塔」是否真的無影,已難以考證,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同時,也算是其玄機之一。
而另一個玄機,就是與風水、龍脈相關了。
傳說是鎮龍產物
在武漢,有這麼一座山十分神奇,被譽為「江南龍脈」。這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蛇山,蛇山自南而北繞東湖,越武昌,直抵長江南岸,與長江北岸龜山隔江相望,形成了著名的「江南龍脈」。這一說法,雖只是民間傳說,但頗有意味。
在這「龍首」處就是名揚四海的天下江山第一樓的黃鶴樓,而「龍尾」處,則是洪山東麓的興福寺內的無影塔。
相傳,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此「龍脈」耿耿於懷,多次派人建樓、挖洞、修塔以鎮龍頭、斷龍身、壓龍尾,無影塔即其中的一種。直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前,此塔仍是民間傳說中的「鎮龍之舉」的產物。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無影塔的後來遷址,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並不太高,更不及黃鶴樓那樣成為城市地標。
如今的無影塔掩映在蒼翠林木之間,許多往來公園鍛鍊的市民大多是匆匆一眼,駐足觀賞者雖有,但不多。它像是從歷史長河中走過來的時間老人,以諸多的民間傳說而成為頗為神秘的一景。
建塔防洪
其中,「沒有影子」和「鎮龍」兩大玄機令無影塔充滿神秘,但也有人指出,無影塔的實際效用是用以鎮壓地下水眼的防洪設施,這在《江夏縣誌》也有記載:「建塔以安瀾焉」。
江城武漢,自古是一片雲夢大澤,在過去的數百年間常遭洪水襲擊。但眼前這座並不大的石塔,何以鎮住洶洶地下涌水呢?塔下用的又是什麼材料呢?這又是百年石塔的另一個未解之謎。
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妨實地一游,一探究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