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觀丨聚焦監管 治理還需強協同

2023-11-01     蘭州日報

原標題:金城觀丨聚焦監管 治理還需強協同

這一期的《金城觀》欄目,我們聚焦我市水源地保護,先後走訪了紅古區、永登縣、西固區、安寧區、城關區、榆中縣、皋蘭縣等的黃河段,實地踏勘了水源地保護的近況,並分頭走訪了四位專事研究水源地保護課題的專家、學者,收集整理了四位老師的「攻玉」良言,為倡導大家共同保護「飲水源」集思廣益。

四位老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別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為我市的水源地保護「把脈問診」,為做細做實水源地保護提出了中肯意見和合理建議,他們的共同初衷只有一個,那就是:確保千家萬戶喝上放心的飲用水。大家說,水源地保護,是全市人民的光榮職責,是大家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們要時刻牢記並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身邊一眼泉、家鄉一口井、河邊一個廢舊塑料瓶等小事情做起,做好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讓「黃河之濱」更加美,讓一河清水送下游。

打造黃河水生態保護的「蘭州名片」

——訪甘肅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 董志龍

「保護飲水安全,飲用水水源地是關鍵。飲水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既重要又迫切。」近日,甘肅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董志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董志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蘭州市在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運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生活垃圾、污水等常規點源污染的集中收集、處理;設置了保護區界碑、界樁、防護網、宣傳牌、警示牌等;開展了每季度1次26項常規監測、每半年1次109項全指標監測分析;編制了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立了巡查工作檯帳記錄,即從水源地「源頭治理」、「保護區建設」、「日常監測」和「機制建設」等方向有效保障了水源地安全運維和居民安全人飲。

水源地保護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如何進一步加大水源地保護力度,保障市民飲水安全,董志龍建議蘭州市要在以下幾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增強宣傳力度,通過製作橫幅、懸掛保護標語、媒體平台宣傳,持續提高群眾水源保護意識;二是提高水源水質監測頻度,繼續完善監測制度,擴大監測覆蓋區域,力爭無遺漏、無盲區監測,持續保持水源水質100%達標的成績;三是加大日常巡檢,繼續加大高隱患區日常巡檢頻次,擴大巡檢範圍,並動態調整高隱患區、低隱患區巡檢排查頻次和範圍;四是注重源頭管控,提高源頭污染隱患識別能力,尤其是高污染危害點和危害區域,如工業企業有機廢物、固體廢物泄漏等點源污染防控盲區。通過以上努力,真正建立起「線上監督整治、線下自覺保護」的長效良性水源地保護機制。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蘭州黃河治理時強調:「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這為蘭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未來一段時期蘭州水生態文明建設應從哪些方面發力?針對此問題,董志龍建議:要多渠道籌措資金,認真謀劃流域水生態保護項目,積極爭取中央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努力籌措地方配套資金,積極利用社會資本;其次是進一步提升預測預警能力,繼續完善預警制度,加大高污染隱患區高清監控系統覆蓋建設,徹底消除搖籃期污染隱患;第三要加大沿黃區域治理力度,繼續擴大沿黃生態廊道、岸邊緩衝帶建設,防治水體黑臭死灰復燃,提高黃河(蘭州段)水生態自凈容量;最後要強化水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謀劃製作蘭州黃河段水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特色案例宣傳片,打造黃河水生態保護的「蘭州名片」。努力打造「三水統籌規劃、岸上岸下治理」的長效良性水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推進「四水共治」 確保用水安全

——訪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系主任 孫棟元

確保飲用水安全,是一件利社會、利民生的大事。來自甘肅農業大學的教授、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系主任孫棟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水安全涵蓋水資源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安全,數量方面我們要及時監測和掌握區域水情變化趨勢和發展規律,提供水資源數量方面的準確信息,質量方面我們要監測、監督區域水質狀況情況,確保區域水質達標,滿足飲用水標準。通過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來確保區域供水、用水安全,為區域飲水安全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孫棟元談到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實現水源地保護,他建議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沿水源保護區地理界線補充完善圍網、界標等設施,並安裝視頻監控系,並對區域污水廢水進行全收集全處理。二是水源涵養林建設。以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為核心,在水源地保護範圍內建設水源涵養防護林,打造點上成蔭、線上成景、面上成林的景觀長廊。三是環境風險防控設施建設。加強沿保護區防撞柱和防滲渠及事故應急池建設。四是監測能力建設。強化水質提升,升級水質監測儀器,全面提升水源檢測水平,有效應對應急事件。五是加強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等工作。

他說到近年來蘭州市圍繞「三水統籌」和「四水四定」,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強化水源地保護區的規範化建設和管理,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提高保護區風險抵抗能力,最大限度削減進入黃河水源的污染源,建立良好的黃河水源保護「綠色屏障」。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蘭州始終把飲水安全當作生命線工程,持續強化水源到水龍頭水質安全管理。從水源保護與調查評估、供水能力提升、水質達標等方面確保區域水源地水質安全。那麼如何通過相關措施進一步強化區域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工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蘭州力量呢?孫棟元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他說道,首先要盯緊支流,提升系統治理。持續推進區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和河流生態濕地建設等,把黃河生態保護治理作為重要內容,持續推進治理觸角從黃河幹流向主要支流大通河、莊浪河、宛川河等區域延伸,切實加強黃河幹流、江河支流、中小河流、河洪溝道治理及綜合治理等工作;其次要統籌三水,實施綜合治理。加快《蘭州市重點流域「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蘭州市水安全保障專項規劃》《蘭州市河湖岸線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等工作實施;第三要堅守陣地,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持續打好黑臭水體和水源地專項行動兩大戰役,落實城市黑臭水體監測和全市河洪道巡查工作機制,持續推進鄉鎮水源地清理整治和縣區、農村黑臭水體梯級整治,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努力;第四要聚焦重點,完成入河排污口綜合整治。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和整治工作,按照試點城市要求,持續完成黃河蘭州段幹流和主要支流入河排口的溯源排查,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布局規劃和整治方案編制,並分批、分步按照「一口一策」整治原則,推進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和規範管理;第五要注重綜合治理,全面落實生態修復任務。全面加強林業草原建設管理工作,著力打造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提升我市飲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能力

——訪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研究院院長 陽仁貴

近年來,蘭州市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強化城市飲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先後建成了「三灘」地下水水源地和劉家峽地表水新水源地,形成了「雙水源」穩定運行格局,實現了蘭州城市飲水統一生產調度、統一運營管理的水務一體化供水模式。

10月27日,記者帶著我市飲水安全、水源地保護這一話題,走訪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陽仁貴。陽仁貴說:「飲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是城市衛生健康、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和經濟技術等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要像眼睛一樣保護水源地。」

陽仁貴表示,在地區流域生態保護和城市飲水安全方面,要加強科學研究,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智慧化飲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管理體系方面走出一條特色化新路子。

他建言說,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城市飲水安全協同發展,科學規劃保護機制。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要科學規劃飲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水資源保護,勇擔黃河上游水資源保護責任和使命,在做好本市飲水安全保護的同時,協同推進水源地保護工作,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

他說,構建蘭州市飲水水源地水質安全智慧監測預警系統,提升監測自動化水平。增加監測點位精度和密度,提高水質智慧監測能力,為動態掌握環境及水質狀況,進行飲水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他說,加強飲水資源保護及水質提升科學研究。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飲水水源地保護,分析流域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及穩定性,評估生態系統安全風險,揭示氣候變化背景下水源保護區生態系統變化特徵,構建飲水水源保護環境科學評估體系,開展水源地保護、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統籌城鄉,黃河上游可持續發展示範實驗區研究。

他說,探索城市水源地保護的社會共治模式。城市水源地保護的社會共治模式既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把水資源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和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生態護水社會共治模式。

多措並舉保護黃河流域水資源

——訪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青年研究員 林丹彤

「黃河流域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青年研究員林丹彤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前,先將黃河流域的重要性放在了一開始進行了相關解釋。林丹彤說:「蘭州是與母親河有著最親近關係的城市之一,近年來,蘭州大學的許多研究團隊致力於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相關研究,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探索飲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的策略。」

林丹彤說:「水乃生命之源,處於內陸板塊核心區域的蘭州,水資源短缺是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如何在先天優勢不足的情況下提升水資源效能是目前研究領域的重中之重。」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近百年來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增溫最為顯著,黃河流域是中國的氣候敏感區之一,區域氣候、水資源量、生態格局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據介紹,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一項研究指出,氣候變暖導致黃河上游冰川退縮、凍土融解、草原退化。林丹彤指出:「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有必要統籌建設黃河流域氣象、水文、環境、地質災害觀測和預報預警系統,並釐清多因素影響下的流域水資源時空過程,提升流域水資源效能。」

其次,植被恢復是修復生態系統和減緩氣候變化最有效的生態工程措施之一。據林丹彤介紹,近幾十年來在全球範圍內,植被恢復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為改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情況所開展的退耕還林工程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該工程實施20年來, 大量坡耕地被轉化為草地和林地, 植被恢復效果顯著。「自大規模植被恢復以來,黃土高原大片地區的地表水產量出現了強勁的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於區域降水的增加超過了植被引起的蒸散量的增加。此外,有研究證明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陸地和大氣相互作用的增強所驅動的,這種相互作用加速了植被恢復後當地水分的循環。」林丹彤笑著說,「你看,最近蘭州的降水就很多,空氣品質也明顯提升,這就是我剛才說到的,相互作用,良性循環。」

最後,地下水也是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一項重要來源。據林丹彤介紹,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黃河流域在2005-2015 年地下水儲量呈現下降趨勢,平均降幅達到3.46mm/年,尤其是在中游和下游地區,溫度和降水是影響地下水儲量變化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則指出黃河流域城鎮化對地下水的減少具有顯著的作用。「保存量也很重要啊!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地下水保護政策好不好就看地下水減少的速度慢不慢了。」林丹彤表示,地下水儲量同時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重點關注黃河中下游地區地下水持續下降的問題,通過實施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在保存量上下功夫,緩解地下水枯竭的問題。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棟楠顏娜張旭永 安娜 文/圖

編輯丨金 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53cbf000116b44c94eff8f643e530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