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年間的兩次抗日援朝,均大獲全勝,並導致日本豐臣集團倒台

2022-06-05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明萬曆年間的兩次抗日援朝,均大獲全勝,並導致日本豐臣集團倒台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共發生過四次援朝戰爭,其中前三次都是「抗日援朝」,分別是:唐朝的抗日援朝、明朝的抗日援朝、清朝的抗日援朝;最後一次也是最近的一次援朝便是抗美援朝。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從1467年的「應仁之亂」起,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後,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統一,結束了日本戰國林立的局面,使日本戰國以來延續百年的分裂局面重獲統一。

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但他為了滿足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同時也為了轉移日本國內大名對分封土地不均的矛盾,便開始計劃對外擴張。他決定通過武力先侵占朝鮮,再征服明朝,然後謀取天竺,進而稱霸亞洲。

1591年六月,豐臣秀吉派使者通告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表示他決定於次年春天借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請予以協助。

朝鮮作為大明王朝的藩屬國,當然果斷拒絕。但此時的朝鮮處於李氏王朝時期,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再加上朝堂上也是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300多郡縣甚至都沒有城防。

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挾一統日本之餘威,出動九軍共15萬大軍攻擊朝鮮。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正式爆發。

日軍攻勢凌厲,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就全部陷落,日軍占領了朝鮮大部分國土。朝鮮國王李昖外逃,在義州避難,並派使者跨過鴨綠江向明朝政府求救。

萬曆皇帝與群臣商議後,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萬曆帝當機立斷,下詔命兵部出兵抗日援朝。

但是,兵部先期派出的5000名明軍,卻出師不利,先鋒2000人因不熟悉朝鮮地形,加上天氣陰雨不斷,與日軍剛剛交戰就處於下風,全部陣亡。隨後趕去的3000騎兵也因鴨綠江水位上漲,許多將士都葬身江中,可謂是不戰自敗。

萬曆帝聽聞噩耗,異常震驚,十二月,萬曆帝命剛剛結束寧夏叛亂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率薊、遼、冀、川、浙諸軍,合計四萬人,東渡朝鮮抗擊侵朝日軍。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李如松率領的明朝東征軍兵臨平壤城下,據《明史》記載:「如松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

經過血戰,明軍取得平壤大捷,收復平壤。此戰,明軍陣亡700餘人,傷1400餘人,而日軍卻被消滅一萬多人。

平壤戰役的勝利,一舉打掉了侵朝日軍的囂張氣焰,駐守各道的日軍紛紛棄城南逃,全線後撤400餘里。

正月二十四日,李如松與日軍又在朝鮮王京漢城西北的碧蹄館遭遇,雙方再次展開激戰,經過一晝夜激戰,明軍傷亡2000餘人,而日軍更是傷亡8000人,日軍被迫撤退,退回漢城固守。

三月,李如松在得知漢城日軍的軍糧庫在龍山大倉後,遂派遣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將十三座大倉,日軍的數十萬石糧食全部燒毀。

軍糧一失,再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日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最後,日軍為了保全占據朝鮮南部四道的戰果,只得與明朝達成停戰協議。

四月十八日,日軍撤出漢城,次日,李如松進駐漢城。五月二日,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並交還了俘虜的朝鮮王子。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占領外,朝鮮其餘各地全部收復。

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其餘大部於七月底回國。萬曆年間的第一次抗日援朝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沒有死心的豐臣秀吉又組織了14萬水陸大軍再度入侵朝鮮半島。朝鮮第二次向明朝求援。

三月,明朝再次發兵,委任邢玠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薊遼總督),率師7萬,橫跨鴨綠江,再次赴朝救援。

邢玠進入朝鮮後,指揮總兵官麻貴等連挫倭寇,取得稷山、青山大捷,扭轉被動局面。又授計都督陳璘,前後夾擊,斬首千餘級。十一月,他指揮蔚山一戰,以輕騎誘日軍入伏,出奇制勝。

次年夏,邢玠兵分三路,明朝水軍與朝鮮名將李舜臣的水師密切配合,組成聯合艦隊,將敵人壓縮在蔚山、泗水、順天3個地區,使其陷入困境。

十月,日軍統帥豐臣秀吉的死訊傳來,日軍無心再戰,士氣大減,再加上他們已經在海外漂泊7年了,早已疲憊不堪,渴望回家,於是,他們決定退兵,返回日本本土。

十一月,日軍調集戰船500艘,企圖掩護逃竄。中朝聯軍水師的主帥陳璘得知消息後,也組成了800艘的戰船,向日軍發起強大攻勢,準備在露梁一帶海面聚殲這批日軍。

中朝戰船闖入敵陣,炮矢俱發,敵船著火,煙焰張天。中朝戰士躍上敵船,奮力拚殺,敵人紛紛落海。露梁一役,大獲全勝,擊沉日艦近百艘。

殘餘的日軍抵擋不住,紛紛逃上岸,躲到了乙山中,明軍主帥陳璘不顧山路崎嶇,帶著士兵夜闖乙山,一路窮追猛打,最終將日軍全部殲滅。

這是一場苦戰,戰後,陳璘的鬢髮全部變白,當他得知明將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雙雙陣亡的消息後,悲痛欲絕,甚至從椅子上跌落了下來。

這次戰鬥,中朝聯軍大獲全勝,擊沉日艦數百艘,全殲日軍水軍,殘餘日軍最後倉皇逃竄,勉強撤回了日本。明朝的第二次抗日援朝戰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明軍能夠連續兩次擊敗侵朝日軍,主要在武器方面有巨大的優勢:

首先,明軍擁有威力強大的火炮,而日軍之前從未見過火炮,不知如何躲避炮彈,只懂得一批一批地向火炮衝過去,自然造成重大傷亡;

其次,日軍沒有騎兵隊伍,又缺少鐵資源,沒有足夠的長槍大刀,就連士兵穿的盔甲,都是用竹子製成的,而明軍既有騎兵,又都是鐵盔鐵甲,在這種情況下,明軍一刀就能結束一個日軍的性命,而日軍則需要花費很多力氣才能擊殺一個明軍。

萬曆年間的兩次抗日援朝戰爭,在當時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主戰場的朝鮮損失慘重;日本的豐臣政權的勢力被嚴重削弱,導致幾年後被德川家康取代統一日本;明朝國力也受到嚴重的損耗,遼東兵額被迫削減,給處在東北的女真人努爾哈赤崛起提供了機會,最終在幾十年後,清兵入關,取代明朝奪得天下。

不過,明代萬曆年間的兩次抗日援朝戰爭的勝利,使日本再也不敢西望,不敢生出入侵中國的念頭,這場戰爭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並奠定之後東亞三國之間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6f0c3f65e07fbb6568ae026e61609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