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民間文化中,隱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密碼

2023-09-1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民間文化中,隱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密碼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民間文化中,隱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密碼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通過對民間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了解它的形成經過和未來趨向,可以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性支撐。

原文:民間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基石

作者 | 山西大學文學院 張 瑾/博士研究生 段友文/教授

圖片 |網絡

面對日趨複雜的國際文化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民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樸實而深刻的文化記憶。從民間文化層面尋找中華文化從自知、自主到自覺、自信的內在邏輯,可以彌補以往學術史上以精英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研究的缺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動力。

對民間文化資源系統深入地搜集整理

民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基性文化,是由歷代民眾集體創造、傳承、享用的文化,涵蓋了民眾生活的全部內容,包括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三個方面,共同構成民間文化多面向統一的整體性特徵。根據費孝通先生對文化自覺的論述,要想實現文化自覺,首先需要讓民眾對其日常生活中所處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民間文化與傳統的精英文化、上層文化相比,一直處於被忽視的位置。因此,要想實現對中華文化的自知,必須在整體文化觀的視域下,系統深入地搜集整理民間文化資源,了解民間文化的過去、現狀以及未來的趨向。民間文化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產生髮展而相承相習,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固本與創新之間的交織共融。對民間文化資源的調查整理,不是主張「復古」或「堅守傳統」,而是在了解、理解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對民間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是從黃河中生長出來的文化,流域可以作為解讀中華文化、探索文化發展規律的典型區域。民間文化作為特定地域民眾所創造、傳承、享用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性特徵。對於民間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可以從空間地域的整體觀出發,同時兼顧文化演變的歷史觀,以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為主要線索,系統地開展民間文化資源的搜集與整理,通過對民間文化資源譜系的梳理與建構,完整地揭示中華文化演進發展的時空規律,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全面自知。

民間文化的自主能力與自主地位

文化自主是指文化的自主能力與自主地位,其中自主具有雙重含義,包括對自身文化的主動轉型能力,也包括在國際多元文化環境中確立自身的自主地位。目前我國正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繼續保持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突破自身發展難以擺脫的困境,需要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文化所具有的基礎、深厚、持久的力量使它始終居於重要地位,一旦文化缺失自主轉型的能力,便無法適應和服務於國家社會的高速發展,從而發生文化失調,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民間文化代表著中國人民根本性、基礎性的文化,根植髮展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廣大中國人民價值理念的體現,並且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更新發展,具有很強的活力與自主性。對民間文化資源的整合、傳承與重構,有利於弘揚民間文化中蘊含的自主精神,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自主意識,培育新時代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

中華文化自主地位的確立,需要明確「主位」與「客位」的觀念。在人類學的視野下,「主位」通常指局內人對自身文化的看法,而客位被指代從局外人的視角解釋主位文化。民間文化中充滿著民眾對現實生活的真切體驗、真實情感,作品內容淺顯易懂,不僅有利於喚起廣大民眾對於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有利於站在「主位」的角度,與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對話交流。「主位」的另一層含義是指中國已經從文化追趕者轉變為文化後進者,在世界範圍內彰顯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需要對自身重新定位。這是始終保證人民大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的鮮明成果。因此,中華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環境中,需要將民間文化中蘊含的「主位」思想作為文化交流的原則,在共同認可、各抒所長的國際文化秩序中,進一步確立中華文化的自主地位。

民間文化的開放性與世界性

文化自覺是建立在各國文化比較的基礎上的對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認識,鑒於中國文化具有整體性、包容性的特徵,中國式的文化自覺不僅僅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的認識上,同樣也包括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的認識。民間文化中的歌謠、史詩包含著民眾對現實生活的清醒認知,時常被當作世界各國民族解放的利器。民間文化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總是讓人懷著開放、理解的心態去看待包括自身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文化,並與其產生共鳴,主動擔當起追求和平安定世界格局的歷史重任。可以說民間文化不僅是大眾性文化,更是世界性文化,具有廣泛的文化自覺意識。通過挖掘民間文化背後開放性、世界性的價值內核,促使中華文化從自主走向自覺,進一步撥開文化差異的表象,揭示世界文化「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真相,助推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突破國家之間共存的局限,走向共榮的新世界,是中華文化走向文化自覺的主要目標。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從文化自覺出發,對自身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反思,在理解自身文化與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礎上,調適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一起,共同建立一個「和而不同」的新時代文化格局。

民間文化的深層邏輯與內生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命脈,並在新時代的國家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根本原因在於人民大眾的創造與傳承。民間文化以人民群眾為創作主體,是民眾創造、享用的精神財富,其內容形式均體現出「人民性」的本質特徵。由民眾創造、傳承的民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生動載體,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內源性動力。

在內憂外患的五四時期,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歌謠運動,對歌謠、謎語、諺語、民間小曲、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無甄別地廣泛收集。通過收集民間文藝作品喚醒民眾的國民性與民族認同感,從而使之在面對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時,堅定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為了支持抗日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眾文藝運動。這是由於民間文化天然地蘊含著自由、民主、抗爭的民族精神,通過收集、整理、傳播民間文藝作品,有利於激發民族文化自信,凝聚爭取抗戰勝利、民族解放的共識。民間文化的中心地位、重要價值在社會運動的實踐中被逐步確立,得到進一步彰顯。在國際環境日趨複雜的當今時代,民間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繼承與創新性發展,是生成文化自信的深層邏輯,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內生力量。

民間文化資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描寫天地開闢、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說,到記載民族歷史的敘事史詩,再到抒發真情實感的民間歌謠等,體現出民間文化的豐富內涵,使其成為中華文化鮮明的精神符碼。通過對民間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了解它的形成經過和未來趨向,有利於培育文化自主轉型的能力,確立國際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自主地位,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一體」的自覺意識,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性支撐。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山陝豫民間文化資源譜系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證研究」(19ZDA185)階段性成果]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8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思考 | 為何高手在民間呢?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孵化」階段中小微科企成長,債券融資來助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ec32a83d2cd5dcc236da6618849b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