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岳飛、秦檜到韓侂胄、史彌遠,80年的戰與和,均淪為屈辱的和議

2022-06-16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從岳飛、秦檜到韓侂胄、史彌遠,80年的戰與和,均淪為屈辱的和議

南宋國祚150年,前期抗金,後期抗蒙,其分界線便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的宋蒙聯手滅金。

不過,南宋對金朝的戰爭,其實在宋寧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便告一段落,此後再無北伐之舉。

這一年,宋寧宗和史彌遠以韓侂胄的人頭換來了《嘉定和議》。

這一幕,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以殺岳飛為代價換來的《紹興和議》。

從1127年到1208年,南宋在戰與和中反覆了81年,似乎走了一個輪迴,又回到了原點。

1,岳飛與秦檜

靖康之變後,金兵南下,康王趙構一路狂奔,逃至海上避難,使趙宋最終在江南立足的是三大宰相和中興四將。

文臣不一定都主和,比如張浚便是堅定的主戰派;

武將也不一定都主戰,比如張俊便投靠了秦檜,二人最終聯手除掉了岳飛。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說,金軍對南宋並沒有絕對優勢,其在建炎四年(1130年)結束了對趙構三年的追擊,並在回師途中被岳飛和韓世忠擊敗。同時,岳飛收復建康。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趙構進駐臨安,在江南站穩了腳跟。

緊接著,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和岳飛不斷南征北戰,在擊退金兵南下的同時,又平定了南方的流寇集團和農民起義,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這一時期的金朝,由於崛起的太快,尚無能力控制中原。於是,金人先立張邦昌(偽楚),後立劉豫(偽齊),作為宋金之間的緩衝。

面對這一局面,是收復失地還是苟安江南,成為南宋朝廷必須要做出的決定。

三大宰相之中,張浚主戰,秦檜主和。而趙鼎主守,既不反對議和,又不想放棄河北,被視為首鼠兩端。秦檜看穿了趙構的心思,他對趙構說道:

「畏首畏尾,不足以斷大事。若陛下決欲講和,請獨與臣議其事。」

從此,秦檜獨相。

中興四將之中,劉光世首先被解除兵權,張俊倒向秦檜,韓世忠雖然主戰,但在受到秦檜和張俊誣陷之後面見趙構,號泣投地。趙構念其聽話並在苗劉之變中救駕有功,只是解除兵權了事。

岳飛卻是堅定的主戰,同時個性剛正,恃才而不自晦,最終被趙構和秦檜所殺。

秦檜殺岳飛,是因為他是與金朝議和最大的障礙;

趙構殺岳飛,除了這層原因外,更多的是為了削兵權,防止武將勢力做大。

岳飛之死,在《紹興和議》簽訂的一個月後,這也反證趙構殺岳飛不止是為了向金人求和。

《紹興和議》之後,南宋向金朝稱臣、割地、納貢。

2,韓侂胄和史彌遠

岳飛死後,對待岳飛和秦檜的態度,一向決定南宋對金朝的國策。

《紹興和議》之後,宋金之間的戰爭,金朝南征一次(完顏亮),南宋北伐兩次。

完顏亮南侵,使求和的趙構顏面盡失,於是禪位於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後,為岳飛平反昭雪,諡號「武穆」。之後,啟用當年的主戰派張浚為樞密使,厲兵秣馬,興兵北伐。

不過,這次北伐最終被金世宗所敗,因為南宋此時能戰的武將已經凋零殆盡。

孝宗想戰,卻無可用之人。

宋孝宗之後,宋光宗僅在位5年便因為瘋瘋癲癲而被趙汝愚、韓侂胄強制內禪,變成了太上皇,其子即位,是為宋寧宗。

之後,韓侂胄以「慶元黨禁」將趙汝愚、朱熹等逐出朝堂,從此權勢如日中天,宋寧宗成為傀儡。

韓侂胄想立蓋世之功,於是決定北伐金國,恢復故土,陸遊、辛棄疾這兩位愛國詩人也都投入韓侂胄的北伐大旗之下。

公元1204年,宋寧宗和韓侂胄追封岳飛為鄂王,極力支持抗戰派將士。

公元1206年,韓侂胄削去秦檜的王爵,將其諡號改為繆丑。貶秦的制詞曰:

「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一時大快人心。

至此,岳飛與秦檜的政治地位完全易位。

崇岳貶秦後,韓侂胄開始北伐金朝,史稱「開禧北伐」。

這一時期的金朝,正值金章宗在位時期,也是金朝國力鼎盛時期。

金章宗在位期間,不僅擊敗了北方蒙古諸部的擾邊,也擊敗了韓侂胄的北伐。

韓侂胄的北伐失敗,使反戰主和派結成了聯盟,核心便是史彌遠和楊皇后。

史彌遠集團密謀除掉韓侂胄。最後,夏挺率軍在韓侂胄上朝路上將其截獲,然後用鐵鞭擊殺。

韓侂胄死後,議和之路再無障礙。金人以交出韓侂胄的頭顱為條件,宋寧宗也同意了。

為此,金章宗將韓侂胄的頭顱高懸在旗杆上示眾,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

韓侂胄的頭顱,成為了史彌遠促成宋金重新和議的籌碼,這便是《嘉定和議》,時間是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

從此以後,南宋進入史彌遠專政的時期,長達25年,比秦檜還長8年,史彌遠便是第二個秦檜。

嘉定和議的兩年前,成吉思汗統一大漠草原。此後,歷史棋局的「棋手」只有蒙古人,宋金都淪為了棋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辛棄疾豪邁的寫道。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死不瞑目。

二人以愛國詩人名垂青史。然而,同樣主張北伐的韓侂胄卻在《宋史》之中和秦檜一樣被列入了《奸臣傳》,主要原因其實是韓侂胄的「慶元黨禁」禁的都是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

後來,理學家們在宋理宗之時翻身,理學成為之後我國思想體系的主流,韓侂胄的身後名也就不難想見了。

韓侂胄,確實是權臣,在當時的南宋曾隻手遮天。但客觀的說,他雖有無君之舉,卻無不臣之心,被視為奸臣和逆臣就太過了。

在南宋150年的歷史中,真正北伐的人不多,岳飛和韓侂胄可以說是代表。但從身後名來說,同是主張北伐,岳飛的結局又好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745a05897746d8ebfb8a172a0466a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