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圍剿女性?腫瘤研究揭示:近9成存在過度診斷

2023-09-18     39深呼吸

原標題:甲狀腺癌圍剿女性?腫瘤研究揭示:近9成存在過度診斷

作者|伍茜

封面|全景視覺

「我們都沒想到小孩子還會得癌症...「12歲女孩妍妍確診甲狀腺癌後,她的父母完全懵了,焦急又疑惑。

很多人都以為,癌症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但近年來甲狀腺癌卻特別青睞年輕人群。

從《寄生蟲》女主樸素丹、歌手馮提莫再到熱搜新聞的12歲女孩,「甲狀腺癌逐漸年輕化」的話題一次次引起社會關注。

圖:銳景視覺

2018年WHO發布的全球甲狀腺疾病報告顯示,在全球每十萬人中,有6.7個人患有甲狀腺癌,而中國高於全球水平,為10.1個人。

在2018年上海市腫瘤發病報告中,女性甲狀腺癌發病率已經超過乳腺癌,成為第一高發惡性腫瘤,其中20~40歲年輕女性患者占女性患者的35%。

為什麼年紀輕輕也會得甲狀腺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甲狀腺疾病診治中心主任醫生謝小軍介紹,這可能與遺傳因素、長期接觸電離輻射、生活方式不好有關。年輕人長期吸煙飲酒、長期熬夜、長期壓力過大、長期情緒不良等,會容易誘發身體癌變。另外,超重肥胖、甲狀腺本身病變,也是發病的高危因素。

01

被甲狀腺癌「偏愛」的年輕女性

Elise是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自己的甲狀腺結節的。當時醫生在她的脖子上多摸了一會,眉頭緊鎖,然後讓她再去做一個甲狀腺的彩超項目。她心裡咯噔一下,有種不好的預感。

彩超結果出來後,上面顯示「ACR TI-RADS 5類」,她問醫生是什麼意思,醫生直接說:「是惡性腫瘤」。甲狀腺結節被分為1-5類,4類以上大機率是惡性腫瘤。

Elise大腦「嗡」的一聲,一片空白,後面醫生還說了什麼,她已經聽不清,也不知道是怎麼走出診室的,只記得自己蹲在醫院門口哭了好久。

圖:123rf

今年是Elise步入職場的第3年,她在網際網路公司負責電商運營,一年裡每個月都有大項目,加班是常態。每天閉上眼睛,想到的就是還沒處理完的工作。壓力一大,她就容易焦慮緊張,情緒崩潰,只能靠喜歡熬夜追劇來消解,飲食不規律,也不喜歡運動。

「其實早有端倪吧......」相比起害怕,她更多的是後悔,認為是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損害了甲狀腺的健康。

她在豆瓣上寫下了自己確診的經歷,希望能為年輕朋友敲響警鐘,同時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為她加油鼓勁的私信。

現在,Elise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最初的害怕、焦慮、後悔、憤怒、無奈接受,轉變為積極尋求治療方案。她從醫生那了解到,甲狀腺癌又被稱為「幸福癌」,因為它發展較緩慢,如果早發現並得到正規治療,效果都比較好,生存率高,而且自己患的是甲狀腺乳頭狀癌,屬於最輕的一種。

不過,她比較擔心手術後脖子疤痕的美觀問題,綜合病情考慮後,她決定選擇胸腔腔鏡手術,這樣脖子就不會留疤。「畢竟我是女孩子嘛,還是很愛美的......」Elise說。

圖:銳景視覺

和Elise相比,另一位年輕的甲狀腺癌患者佳佳,心態則比較放鬆。

佳佳患病時21歲,當時正讀大三,因為疫情學校一直封校,她憋壞了,想找個正當理由出校門逛逛,就決定去醫院體檢。

體檢醫生髮現她脖子有結節,建議她去做深入檢查,然後造影、抽血、穿刺、PET-CT......當拿到報告說是惡性腫瘤的時候,她反而有種石頭落地的奇怪感覺。

"我覺得還好,雖然心裡有一點擔心,但沒有太焦慮和害怕,只知道接下來要做一個手術,好好配合醫生就行,怕也沒用。」

佳佳在小紅書上搜「甲狀腺癌」,發現好多人都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女性,不過大多是30到40歲左右的,她笑稱自己是「最年輕的甲狀腺癌患者」。

佳佳很幸運,住進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後,很快就排到手術,迅速地給一側甲狀腺做了切除,並且恢復得不錯,術後兩周就投入了註冊會計師的備考中。

雖然手術在她脖子上留下一個蜈蚣狀的疤痕,差不多有10厘米,一摸還有凸起,但佳佳完全不在意,反而覺得有疤是一個很酷的事情。她去面試實習工作,面試官問起這個疤,她都很坦然告訴他們自己得過甲狀腺癌,現在已經沒事了。

「我想對確診的朋友們說,這個事情其實沒什麼,對你的影響真的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也不要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手術後只要按時服用優甲樂,定期複查便好啦。」

02

艱難的選擇:手術還是觀察?

對於早期甲狀腺癌,目前採取的主流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即對甲狀腺進行部分或全部切除,以最大限度防止病灶的轉移或復發。

不過,查出甲狀腺癌後,「馬上動手術」也不是唯一的方案,還有很多人選擇「觀察療法」

丁霖剛確診的時候,一直在糾結要不要馬上做手術。她的腫瘤直徑小於1cm,屬於低危微小癌(簡稱低危 PTMC),其特點是腫瘤不靠近氣管或喉返神經、無臨床發現的淋巴結轉移、不是惡性程度高的乳頭狀癌亞型。

圖:銳景視覺

丁霖顧慮的是,手術畢竟要失去身體的一個器官,而且切除甲狀腺組織後,需要終身服用優甲樂,和疤痕共處,還要擔心復發的可能性。

另外,作為職業攝影師,她經常要到各地出差,客戶的訂單也沒法延期,很擔心做手術會影響後面的工作。

為了得到更多專業的意見,丁霖四處奔波求醫,西醫和中醫都看了,最後決定先不手術,選擇觀察,定期複查、主動監測。

近年來,醫學界關於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治療的爭論,一直在進行

2014年,日本甲狀腺專科醫院Kuma醫院的Akira Miyauchi教授等人發表了一項直接支持低危 PTMC隨診觀察的研究:在 1235 例低危PTMC患者中,通過近20年的長期觀察發現,出現穿刺證實的淋巴結轉移的只有 1.7%和 3.8%。作者認為低危 PTMC臨床結局良好,是腫瘤的惰性而非治療的結果。

今年6月,這家醫院的宮內昭醫生公布了另一項數據:從1993年起,他對低危微小癌患者進行追蹤隨訪,30年來,選擇觀察的3222名患者中,出現淋巴轉移的患者不到2%,出現腫瘤增大的患者不到10%

甲狀腺腫瘤示意圖。/ 123rf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張彬,也比較偏向「觀察派」,他對門診中的低危微小癌患者,一般更推薦觀察,其次才是消融和手術。在他看來,手術不會明顯延長低危微小癌患者的生存期,反而會造成很多副作用,比如全切可能損傷喉返神經,終身服用甲狀腺激素藥又可能引發心律不齊和骨質疏鬆問題等。

雖然有支持低危PTMC隨診觀察的證據,但是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在面臨是否選擇隨訪時仍然會有兩方面的擔心,一個是局部腫瘤侵犯,另一個是轉移。

很多年輕的甲狀腺癌患者,他們的事業剛起步,還沒成家生子或者孩子年齡還小,所以他們中很多人會因為恐懼這個「定時炸彈」而選擇手術。

圖:123rf

張潔在3年前確診甲狀腺癌時,先是選擇了觀察隨診,後來還是做了全切手術,「糾結了很久,因為知道它是惡性的,也需要按時隨訪,留在身體里感覺挺隔應的,還是割了省心」。

北京同仁醫院腫瘤中心的主任醫師介紹,現在國內一些醫院針對微小乳頭狀癌也在做隨訪研究,「如果到時候研究結果顯示不干預(指觀察)和干預(指手術)差不多,那可能我們就干預的少一點兒,如果發現差異還是很大的,那就還得早治,它畢竟是癌」。

03

甲狀腺癌被「過度診斷」了嗎?

2021年3月,《柳葉刀》子刊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發表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統計研究的25國數據報告中指出,全球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病率迅速攀升,是由於過度診斷

今年7月,我國福建省腫瘤醫院團隊在 Cancer Science發表一項重磅研究,指出:我國近9成甲狀腺癌存在過度診斷

什麼是「過度診斷「?

通俗來說就是,醫生對於患者的診斷是準確的,沒有問題的,但是患者所患的疾病,即使醫生沒有診斷出來、患者也沒有接受相關治療,這個疾病也不會在患者的有生之年出現症狀,或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

甲狀腺超聲檢查。/ 123rf

現在很多單位都重視體檢,大部分年輕人的身體檢查會比老年人的更到位,能及早發現異常情況,然後接受更細緻的甲狀腺超聲檢查。

中山大學團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甲狀腺癌發病數最多的幾個地區,過度診斷比例高企,上海 85.0%,廣州、武漢、北京均超過 80% 。這可能是因為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居民,擁有較高的健康管理意識。

甲狀腺超聲檢查掃描圖。/ 123rf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甲狀腺外科專業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楊曉東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要客觀地看待」過度診斷「的現象

他認為,一方面,腫瘤直徑<1cm的甲狀腺癌也是早期癌,國內多家醫院統計結果顯示,這些微小癌的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率在30~40%左右,還有不少存在較廣泛的淋巴結轉移,這些顯然都屬於早期需要手術的病例;另一方面,甲狀腺癌雖然預後很好,但是這個結果離不開眾多醫生努力治療,如果完全不治療,結果恐怕沒有這麼樂觀。

楊曉東還表示,腫瘤的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還是要堅持,而如何區分預後風險,如何篩選出真正危險的個案,哪些需要治療,哪些需要觀察,判別哪些治療是「過度治療」,是當下腫瘤學研究的一系列熱門課題。

(文中患者姓名均為化名)

RECOMM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6b2420c3bd6178ccabbc38f4f05d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