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在群雄並起、風雲際會的東漢末年,女性往往淪為了背景板、工具人,還都是以悲劇的形式存在。其中,蔡文姬是極少數得以才名名留青史的女性,但她也沒有逃脫坎坷的命運。
蔡文姬劇照
我們熟悉的蔡文姬這個名諱其實並不是她的本名,蔡文姬原名蔡琰,本字昭姬,西晉因避司馬昭諱稱文姬。
可以說,蔡文姬是幸運的,幸運的是她出身於名儒之家,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與文學薰陶,這為她後來成為文學家奠定了基礎。在哪個年代、哪個國家,能夠讀書對於女性來說都是一種幸運,尤其是對處於封建男權時代的女性。
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創立了飛白體。這是一種風靡後世的文體,唐太宗、武則天、宋仁宗等帝王都是它的粉絲。據記載,蔡邕才華橫溢,精通音律。他的女兒蔡文姬也充分繼承了他的文學才華和音樂才華。《後漢書》稱其「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
相傳,蔡文姬9歲時,蔡邕彈琴突然斷了一根弦,蔡文姬指出是第二根弦斷了,蔡邕認為蔡文姬只是偶然說中而已,就故意弄斷一根弦,蔡文姬說是第四根,蔡邕這才相信女兒天賦異稟。這就是流傳已久的蔡文姬聽聲辯琴的故事,其音樂才華可見一斑。
同時,蔡文姬也是不幸的,因為她的才華並沒有給她帶來一個順遂的人生。
長大後的蔡文姬嫁給了河東衛仲道。衛家在當時也有著很高的聲望,初興起於漢朝名將衛青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沒有成婚幾年,衛仲道就在20歲左右去世了。因為兩人沒有子嗣,蔡文姬就回到了娘家。
蔡文姬劇照
漢獻帝新平年間(194年-195年),天下大亂,這時蔡邕已在兩年前慘死在司徒王允手中,文姬流落在外,被胡騎所擄。胡兵見其年輕貌美,將她獻給了南匈奴左賢王為妾,並生下兩個兒子。據《後漢書》的原文記載:「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裡,蔡文姬的人身權和自主權皆被剝奪。
轉機出現在了曹操身上。曹操素來與蔡邕交好,蔡邕在世時,常與曹操交流書法。曹操念及蔡邕無子嗣,以重金將文姬贖回,結束了文姬在匈奴的歲月。郭沫若所作的歷史劇《蔡文姬》即取材於文姬歸漢。
蔡文姬與左賢王劇照
這部歷史劇無疑在史實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少情節。個人認為,情節上有所美化,藝術加工的成分不少。
在重返中原的路上,文姬百感交集,借用匈奴少數民族地區的胡笳音調創作出《胡笳十八拍》古琴名曲。這首名曲被後世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文姬遠離故土,被困匈奴長達12年,過著屈辱與痛苦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國,幸得良機得以重返家園,可一旦決定重返家園,內心又對兩個孩子念念不舍,這種拉鋸式心情,文姬皆通過《胡笳十八拍》完美呈現出來。
第一拍,文姬感傷自己生不逢時,「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遭逢亂世,流落至此,「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第二拍,文姬將自己被擄至胡地的遭遇細細述說,一路西行去往「疾風千里兮揚塵沙」的胡地,胡人殘暴野蠻,文姬心志早被摧殘殆盡,只能獨自傷心嘆息。
第三拍,文姬進入匈奴城中,被強逼作妾,銜悲蓄恨苟活。
第四拍至第十拍,文姬無日無夜思家國,感嘆世上誰能比她更悲苦,只怨自己命薄。面對與中原截然不同的習俗和文化,以及不匹配的丈夫,文姬內心苦悶無人知。
第十一拍,文姬剖白內心:自己並非貪生怕死之徒,苟活於世只是希望能重回故鄉、埋骨故鄉。左賢王寵愛文姬,文姬生下二子,為文姬增添了一絲做母親的幸福。
第十二拍,兩國止兵戈,漢使用千金贖迴文姬,文姬悲喜交加,喜的是能重回故國,悲的是要遠離親生骨肉。
第十三拍,描寫文姬與二子生離死別的場景,「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悲號失聲兮誰得知」,文姬一步一回頭,每踏出一步內心都備受煎熬,「一步一遠兮足難移」。
第十四拍至第十八拍,文姬已經離開胡地,踏上回家的路途,想到從此與二子天各一方,「泣血仰頭兮訴蒼蒼,胡為生我兮獨罹此殃。」哀怨氣浩蕩長空,縱使天地廣闊,也不能夠容納。
聽完《胡笳十八拍》,文姬半生的不幸遭遇令人動容、惋惜。
在胡地蹉跎12年,歸來時文姬已經30歲出頭,回到家鄉,發現親人皆死於戰亂,家不成家,文姬感到生不如死。
曹操將其嫁給屯田都尉董祀,文姬開始將希望寄托在新的丈夫身上,勉勵自己活不下去。因為之前的被擄遭遇,文姬小心翼翼維持兩人的婚姻,常常害怕被丈夫拋棄。
文姬嫁給董祀的第二年,董祀就因觸犯法律被判死罪。當著滿堂公卿名士及遠來使者的面前,文姬批頭散發,赤著腳,為董祀向曹操求情,憔悴的面容加上悲傷的話語,眾人無不動容。
曹操劇照
曹操對文姬說:「我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令已經下達,無法更改。」文姬說:「您的馬廄有上萬匹好馬,手下將士無數,為何要吝惜一匹快馬,而不去救一個垂死之人的命。」
曹操被她的言行打動,赦免了董祀。因當時正值天寒,賜給文姬頭巾和鞋襪防寒。
曹操問蔡文姬:「聽聞夫人家以前藏有很多典籍,你現在還記得嗎?」文姬回答道:「昔日父親留給我的書籍有四千餘卷,在顛沛流離中都已流失,今日我能記起來的只有四百多卷。」曹操說:「今日就派十名書吏給你,讓他們幫助你抄寫書籍。」文姬說:「我聽說男女有別,按禮節不宜親口傳授。請您給我紙筆,要寫真書還是草書由您來定。」文姬記誦成文之後,將書籍送往曹操,文章沒有一字遺漏或錯誤。
文姬幾乎是豁出去臉面救了董祀,內心也承受著極大的煎熬。在亂世之中,一個孤身女子,又有誰能依靠和相助?救了董祀之後,文姬感傷自己的悲慘遭遇,遂作《悲憤詩》二首。之後再無蔡文姬相關記錄。
韓愈曾說:「中郎(蔡邕)有女能傳業。」這是一種很高的評價,在封建男權時代,都默認男性傳業,蔡文姬超越了當時男性話語權下的認知。
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書:「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託名忠臣,死有餘榮。」根據各種史料推論,這個時候蔡文姬已經出生,他的父親還能說出孤身一人,足以可見當時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深蒂固。
在時代的巨輪面前,個人的掙扎微不足道,只能被命運裹挾向前。雖然文姬的生卒年不詳,但她的經歷實際上就是一部普通女性在亂世求存的苦難史,上面血淚斑斑。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