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大風歌》為何只寫3句?其實有第4句,只是他不好意思寫出來

2022-05-29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劉邦《大風歌》為何只寫3句?其實有第4句,只是他不好意思寫出來

都說漢高祖劉邦是「文盲」,這種說法我不是很贊同,所以之前有做一期視頻和大家探討劉邦到底是不是文盲,其中就談到他那首流傳千古的《大風歌》。

歷史上諸多文人學者對《大風歌》推崇備至,認為這首詩的「王霸之氣」冠絕千古,所以將其譽為詩詞中的「氣概之祖」。我們知道,《大風歌》只有三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

劉邦在建立漢王朝之後,江山並不安穩,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鬧出的動靜很大,於是已經貴為天子的劉邦不得不御駕親征,平叛之後,劉邦回到了老家沛縣,也就是現在的徐州。

他把從前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全都邀請過來大家齊聚一堂喝酒敘舊,所以《大風歌》的第二句說的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頗有種衣錦還鄉的得意之感,這首作品,是劉邦酒到半酣興致、濃時的即興創作。

《大風歌》只有三句,我記得讀書的時候,老師是這樣講解的,他說這首詩的第一二句,是抒發一種躊躇滿志的豪放之氣,而第三句卻轉為焦灼和惆悵,這一句寫的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

咱們要注意一下當時的背景,這是劉邦剛剛御駕親征平叛歸來,當時漢王朝建立不久,天下依舊時不時處於動盪的狀態。

劉邦甚至一度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再加上韓信彭越等功臣的謀反,此時的劉邦實際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他這一次雖然平定了英布的謀反,但是以後,又有誰來幫他守住大漢的江山呢?

那麼這首詩讀到這裡的時候,往往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在我們的印象當中,詩,一般都有四句,當然劉邦的這首《大風歌》嚴格地來說屬於楚辭的詩歌體裁,它本身是作為歌詞來唱的,劉邦當時也是喝著小酒擊築而歌唱出來的。

劉邦

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呢?很多人都比較奇怪,你像在寫作格式上很接近的項羽的《垓下歌》就是四句: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有人說劉邦的大風歌是在模仿項羽,其實不是這樣,因為當時的詩歌就是這種風格,都是喜歡在中間加上一個「兮」字來加強這種語氣感嘆的效果,比如更早些時候戰國時期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同樣也是這種味道。

劉邦

回到大風歌為什麼只有三句這個問題。根據正常思維來看,劉邦在大風歌的第三句將自己的憂慮和面臨的問題點了出來,想必第四句就要給出一個思考或者總結,但是沒有,流傳下來的,就只有這三句。

有人就猜想,當時劉邦在心裡,應該是想好了第四句,但他有可能不好意思寫出來,為什麼呢?

因為在劉邦的身邊當時已經沒有韓信這樣的良將輔佐,而他也開始步入晚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說明:劉邦面臨的問題,不單單是指誰來幫我守住江山,還有選誰來繼承江山的憂慮!

劉邦

因為當時劉邦對太子劉盈並不滿意,在選擇誰來繼位這個問題上,也是糾纏他非常頭疼的一件事,但這種事劉邦又怎麼好意思在眾人面前當成歌詞唱出來呢?

況且,第四句涉及到的問題,一定是要深思熟慮以後才能定奪,很顯然在酒宴之上並不適合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劉邦乾脆就只留下了這三句,但正是這僅有的三句,卻反而成為了千古名句!假設你是劉邦,你會怎樣加上最後的這第四句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97b861b15987dfb8a8772951cde6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