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藏著一個「小北京」,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卻鮮為人知

2023-07-20     蘇丹卿

原標題:大西北藏著一個「小北京」,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卻鮮為人知

青甘大環線,是西北自然風光與絲路人文歷史的大集合。

在這條長達約4000公里的大環線上,有這麼一座古老城市十分小眾、低調,素有「海藏通衢」 「海藏咽喉」之稱,那就是西寧市的湟源縣

湟源縣地處青海湖東岸,日月山東麓,湟水河上游,總面積1545平方公里。在這片古老、廣闊的土地上,有哪些好玩、好吃、好看的呢?

我想,丹噶爾古城是一定不能錯過的。

這座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的古城,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素有 「海藏咽喉」 「茶馬商都」 「小北京」之美稱,可以想像其地理位置之險要、貿易交流之繁華、建築結構之氣勢。

「丹噶爾」,是藏語「東科爾」蒙語譯音,意為「白海螺」。在青藏高原地區,」白海螺」被認為是和平、安謐的象徵,能為人們帶來幸福美滿。

矗立在拱海門前,仿佛幸福就在前方。這座延續了600餘年歷史的古城,於今天的湟源而言,就像是一本厚重的書,書中記載了無數精彩、恢弘的歷史事跡和溫馨、平淡的人間煙火。

古城規模宏大,僅一條不足千米的主街上就連接著拱海門、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署、仁記商行、火祖閣等建築

置身其間,走進經緯交織的幽幽街巷中,不禁被這結構獨特的民居院落所驚嘆,被那風格迥異的湟源排燈所驚艷。

這是丹噶爾古城的精髓所在,是深入古城不能錯過的人文古蹟和非遺文化的探訪。比如拱海門、城隍廟、湟源縣博物館、文廟、仁記商行、丹噶爾廳署、湟源皮繡、湟源排燈、掐絲唐卡等以及各種風味。

拱海門—— 面朝西海,祭海意義重大

據悉,拱海門是丹噶爾古城的西城門,它面朝青海,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這與當時羌地祭海的風俗有關。

祭海是清朝皇帝和青海蒙藏各部落王公頭人會和誓盟,目的是維護國家和平統一,防止戰亂、造福百姓的大事。

這道城門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極為崇高,官員都要從這裡進出。同時,由於城門面朝青海(又稱西海),又有「拱手西海」的含義,表達人們對西海(青海湖)海神西王母的恭敬之意。

歷史上的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青海都有祭祀西海海神西王母(其誕辰日)的習俗。

穿過如此神聖、厚重的拱海門,歷史仿佛掀起了一陣風浪。我們的目光、我們的步伐隨著長河的流淌,穿越明清時期。

城隍廟——中國最西邊的城隍廟

中國最西的城隍廟和最西的文廟,就在這裡。

修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的城隍廟,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是青海乃至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之一,也是我國最西邊的一座城隍廟,所供奉的正是東漢和帝皇后鄧綏的父親、護羌校尉、平壽侯鄧訓。

城隍廟占地6000多平方米,為傳統的中軸對稱多進式院落(三進三院)。

這裡的殿宇房舍無一例外為清代原構,院內台基踏步、卵石鋪地均保持百年前的模樣。屋樑磚瓦上的各種雕刻生動傳神,糅合了漢藏兩種民族文化之元素。

置身其間,仿佛時光倒流,兩百多年前的光景再現眼前,令人忍不住屏住呼吸靜靜觀賞。

值得一提的是,山門殿正上方懸掛著的「威靈赫濯」正是清乾隆御筆。

但最不能錯過的還是院落廊房和鑒心殿內的壁畫,十分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尤其是院落兩側廊房裡的壁畫,堪稱是該城隍廟的藝術精華。

廊房壁畫為十八冥獄司的大型壁畫。「十八冥獄司」即俗稱的十八層地獄,但壁畫所繪並不是地獄場景,而是主管各冥司的判官,並在背景下繪上各類冥間故事,主要內容為勸人向善,孝順父母、精忠報國等。

鑒心殿內的壁畫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十二曹官圖,一部分為城隍爺出巡圖等。

雖然有不少壁畫已被損毀,但絲毫掩蓋不了這些大型壁畫的精美程度(篇幅有限,城隍廟壁畫點到為止,後續會發專帖介紹)。

如果來到了丹噶爾古城,請一定深入城隍廟,它就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現了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和繪畫藝術。

文廟——中國最西邊的孔子文廟

在廣闊的華夏大地上,文廟之建築並不罕見,規模大小不計其數。但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獨特性質的,丹噶爾古城內的文廟(以下稱「湟源文廟」)還是值得看一看的。

湟源文廟始建於民國七年至九年,在建造時間上不算悠久,但其文化核心悠揚了千年。文廟也稱之孔廟,是「中國最西邊的孔子文廟」。

占地4800面積達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東西配殿、過庭、致齋所、習禮所、月台等,旁邊還有一個小學堂,也值得一看。據悉,文廟在60年代還作為小學使用。

除了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湟源文廟還有一個值得體驗的項目,那就是面對孔子牌位,跟著文廟內的師父跟讀孔子語錄。 琅琅讀書聲迴繞大成殿,我們一行人在讀完後竟是感動不已,這種情緒十分奇妙且美妙。

仁記商行——商貿繁華的歷史印記之一

清光緒年間的丹噶爾古城是一個熱鬧的大集市,是河湟地區商業貿易的重鎮,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

隨著商貿交易的頻繁和市場需求的擴張,各個商行也運營而生。其中,最具代表和影響力的就是仁記商行(洋行)——打通國際貿易市場,使得湟源成為當時西北地區最早與國際接軌的重鎮之一。

由於當時國際市場緊缺羊毛、皮貨,這使得西方商人看到商機,大量購買青藏地區的羊毛、皮貨等物資,並將其打包發到天津港,然後發往世界各地。為了便於收購和選貨品,這些西方商人就在丹噶爾古城開起了洋行。

一個古老的西北地區的古城就這樣融合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使其大放光彩。

今天的仁記商行猶如一個小型展覽館,陳列著各種交易票據、商品、包裹,並依照原來的建築構造還原了當時的商行場景。

湟源縣博物館——全國優秀社會主義教育基地

認識一座城的前世今生,逛博物館是必不可少的途徑。

成立於1983年的湟源縣博物館,收藏著3842件/套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二級文物14件,三級文物19件,鎮館之寶為青銅時代銅鳩首犬吠牛杖首、人麵杖首。

目之所及,皆是歷史。

藝術印記,俯拾即是。

丹噶爾古城的歷史古蹟和人文風俗遠不止這些,包括丹噶爾廳署、湟源皮繡、湟源排燈、掐絲唐卡等都值得我們細細去發掘、去思考。

包括古城內的一些地道風物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回味,如胡辣羊頭、胡辣羊蹄、湟源陳醋、湟源裡脊、土火鍋、罐罐茶、老酸奶、釀皮等,這些構成了湟源最地道的風味與人文,它們伴隨著時間的流淌,在厚重的歷史之外延續著丹噶爾古城的煙火氣。

:城隍廟壁畫、古城風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進行單獨專篇分享,敬請期待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1b5d347b4995dd650d31373a2222a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