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軍談挑戰、教訓和底線

2023-11-21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溫 莎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琚 佳

1990年7月1日,26歲的魏建軍接過了負債200萬元的長城工業公司,到今天已經33年,是汽車圈在職時間最長的企業一把手之一。期間,長城汽車幾經變革,逐漸壯大,員工將近9萬人,年營收已超千億元,請他談長期主義,再合適不過。

2023年7月15日-16日,軒轅之學巨浪4期走入長城汽車,進行第三模塊課程,主題是「長期主義戰略與變革前沿」。進門處,長城汽車保定技術中心的石碑上,「每天進步一點點」五個大字,是對此次課題最好的詮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魏建軍和長城汽車都格外神秘。用魏建軍的話說,長城汽車是憑藉過硬的產品質量贏得用戶口碑的,是「自帶流量」的,初期營銷傳播投入非常小。

「酒香也怕巷子深」,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對SUV市場而言,藍海變紅海,競爭日趨激烈,在營銷上開放也就再正常不過,「以前酒太少,當然不怕巷子深了,現在酒太多,你不知道哪一種酒才是真正的好酒。」

軒轅之學的課堂上,魏建軍再次感慨長城汽車理工男基因太過強大,「我們老認為有技術,把產品做好了就可以了。實際上,現在這個社會不是。」

進入2023年,「卷」這個詞已經在中國汽車市場被說了太多遍,但每位汽車人還是忍不住再感慨一次,「中國市場太內卷了,不管是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還是在品牌、市場服務化創新、數字化創新上,面臨的挑戰都是巨大的」。

魏建軍是焦慮的,這一點在長城汽車30周年慶之時就已經證明了。2020年7月13日,他仰天長問,「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 回答是:「命懸一線!」

在那之後,魏建軍就很少出現在台前,重新回到了長城汽車這艘巨輪的駕駛艙,帶領企業在變革中乘風破浪。

他說:「我現在很少參與具體事務,平時還是更多關注戰略或是新項目,我的任務就是為當下的經營班子保駕護航,為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最優質的支援和服務。」

這一次露面,魏建軍沒有侃侃而談戰略,而是強調了底線。「我還是一直在說價值觀的問題,為了企業發展要掌握好底線,正能量的價值觀不能丟失,不能違背物理原則,違背底層邏輯,甚至顛倒黑白,長城不能做這種事。而且我們不能違規,不能違法。」

投入了大半輩子的心血,魏建軍對汽車有著熱愛之心和敬畏之心,他堅信造車是長跑,馬拉松賽場上沒有捷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你們可以說長城汽車就賣這點,一個月10萬多台車,報表也不是特別好看,但長城汽車質量是中國最好的。不是之一,是唯一。」他說。

在當下浮誇風漸起的汽車圈,魏建軍的做法有些老派,他像傳統的手藝人一樣,堅持著自己的堅持,倔強地不願隨波逐流。「過度傳播,過度違背邏輯、違背科學的事,長城汽車不敢說。我對技術的敬畏是有的,長城不是搞資本的,我們就是搞製造,搞技術,搞研發」。

過去十餘年間,長城汽車的研發投入一直在快速增長。2022年,長城汽車研發投入達121.8億元,同比增長34.3%。過度研發的理念長期貫穿在長城汽車人力、資金投入與全球研發體系布局中,保證了其在技術上的領先,實現了混動、純電、氫能三軌並行。

規矩經營,實在造車,長城汽車不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折腰,魏建軍要讓企業經得起推敲,穩紮穩打向前。他對軒轅之學巨浪4期學員表示:「應該說,長城下一步的挑戰還是巨大的,我們在不斷挑戰自我。確實,我們乾了一份事業,但現在更多的是為了責任和情懷。」

此次課程,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段永朝,出門問問的副總裁、聚焦大模型研發工作的自然語言處理(NLP)資深架構師李維也就當下科技前沿變革問題進行授課和交流。與此同時,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坦克品牌CEO劉艷釗,長城汽車集團副總裁、國際業務負責人史青科也分別從各自的角度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品類創新是一個永久的話題

在長城汽車的長期主義堅持中,品類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詞彙。

魏建軍曾說:「他通過考察看到,普通人在生活中選擇一輛車,並不是首先考慮品牌,而是先考慮品類,也就是想要一種什麼樣功能的車,因此,他決定在打造品牌之前,先確定好品類,以品類建品牌,這就是長城汽車與眾不同的地方。」

2008年,長城汽車全力聚焦15萬元以下經濟型SUV市場、打造出了哈弗品牌,效果斐然。最有利的證明是,哈弗H6連續9年蟬聯中國市場SUV銷冠,12年全球累計銷量超過400萬輛。

SUV市場的爆發為長城在銷量、市場占有率、利潤等方面創造了巨大價值,憑藉著哈弗品牌,長城汽車最近十年都保持著高速增長。魏建軍認為,長城汽車過往的成功也是品類的成功,戰略隨之升級,從「品類聚焦」到「品類創新」。

過去幾年,最愛女人的歐拉,智能皮卡長城炮,鐵漢柔情的坦克……長城汽車用品類思考,用品牌表達,不斷拓展消費新場景,滿足消費者的最新需求和喜好。在品類創新的路上,長城汽車也並非一帆風順。

2015年,新哈弗H8正式上市,售價為18.38萬~23.18萬元萬元。「在品牌高端化上,H8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歸根結底最終還是面臨心智障礙。我們在10萬~15萬元的銷量太大了,已經被定義在經濟型SUV品類里,你再走向高端的時候,用一個品牌是很難實現的。」他說。

2023年7月15日上午,在軒轅之學的課堂上,魏建軍並沒有避諱這段過去,復盤了哈弗H8的案例,「很多搞諮詢的還有講課的,把H8作為失敗案例來講,但從內心來講,我從來沒認為它是失敗的,即使是失敗的也是有價值的失敗,不是沒價值的失敗。

在長期主義的道路上,沒有人能永遠不出錯,重要的是如何迅速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品類創新也有負面問題,總能找到一片藍海或者說一片小藍海,不大,但這片藍海可能就我們一家在干或者可以超越對手。」經驗告訴魏建軍,品牌建設初期,藍海並不需要太多的營銷和服務,但藍海總會變成紅海。

「從去年開始,長城汽車抓營銷,加大力度抓我們的渠道、傳播,包括內容的製作,包括線索管理,以及客戶的服務。」魏建軍的思路很清晰,長城汽車要在紅海中競爭,並尋找下一片藍海。當一個品類足夠大時,就有可能徹底獨立,這種思想類似於「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又或者是派一個精英部隊先「摸著石頭過河」。

「品類創新是一個永久的話題,因為總會有新品類出現,這個品類都幹完了之後還會有下一個,應該說品類創新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但一定要防範品類創新之後如何建立好公司整體系統化的經營,建立好公司品牌運營。」魏建軍說。

長城汽車已經有了應對方案。2023年,長城汽車提出了森林生態體系,這是一套以整車為核心,全面朝著智能化和新能源轉型的戰略圖。

在應用層,長城汽車擁有哈弗、魏牌、歐拉、長城皮卡、坦克五大品牌,在工具層,擁有咖啡智能、檸檬平台、坦克平台;在資源層,擁有毫末智行、蜂巢能源、曼德電子等數十家公司,全面囊括智能化、新能源、研發製造等環節。

用長城汽車自己的話說,「長城汽車已經成為中國唯一、世界唯二完成了能源、智能化兩大領域扁平化、網絡化、去中心化的全產業鏈布局的企業。」這,正是長城堅持「長期主義」的底氣。

叢林時代,坦克何以碾壓

長城汽車近來的發展中,坦克是品類創新的代表。

2023年7月15日下午,軒轅之學的課堂上,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坦克品牌CEO劉艷釗分享了自己對車市的思考,以及坦克的路線。他認為,2020年以後,中國進入零和市場,你多賣一輛我就少賣一台,只有通過品類創新,才能更貼近用戶需求,才能獲取在未來競爭過程裡面的主動。

數據顯示,中國現在有147個汽車品牌,2022年中國一共發布了80餘款新車,90%左右的新車月銷量不超過1000台,這意味著全方位競爭時代的到來,產品力、價格、品牌、服務、渠道,所有這些都不能有短板。

「長城汽車在追求差異化的過程中,是一個業界先鋒。長城整個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它一直是以品類思考、用品牌表達。」劉艷釗說。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從「大平原時代」進入到「叢林時代」。

2020年12月,坦克300正式上線,一經推出就迅速成為國內越野車市場的網紅產品。截至10月,坦克銷量突破33萬台,占中國汽車越野市場超過56%的份額,連續36個月蟬聯中國越野SUV銷量第一,中國每賣兩台越野車,就有一輛是坦克。

坦克的產品線構成,包括常規的300、400、500、700、800,覆蓋緊湊型到中大型再到全尺寸,最後到整個越野SUV市場。同時,坦克在品類創新過程中還建立了業界首個主機廠+改裝廠個性化創新模式,如賽博坦克、鐵騎02等。

產品布局之外,坦克積極布局用戶生態,用劉艷釗的話說,「對於坦克來說,買車只是一個起點,成為一個車主還有更多的全生態體驗」。目前,坦克已經形成了坦克學院、坦克路書、坦克好物等一系列共創IP項目,今年3月推出的坦克300 V計劃,通過眾籌項目把產品的共創抬升到了全新層次。

從表面上看,坦克的成功是品類創新的成功,實現了從品到類的貫穿,但劉艷釗指出,剝開表層,內核依舊是品質的保障。「相信在座的巨浪4期學員,有很多都是企業高管,是創業者,可以明白品質是基礎,產品是基礎,有了品質保障,才能不斷開創一個新品類。」他說。

劉艷釗相信,如果不站在品類的高峰上,就非常容易被追上,被複製,因此,坦克首先要在性能和質量上得到用戶認可,在場景上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越野車的本質是可靠,可靠才能獲得信任,信任是來自用戶對越野場景的滿足。」

背靠長城33年越野造車經驗,坦克深深體會到,造越野車首先得敬畏越野。「以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品類創新一定是靠強化該品類最基本的屬性來實現,越野車的屬性其實就是越野,越野的新能源,還是在越野性能提升基礎上,來實現越野新能源的價值拓展。」

劉艷釗表示,坦克的邏輯,就是以場景和環境來檢驗整個新技術的應用,所以品牌從攀爬、沖沙、泥濘、涉水等一系列真實越野場景裡面,去探索真正存在的隱藏風險和未知挑戰,從而真正定義這項技術的優勢和短板。

「技術大變革時代,企業已經不可能只靠一項技術、或者一個產品來實現創新和發展,坦克立足長城汽車森林生態這張王牌,可以從硬體到軟體得到源源不斷的技術滋養,實現持續不斷的品類進化和技術創新。」他說。

長城出海,「Go With More」

魏建軍從不隱藏自己的全球夢,他曾說過,期待中國汽車開上歐洲大街小巷,這一天似乎越來越近了。

2023年1-6月,中國汽車累計銷量1323.9萬輛,同比增長9.8%。其中,中國汽車出口達214萬輛,同比增長75.7%。2023年7月15日下午,軒轅之學的課堂上,長城汽車副總裁、國際業務負責人史青科在給軒轅之學巨浪4期學員分享中預測,按照這個速度發展,2023年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將達到440萬輛。

從1997年長城皮卡車型出口至今,長城汽車出海已有26年。史青科回憶起了2010年之前,中國產品在海外的狀態,他說那時的中國實際是用絕對的價格去切入國際市場的,「你說想到品牌了嗎?想到服務了嗎?我認為那時候是吃飽的時候,能吃飽肚子,能生存下來的時候。」

很快,中國汽車厚積薄發,快速崛起,尤其是在新能源快速增長的前提下,中國汽車正在走向全球。史青科認為,中國品牌未來將在歐洲市場出現質的飛躍。「中國車企已經從貿易的遊牧型轉到了本地化的深耕,這是很多企業在做的事情。全球化布局應該很完整了。」

到今天,長城汽車全球累計出口130萬輛,足跡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俄羅斯、泰國、巴西,長城汽車建立了3個全工藝整車生產基地,在厄瓜多、馬來西亞等地也擁有多個KD工廠。

長城汽車國際化擴張速度很快,但和國內一樣,始終堅持著高質量的出海路線不動搖,「長城汽車要做高品牌溢價,高質量品牌,我們一直堅持合規的、合法的、腳踏實地的布局和經營,這是我們的底線。」

中國汽車出海之路布滿荊棘,無論是政策狙擊還是同行內卷都有可能成為阻礙,長城汽車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一個長城,依靠全球大單品策略,劃分出了四大航道,分別是:品類、風格、價格、級別。

「只有在中國這麼龐大的市場上,才有可能各領風騷兩三年,你能犯錯,你也可以等別人犯錯,他們犯了錯你就起來了。可海外市場沒有這麼大的容量。年銷100萬(輛)的全球市場有幾個?」

史青科指出,海外市場沒有捷徑,長城汽車能做的就是聚焦主流產品去硬剛,這時真正重要的就是產品實力,「天天缺配件,質量不好,市場一定會把你踢出去。南非就有些品牌進去又退市了。因為站不住。」

這時候,心態的穩健就十分重要,「逐步滲透,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而是通過品類、風格、產品溢價、智能化配置去一點點滲透。」他發現,海外市場目前最關注的還是車輛的基本功能,也就是操控、安全、油耗,而非國內市場卷的娛樂性配置,

作為中國品牌的先行者,長城汽車始終相信,只有走國際化道路才能使企業真正的強大,和國內市場一樣,長城汽車在出海過程中能做的就是腳踏實地,用長期主義的心態去經營市場。

基於多年在全球市場的摸爬滾打,史青科總結出了四條中國車企出海的金科玉律:深度本地化;深度產業化;多種文化的重疊和融合;將人才、資本、資源匹配到位。

「Go With More」,這是長城汽車在海外的品牌宣言,翻譯成中文是「發現更多精彩」。史青科對此給出了兩層解讀,「海外的好多邏輯和想法和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發現更多的精彩是人性的渴望和需求。從理性的角度,中國一些新的東西在海外是沒有的,我們必須把這些東西推出去。」

從感性的部分與海外用戶建立長期的情感連結,從理性的部分將中國汽車帶到全球,這些都是長城汽車長期的小目標,「我們希望給用戶,給相關方帶來更多利益,帶來更多期待,這是我們的戰略方向。」

未來必須腳踩兩隻船

如果說前一天,魏建軍和長城高管們反覆強調的是腳踏實地,那麼,2023年7月16日上午段永朝教授的課,就在告訴軒轅之學巨浪4期學員們要仰望星空。

工程師出身的段永朝教授十分明白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他的分享從一則小故事開始。

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森因發現電子粒子成為1906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有一天他到實驗室和自己帶的博士生聊天,問他們這兩天在忙什麼?博士生們回答,「我們每天都在做實驗」。他們以為會受到導師的表演,結果湯姆森有些不滿意地問,「你們天天做實驗,一天到晚做實驗,請問什麼時候思考?」

段永朝教授一上來就發出了靈魂拷問,「今天的人面臨的依然是這個問題,我們天天學習、天天學習,天天聽課、天天聽課,請問你們什麼時候思考?」

他想提醒人們,不應該沿著原來思維慣性的軌跡掙扎,而是應該用更多時間思考,因此當天分享的主題就是「認知重啟,數字時代的思想重塑」。

「極少人能意識到路徑依賴,極少的意思是日用而不知,所以我稱它為『認知重啟』。認知重啟的意思就是你的認知已經固化了,但是你渾然不覺。」

段永朝舉了一個自然界的例子: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第一株梨花什麼時候開」,因為第一株是28天以前開的,卻因太渺小沒有人注意到,只有公園裡的花匠、看門老頭能注意到第一株梨花開的時間,等大家都注意到的時候,已經是忽如一夜春風來了,這時候,所有人的命運都變成了賞花客而已。

他的思路和魏建軍此前分享的,不斷發現和創造新品類不謀而合。在市場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你所在的市場就是紅海,花只屬於你一個人,等花都開好了,就該人山人海了。

確定了思考,接下來就要明確思考什麼?段永朝也給出了方向,世界發展脈絡,發展的底層邏輯,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到底有什麼問題?「今天我願意更飄一點,腳踏實地的確是好事,在座各位一定一絲不苟,比我更擁有工匠精神。但有時候,飄看怎麼個飄法,今天我們就飛一會兒。」

之後的三個小時,段永朝教授的分享有些天馬行空,又不乏中心思想。他說,人機關係等於人狗關係;幾年前人類有酒駕入刑,十年後可能有肉駕入刑……這個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一個字,由串行社會走向並行社會。

其中,他重點提到了數字經濟,強調黑科技一定是所有行業的殺手。「從前沿的量子計算到元宇宙數字人、人工智慧、區塊鏈以及生物科技、小分子藥物研發、人工合成生命、基因編輯,黑科技到底黑在哪裡?第一,出乎意料;第二,科技聚合的趨勢。」

段永朝認為理解才能更好地駕馭數字時代,成為數字時代的主人。他說:「因為黑科技表現總是出乎意料的,所以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是不是想low了?是不是把技術的能力想low了?這才能基本上保持清醒。智能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秩序、工作方式、生活形態、組織方式,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握技術的思想。」

他提醒軒轅之學巨浪4期學員,未來必須腳踩兩隻船:同時踩在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數字世界是洶湧澎湃的世界,他們隨時可以告訴我們未來十個月,未來十天、未來十個小時真實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然後又給你提供三個、五個備選方案。人在做什麼?人在做倫理判斷,人在做價值觀判斷,人在做決策、判斷和選擇。

一言以蔽之,一上午的時間,段永朝教授都在鼓勵學員們打破舊思想,敢於從舊的認知結構中跳出來。「這件事情真的是刻不容緩,要充分地意識到我們的大腦已經被過去十幾、二十年的工作學習綁定,我們已經是被深度格式化的人,我們要警惕我們所使用的每一個術語都帶毒,每一個詞都是髒的,要有這個意識。那怎麼辦?你不能不說話,所以要知道所有的詞都要帶一個引號,你必須警惕背後是否有問題。」

正如馬克思所講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數字時代就是所有熟悉的東西都完蛋,所以每個人必須想後天,很多人明天都想不清楚,那麼就想後天,因為想明天往往用今天的延長線去想,必須跳過明天想後天,想那個塵埃落定的後天。

段永朝認為,未來人們比拼的是想像力,未來企業家比拼的也是想像力,「如果你沒有能力想後天,當後天降臨你就只能生活在別人定義好的後天之下;如果你沒有能力想後天,你也不知道明天該為後天做什麼準備。最後我想說,你要沒有能力想後天,你可能到後天來的時候都沒法帶孫子。因為你孫子玩的是平行世界、蟲洞、二次元、數字人格,你根本都不知道。」

「語言通天塔」落成,人類變革將至

2023年,最火的詞彙非大模型莫屬。網際網路巨頭、人工智慧公司、智能硬體公司、自動駕駛公司等各方力量,都積極參與到大模型這一場盛宴中來。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一篇名為《大模型改變世界》的演講中提到,AI大模型會深度融合到實體經濟當中,未來所有的應用都將基於AI大模型來開發,每一個行業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AI大模型。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CEO張勇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智能化時代所有公司在同一起跑線上,傳統企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所有的軟體、應用等都可以基於AIGC、大模型等新技術再重新做一遍。」

「要知道,產業發展的規律總能揭示背後第一株梨花開的樣子,朦朦朧朧,看不清楚。所以我經常說,今天百模大戰,千模大戰是合理的,汽車業一定會有超級大模型,我們要思考它跟你有什麼關係,有你什麼事。」2023年7月16日上午的課程中,段永朝如此分享道。

下午,出門問問的副總裁,聚焦大模型研發工作的自然語言處理(NLP)資深架構師李維就以」大模型及其新生態的產生和發展趨勢「為主題,深入分享了大模型生態的技術點。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發布,在NLP(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深耕了大半輩子的李維認為,這一天未來被如何強調都不過分,其發布意味著「語言通天塔」的正式建成。

這是來自聖經當中的一個故事,大致是上帝發現,如果人類沒有語言交流困難的話,那力量就太大可以鬧翻天了,所以攪糊了語言,讓人類之間互相不能夠交流。之後的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有個夢想,就是翻越語言的大山,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困難。

ChatGPT的出現讓一切變得可能。「我做了一輩子NLP,從來沒有夢想過在一生當中會出現這樣一天,突然一下發現語言問題好像不存在了。」李維感慨,自己30年來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領域,一直等到了今天,看到了它的存在,那是一種爆炸性的存在。

也許普通人還沒有深刻的感受,但作為語言領域的守門人,李維已經看到了第一株梨花的開放。

「為什麼說ChatGPT的發布標誌著真正建成了通天塔?你仔細看一看,它比native還native,我是中國人,一輩子說中國話,但做講演或者寫東西的時候還有口誤,而讓大模型去寫一段文章你找不到錯,找不到文字上的錯誤。」

李維進一步解釋道:「從理解一種語言的能力來看,理解就是輸入進去,給他一個文本,他能聽懂,知道你說什麼,理解能力比人強,比所有語言學家都強,語言天才能夠說20種語言,還是比不了他。在大數據量學習下,不管你用什麼語言跟他說話,阿拉伯語、法語、廣東話湊在一起,只要你的意思對,它就能聽懂,就到這種程度。」

「輸出就更不用說了,大模型本身就叫生成式AI,擅長生成最通順、最標準的自然語言,因此無論是寫報告還是寫推薦信甚至寫論文,至少從文字形式來說,比大多數人類表達要更通順,不會出現語法錯誤。

生成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人強,語言能力比native還native,在李維看來,大語言模型就是一個奇蹟。不僅如此,大模型還具備自學習和自回歸的能力。「語言本身去學習語言,叫自學習。自回歸是指自己一輪一輪再學,一開始是一個詞,然後變成兩個詞,然後三個詞,它的上文一直在變,然後自回歸在走。」

這意味著大模型有無盡的想像空間,能幹很多很多事情,「它本性上的任務是開放的,你無法定義邊界,基本上所有跟語言相關的任務都能完成。不管是翻譯,還是做摘要,也或者是猜謎、文字遊戲,都可以。它還能做很多與知識相關的事物,比如百科知識的問題。」

李維說,「如果你有辦法把汽車行業知識灌進去,它就有可能在汽車領域具備了知識,去完成汽車行業需要它完成的任務。所以它的任務實際是沒有邊界的,它是開放性的,這是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潘多拉魔盒已經徹底被打開,AI比人類更聰明的那一天似乎很快就要到來。「當它在所有測試當中都可以超過人的時候,現在被稱為到達A+I的年代,叫通用人工智慧。有人說三年可以到達,有人說五年可以到達,有人說二十年都不一定能夠到達。」

李維沒有為軒轅之學巨浪4期的同學給出他的答案,但那一天似乎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391397493b83481157a866893eaad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