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 | 網際網路診療有何利弊?如何優化?

2023-10-16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調研 | 網際網路診療有何利弊?如何優化?

調研 | 網際網路診療有何利弊?如何優化?

調研

網際網路診療的優勢在於為患者提供便利,節約病人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對患者利好。而其瓶頸問題主要集中於醫患線上交流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幫助醫生準確了解病情,無法查體存在誤診風險;缺乏相關法律法規;醫生時間、精力不充足。

原文:數字賦能:網際網路診療如何優化

作者 | 上海財經大學 黃楓/教授 吳純傑/教授 周芷陽

圖片 |網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網際網路診療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發揮了傳播醫學知識和信息、協調和配置醫療資源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利好下進入全方面加速發展階段。上海財經大學「網際網路醫療課題組」全面調研使用網際網路診療醫患雙方,量化分析平台發展現狀,探索網際網路診療規範、良性發展路徑,以期從效率與公平的角度探討網際網路診療核心價值所在。

以中國領先的網際網路診療平台「好大夫在線」為例,截至2022年7月,好大夫在線收錄了國內10000餘家正規醫院的89萬名醫生信息。其中,26萬名醫生在平台上實名註冊,直接向患者提供線上醫療服務。在這些活躍醫生中,三甲醫院的醫生比例占到73%,具有很高的醫療服務權威性。好大夫在線已累計服務超過8200萬名患者。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鼓勵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服務,2019年各科室線上服務量激增。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婦產科為例,其線上服務量在2018年僅有不到4.4萬次,2019年一躍增長到89萬次,在2022年已經達到了近135萬次,呈現出爆髮式增長。2021年4月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與好大夫平台開展合作,精準對接預約通道。好大夫平台數據分析顯示,合作後瑞金醫院在平台註冊的醫生增加了12%,醫生在線活躍度顯著提升,平台文本好評率也穩步上升。線上診療服務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為廣大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醫療服務。

利用好大夫在線平台數據,課題組更細緻刻畫出我國網際網路診療平台發展現狀:平台醫生與患者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絕大部分醫生都來自三甲醫院,其中超過六成的醫生具有高級職稱,說明平台醫生能夠保證一定的權威性;外科醫生數量在所有科室中占比最大,同時其總問診量也是最高的;問診費用存在分化,七成的問診費用低於50元。

與線下醫療資源分布一致,在線醫療資源的供給存在明顯的地域集聚效應,平台醫療供給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少數經濟發達城市,前十大城市的醫生承擔了平台81%的接診量,存在明顯的地區不平衡現象。但當我們將醫生接診量和患者就診量一起分析時發現,醫生接診量較高的省份患者就診量並沒有那麼高,例如北京醫生接診量占比高達30%,但患者就診量占比僅9%,這意味著北京醫生的線上服務流到了其他省份和地區。這說明網際網路診療實現了醫療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幫助優質醫療資源向其他地區和省份傳遞,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區域均衡布局,有助於縮小區域差距。

針對513名網際網路診療潛在用戶的問卷調查發現,用戶願意使用線上診療平台的兩大首要因素是節省時間(21%受訪者選擇)和使用便捷(18%)。受訪者認為醫生反饋溝通的時效性,醫生職級或醫院的等級和醫生溝通態度是影響線上診療服務質量的最重要因素。課題組針對80位執業醫生的訪談發現,醫生們一致認為,網際網路診療的優勢在於為患者提供便利,節約病人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對患者利好。而其瓶頸問題主要集中於醫患線上交流不能反映真實情況幫助醫生準確了解病情,無法查體存在誤診風險;缺乏相關法律法規;醫生時間、精力不充足。

基於上述研究,課題組提出網際網路診療的優化方向。針對效率問題,網際網路診療平台需要以具體需求為導向,開發針對性更強的問診程序;相關法律法規亟待推進設立,線上線下醫療的板塊分類與順序區分有待明確。針對公平性問題,讓大城市的優質醫生能夠在線上與偏遠地區患者對接,在醫療設備和醫療服務兩個層面實現更公平分配。

結合現狀和發展方向,課題組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第一,加強在線問診運營管理。包括打造專業化運營團隊、規範收費標準等。第二,構建電子病例管理平台。此舉不僅可以為在線問診提供更多的配套醫療服務,提高用戶就醫的便利性,同時,還可以提高醫療平台的就醫諮詢效率,便於高效滿足用戶就醫需求,降低成本,提高用戶滿意度。第三,加大平台推廣力度。主要包括搜尋引擎渠道推廣、明星醫生渠道推廣等。第四,線上線下醫療協同發展。各級政府應加大扶持醫療行業的力度,有效整合綜合醫院現有網際網路醫療資源;同時,應加強網際網路醫療復合型人才培養以及推動醫療機構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鼓勵傳統醫療機構積極擁抱網際網路技術,積極參與到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領域中來。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2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外刊 | 如何改善醫療保健?來自紐約公立醫院系統的經驗

關注 | 醫保門診共濟:深化醫改如何走向協同高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4ae9528d00caaa3e6b59827588811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