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7年發布的iPhone X換用Face ID後,基於指紋識別的Touch ID就此也從iPhone上幾乎消失了。儘管至此之後,幾乎每年都有「新iPhone有望用上屏下指紋」的爆料出現,但蘋果方面卻似乎置若罔聞,Touch ID至今也沒有回歸。近日有消息源透露,蘋果基本不會以指紋識別作為手機解鎖的方向了。
蘋果放棄指紋識別方案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或者說蘋果推出屏下版本Touch ID的時機已經過去了。種種跡象表明,其確實一度有在iPhone上應用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打算,也就是在2020年和2021年。彼時正是疫情在全球流行的時期,大家普遍佩戴口罩的結果,就是iPhone的Face ID識別率下降到了幾乎沒法使用的地步。
為此,蘋果在iOS 13.5上加入了檢測到口罩直接彈出密碼輸入介面,或建議用戶錄製佩戴口罩的面容作為備選,隨後在iOS 14.5上還帶來了用Apple Watch來解鎖的功能。直到iOS 15.4上增加了「戴口罩使用面容ID」功能開關,勉強依靠算力更強的A14/A15仿生晶片以及更高精度的測繪點投射器,才使得iPhone 12和iPhone 13系列實現了Face ID識別戴口罩的面容。
換而言之,自從搞出了「戴口罩也能使用Face ID」後,就已經代表著蘋果放棄指紋識別方案。要知道在疫情期間,戴口罩時無法使用Face ID這一缺陷,就讓iPhone的體驗比普遍配備屏下指紋識別的Android手機遜色不少,也就只有在這種狀態下,蘋果方面才有動力放棄下了重注的Face ID、改用屏下指紋。可一旦蘋果寧願用識別率下降來實現戴口罩解鎖,也就意味著已經堅定了Face ID這一路線的決心。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蘋果最有可能放棄Face ID路線是在2021年,因為這一年正值疫情的高潮,全球對於迅速走出此次疫情的陰霾普遍持悲觀情緒,因此螢幕指紋識別出現在iPhone上也只有這個短暫的窗口期。彼時Face ID可謂是備受用戶吐槽,無法識別戴口罩時的面容,以及無法在Face ID失靈的情況下跳轉密碼解鎖,也導致了用戶在室外解鎖iPhone變得極為麻煩。
既然如此,為什麼在iOS 15實現了Face ID識別戴口罩的面容後,依然會有蘋果將推出配備屏下Touch ID的iPhone,但發布時間並未明確的說法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是是屏下指紋方案的供應商在給自家產品打廣告。畢竟蘋果在供應鏈內的地位無需多言,無數供應商都以被納入蘋果供應商名錄為榮,加入或是被踢出蘋果供應鏈對於供應商而言都是巨大的機遇/風險。
不過蘋果為何「看不上」屏下指紋識別呢?其實從技術層面來講,目前這一方案還只能算是「半成品」。
現階段,屏下指紋識別的實現有兩種方案,分別是光學和超聲波,兩者的原理和優劣暫且不提,但它們與傳統的實體指紋識別幾乎沒有區別,都是只能在特定區域識別指紋信息。用戶能在螢幕上大部分區域實現盲解的半屏指紋解鎖技術也只是驚鴻一瞥,僅在當年諸如vivo APEX概念機這樣的產品上出現過,幾乎從未商業化落地。
在半屏指紋解鎖商業化之前,目前在Android陣營流行的屏下指紋識別相比於Face ID,會在解鎖手機時要多出一個步驟,那就是需要用視覺來找到屏下指紋的識別區域,然後才能按手指來解鎖。相比拿起iPhone就能解鎖的Face ID,目前的屏下指紋識別模塊被用到iPhone上確實就是體驗層面的降級,也不符合蘋果方面更強調的「無感」體驗。
更何況自iPhone X之後,由於Face ID的加入,使得iPhone內部空間變得更加緊湊,以至於搞出了雙層主板這一「螺螄殼裡做道場」般的設計,幾乎就沒有足夠的空間留給屏下指紋識別模塊。從某種程度來說,iPhone加入屏下指紋就等於內部設計需要徹底重構,可現階段iPhone的工業設計顯然還沒到被稱為落伍的狀態。
即便拋開技術方面的因素,從產品戰略角度來看,Face ID也早已是iPhone的代表性功能。進入2019年之後,各大Android陣營廠商的旗艦產品已經很少再用上3D結構光,更沒有像當初Touch ID那樣引起業界對於指紋識別的追捧。Face ID或者說3D結構光本身就有著很高的技術壁壘,至少需要配備紅外光發射器、紅外光攝像頭、可見光攝像頭和圖像處理晶片,整套系統的成本也相當高昂。
雖然蘋果可以藉助品牌力和iOS的圍牆花園來維持產品的高溢價,但在Android陣營這套玩法就行不通了,3D結構光更是會吞噬Android廠商原本就極為有限的利潤空間。在當下這個iOS和Android愈來愈相似,雙方不斷借鑑對方特色的情況下,Face ID也成為了iPhone為數不多能被消費者感知的差異化功能。
再加上,Face ID的深度感知能力更關乎蘋果的未來。在Vision Pro亮相之後,AR毋庸置疑地成為蘋果的未來,而Face ID關聯的手部動作追蹤、人物全身追蹤、室內物體精確定位、空間測距、三維重建、實時的空間深度感知,幾乎都是AR產品提升性能的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在Face ID上多年的技術積累,為Vision Pro的問世打下了基礎。
如此一來,Face ID這樣一個在技術上契合蘋果所追求的無感體驗、在營銷上能夠塑造iPhone獨特性,同時又與未來的核心產品有關聯的技術,蘋果根本就沒有理由捨棄。更不用說,還要掉頭去追逐已經在Android手機上司空見慣的屏下指紋識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