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承認了:想擊敗殲-20,必須生產更多的F-22,靠F-35沒轍

2024-09-23     利刃號

殲-20作為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其性能究竟如何?其實用不著中國人自己來吹捧,看美國能給予多少重視程度就知道了。這幾年美國空軍在談及自己的六代機項目以及五代機升級改造計劃的時候,總是不斷提及中國的殲-20,而很少提及俄羅斯的蘇-35與蘇-57,這本身就已經說明哪款戰機在美軍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對於殲-20,過去美國軍方是嘴上說不在乎,身體卻很誠實,先是在訓練基地里弄了一個殲-20的仿真模型,然後在演習期間用F-35模擬殲-20。只不過因為F-35的超音速飛行性能無法跟殲-20相提並論,因此美國空軍還曾專門派F-35跑到德國,跟同樣擁有不俗超音速性能的颱風戰鬥機切磋,讓颱風戰鬥機來模擬殲-20。隨著殲-20的生產數量不斷增加,並且各種改進型也在不斷出現,美國人也不得不承認:只有生產更多的F-22才能應對殲-20帶來的威脅。

9月20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報道稱,隨著中國大規模生產殲-20,美國正處於過去80年來最危險的時期,美國在軍事上已經失去了威懾力。雖然美國正在對F-22進行大規模升級,但是還面臨一個更緊迫的問題:F-22的數量有限。

冷戰期間,在獲悉蘇聯正在研發反制F-15、F-16的蘇-27與米格-29之後,美國就針對性的提出了「先進戰術戰鬥機」的招標計劃,提出了雷達隱身、超音速巡航以及短距離起飛這三個硬指標。

經過激烈的角逐,洛克希德的YF-22原型機贏得了合同,但是就在洛克希德公司贏得競標的幾個月之後,蘇聯就宣布解體了。隨著冷戰結束,原計劃至少生產800多架的F-22戰鬥機,產量被一砍再砍,最後定格為187架,最後索性連生產線都拆除了。

在當時的美國看來,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威脅到美國的空中霸權,美國僅憑現有的F-15、F-16戰鬥機,就足以壓制其他國家的空軍了。美國隨即將重點改為了研發F-35戰鬥機,其實F-35與F-22並不是「高低搭配」,F-35擁有更先進的航電設備、更先進的隱身塗料,能夠勝任更多作戰任務,而F-22則主要用來維持美國的空中優勢。在美國自以為自己的空中優勢無法被撼動的情況下,F-35以犧牲空優屬性為代價,增強了自己的多用途性能,比如為了增加內置彈艙的容量,F-35機體被設計的短粗,讓F-35的內置彈艙可以裝載航空炸彈、反艦飛彈,但短粗的機身卻大大增加了飛行阻力,讓F-35在發動機推力遠大於F-16的情況下,飛行速度反而不如F-16。

然而就在美國拆完了F-22的生產線、把F-35的設計定型後,中國的殲-20非常巧合的出現了,美國對中國出現了最嚴重的誤判。2005年,中國的殲-10才剛剛服役,美國軍方堅信到2020年之前,中國不可能擁有第五代戰鬥機。結果2011年底,中國就開始試飛殲-20了。然而那個時候的美國仍然沒有太在意,因為戰鬥機試飛僅僅是一個開始,有很多戰鬥機就在首飛後就因為各種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最終無奈下馬,美國依然不相信中國有能力讓殲-20進入量產狀態。

結果美國再一次判斷失誤,在殲-20首飛短短6年後,殲-20就宣布服役了,並逐步進行大批量生產狀態,美國情報部門預估,到2024年,殲-20的年產量已經達到了120架,解放軍目前已經服役了大約300架殲-20。

原本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就算拆了F-22的生產線後,其他國家研發出了第五代戰鬥機,美國憑藉180多架F-22加上大量的F-35戰鬥機,依然能夠穩穩壓制任何國家。等到美國的第六代戰鬥機服役後,優勢依然會繼續留在美國這一邊。

結果殲-20卻打碎了美國的如意算盤,因為中國的殲-20與其他國家在研的五代機不同,走的是不同的設計路線。無論是韓國的KF-21、還是土耳其的TF-X戰鬥機,其實都是借鑑美國的設計思路,採用常規氣動布局,在降低技術風險的同時追求性能的均衡性,機動性、隱身性能與超音速性能都不差,但相比F-35並沒有實質性的優勢。

對於這些第五代戰鬥機,美國擁有更加高端的F-22進行壓制,配合數量眾多的F-35,依然能夠維持很大的空中優勢。但是在面對殲-20的時候,美國數量眾多的F-35卻不好用了。因為殲-20採用了更加激進的設計,以增加技術風險為代價,讓殲-20在保住亞音速機動能力的同時,擁有極為出色的超音速性能,在殲-20還在使用俄制AL-31發動機的情況下,駕駛過殲-20的飛行員都能說出「只要進入超音速就是殲-20的天下」,可見殲-20的超音速潛力究竟有多大。

而F-35最不擅長的,就是超音速作戰,無論F-35的航電有多先進、多用途作戰性能有多強,只要是殲-20選擇快進快出的超音速作戰,F-35就只能抓瞎,追不上殲-20、飛彈射程也沒殲-20的遠。

如果殲-20早出現10年,美國在設計F-35的時候,肯定不敢這麼託大,將F-35設計成一款超音速性能拉胯的飛機。但是現在木已成舟,想要重新設計F-35的機體外形,難度不亞於重新研發一款戰鬥機,美國根本來不及。

就連美國媒體如今也承認,想要對抗數量越來越多殲-20,就只能靠生產更多的F-22了,言下之意就是靠F-35沒轍。現在美國正在對現有的180多架F-22進行升級,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空軍近期與雷神公司簽署了一份價值10億美元的合同,為F-22配備新的傳感器,增強F-22對抗隱身戰鬥機的能力。

可無論F-22的性能有多先進,都無法改變數量遠遠落後於殲-20的事實,以中國目前的工業產能,3天就能造出1架戰鬥機,F-22擊落殲-20的速度,恐怕還沒有殲-20的生產速度快。而F-22一旦被擊落,數量就會永久減一,沒辦法進行補充。

之前美國還打算熬到第六代戰鬥機服役,直接替換掉F-22。但是目前看來,美國的第六代戰鬥機又出現了問題,到現在還在為六代機的成本問題扯皮,美國空軍希望六代機的採購成本能夠維持在F-35的水平,6月底,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聲稱,美國空軍可能願意「放棄NGAD戰鬥機的某些能力」以降低成本。到了7月份,美國空軍又表示要「從頭開始」進行六代機的需求審查。

六代機的研發遲遲無法步入正軌,F-35在爭奪制空權方面又難堪大任,美國就只能依靠F-22了。可是F-22的生產線又被拆了,這下美國陷入了「一根筋兩頭堵」的狀態,眼下唯一的解決辦法就剩下了:重啟F-22生產線。

但是重啟F-22生產線這件事,美國國會之前就曾討論過,但是重啟F-22生產線的代價太高昂,至少需要培養5萬名熟練的技術工人,總費用超過600億美元。而且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忙著向全世界出口F-35戰鬥機,對於重啟F-22生產線這件事興趣也不大,因此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現在美國已經感到火燒眉毛了,重啟F-22生產線哪怕成本再高昂,也要讓步於目前的局勢。美國媒體則提議,美國可以通過對外出口F-22的方式,利用盟友提供的資金來抵消重啟F-22生產線的巨大成本。

雖然F-22過去是美國的絕對非賣品,但是隨著F-35大批量出口,F-22的許多技術其實已經過時了,技術外泄的風險降低。而且美國現在連核潛艇這種戰略武器都敢往外賣,出口F-22這種戰術級武器並不難。

再加上俄羅斯正在向外界推銷蘇-57戰鬥機,中國將來也有可能對外出口殲-20,美國僅憑F-35,已經很難繼續維持軍火市場上的優勢了,出口F-22勢在必行。

可美國目前還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F-22和F-35都是一家公司生產的,想要重啟F-22的生產線,勢必會影響F-35的產量,並且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與波音公司存在嚴重的商業競爭關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肯定不會將F-22或者F-35的技術資料交給波音,讓波音公司幫忙生產。最後的結果就是,哪怕美國花重金重啟了F-22的生產線,最終也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自己在忙活,一家公司的產能終究是有限的。

而中國則合理分配了資源,殲-20由成飛來生產,沈飛則負責生產殲-35,到最後中美在五代機領域的競爭,就會變成沈飛和成飛加在一起,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比拼產能。

殲-35雖然在設計方面與F-35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殲-35擁有後發優勢,在設計方面捨棄了F-35較為粗短的外形,採用了阻力更低的設計,這就意味著殲-35可能在多用途性能上不如F-35,但是在空戰性能上卻要占優,成為幫助殲-20爭奪制空權的左膀右臂。

中美一旦爆發衝突,就會變成F-22在空中需要同時對抗殲-20和殲-35,而F-35空有五代機的名頭,但是因為超音速飛行性能太拉胯,只能欺負第四代戰鬥機,面對第五代戰鬥機的時候處於全面劣勢。

並不是說F-35的設計非常失敗,其實F-35恰恰體現出美國強大的技術實力,F-35在研發的時候被強行整合了多個項目,一開始就需要肩負起替代F-16、F-18、A-10、AV-8B等多種機型的任務。美國在這個要求的基礎上所研發出來的F-35,已經最大程度上滿足了要求,換成其他國家很難做的比美國更好。

F-35的失敗之處不在於技術,而在設計時的出發點,一個天資再聰穎的孩子,如果培養方向錯了,到最後也很難成材。美國在培養F-35的時候,就是奔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去的,讓F-35學的太多,到最後都學雜了,沒有一樣特別突出的地方。面對著專精某一領域的殲-20,F-35太吃虧了。以至於到現在,美國只能想辦法繼續依靠F-22了,F-22雖然設計年代更早,但當年研發F-22的時候美國沒有託大,讓F-22更加偏向爭奪制空權,現在反而能繼續跟殲-20掰手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b08e3ec7b89e0e8847a2d0150fb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