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菌子還是得去雲南,那邊的醫生有經驗

2022-07-25     窮游網

原標題:吃菌子還是得去雲南,那邊的醫生有經驗

雲南人的夏天是從一條「神秘」的簡訊開始的。

據說這是雲南特有的夏季提示。

雲南人一收到這個消息後,就知道該挎上小籃子上山撿菌子了。

同時這也宣告著雲南人一年一度的試毒大會正式開始了!圖/窮游Biu主逃之夭夭夭夭

儘管所有雲南人都知道吃野生菌可能中毒,但還是年年赴約。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菌」絕!

聽說每個雲南人身邊都有一個吃菌子中毒的朋友。

這是吃了字幕菌?

「媽,先別洗碗了,廚房裡有條龍」

真·彩雲之癲!

儘管這樣,當外地人問雲南人菌子有沒有毒,他們躺在病床上也會說沒毒,只會怪自己免疫力不高。

在擔架上全身都是軟的,只有嘴是硬的。

雲南人對菌子有多寬容?

「雲南人吃菌鬧著從來不會怪菌子,都是怪自己沒炒熟,怪鍋糊了,怪喝酒,怪大蒜不夠,怪吃藥,怪油不夠,怪菌子雜,怪老麻蛇爬過…」

為了吃菌子連自己都PUA。

前段時間,雲南昆明一女子吃蘑菇中毒,被緊急送醫治療。出院回家後,女子覺得之所以中毒是因為蘑菇沒炒熟,就想著再炒一遍,誰知吃完後再次中毒。

醫生:再吃就別來找我了。

看出來了,確實暈了,一共5個人都算錯了。

菌子怎麼會有問題呢?一定是我哪裡沒有整對。

菌子有什麼錯,人家老老實實在那呆著,還不是人類非要吃。

吃菌子是深深刻在雲南人的DNA里的。

最近雨季來臨,打雷下雨轟隆隆。

外省人:何人渡劫?

雲南人:要出雞樅!

雲南當地人認為這個節只要打雷下雨,第二天就會出雞樅。

雲南人如何形容雷聲很大:這雷打得不出雞樅都難!

圖/窮游Biu主 Ethanrelax

雲南人代的大才子楊慎曾把雞樅菌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品嘗一次,終生難忘。

雞樅和松茸、乾巴菌、牛肝菌並稱為雲南四大菌王。

導致雲南人吃了見小人的見手青就是牛肝菌的一種,雲南人對見手青的愛可以說是至死不渝的。

因菌肉被壓傷或手碰傷後呈靛藍色,故名見手青。圖/窮游Biu主 -小Q-

見手青中含的LSD,是一種世界公認的致幻藥成分,它的致幻表現為小人國幻視症,就是眼前出現各種各樣的小人,而且每個人看到的小人千差萬別。

一位菌中毒的靈魂畫手看到的小人有點像雪人。

真·七彩雲南!

或許是小人世界太過於奇幻,竟然有很多人期待著去雲南吃菌子看小人,甚至還有人在求問看到小人的方法。

所有菌子都能吃,只是吃一次和吃很多次的區別。

「我20年前吃過,今年已經十九歲了」

俗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活著講述的都是有趣的故事,其他人見到了什麼我們就不得而知了,LSD作為一種違禁品,可導致濫用者精神分裂甚至自殺,所以千萬不要故意去嘗試。

「桉樹下的蘑菇不能吃,就算是雞樅也得放了」

坊間流傳著各種蘑菇的辨別大法,但再有經驗的當地人也可能會翻車。

雲南人:「它已經儘量長成不能吃的樣子了」

也有網友表示不理解,雲南人都認得清哪種有毒哪種沒毒,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中毒?

小蘑菇其實可狡猾了,去年的沒毒,今年不一定沒毒。

而且每個山的土壤環境不一樣,畢竟地大物博的,有的蘑菇在這個山頭沒毒換個山頭就不一定了。

上個月在雲南普洱,有個小伙自帶了防毒指南上山采蘑菇,結果上山後卻傻眼了,要麼查無此菇,要麼長得似像非像……

仿佛開卷考試帶了資料卻找不到答案的我

疫情期間,各地醫院都是呼吸道、感冒各種病,只有雲南還是孜孜不倦的菌中毒。

「2020年上半年雲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數超過雲南省患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數」

為了不讓雲南人吃蘑菇,當地衛健委可算操碎了心。除了簡訊轟炸,每年還會定時推出防野生菌中毒宣傳歌曲。

紅傘傘 白杆杆 吃完一起躺板板

躺板板 埋山山 親朋都來吃飯飯

吃飯飯 有傘傘 吃完全村埋山山

躺板板 埋山山 來年長滿紅傘傘

這邊紅白歌曲的旋律還縈繞在耳邊,神曲《菇勇者》又出現了。

「怕嗎?要嗎?這美味的杆杆。

燉嗎?炒啊!這誘人的口感,

致那誤食後的痛苦與夢幻,

誰說躺在病房的才算英雄。」

但菌子的美味實在難抵擋,如果要吃,一定要謹遵三熟原則:

1.對於菌的品種要熟;

2.菌子要烹飪熟;

3.去醫院的路要熟。

一些可以食用的菌子如果沒有煮熟也是會導致中毒的,例如因為見手青。

「在雲南吃野生菌火鍋,服務員都會給一個計時器,時間不到都不准你動筷

子,隨時看著你,你一動筷子服務員就過來了,時間到了還要採樣,然後才讓動筷子。」

有的店在吃菌鍋的時候沒熟之前都不發筷子勺子,怕偷吃中毒。

甚至有的還會給鍋上鎖。

高端的食材往往需要搭配最頂級的醫院。

雲南是全國唯一一個會在醫院急診科里設有野生菌中毒室的省份。

所以那些實在想吃菌子的老餮們,還是建議在雲南吃,因為那裡的醫生有經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4c4ebabeb9ac142e50e8e4c05c42a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