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自唐武德年間露出長江口水面以來,這個飽經風霜的千年之島,伴隨的是漂移不定、漲坍不斷的變遷,以及同樣走過了千餘年的災難之路。千百年來,遷徙來島的崇明先人,在撐起一片天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同時,也飽受著無數次的災難和創傷。歷史遺留下的星星點點記憶碎片,已深深地嵌進人們的骨子裡,腦海中躍然浮現出「颱風、暴雨、大潮沒」等字眼。
也許是崇明特有的地理構造,這個江海交匯、浪潮沖積而成的沙洲,平坦的地勢,四周圍著浩瀚的江海之水,其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註定與水和風有關。據有資料顯示,崇明自元代至民國時期的650年間,就有六七十次關於水災和風災的記載。
元
在元代僅有的4次記錄中,最早記錄的災難是在元大德元年(1297),記有 「農曆七月,暴風雨、雹同時發作,海水泛濫,傷民甚多。」又「元大德五年(1301)秋,風潮陡起,自崇明至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和六合等地),溺死者十之八九。」上述兩段短短的文字,記錄距今700多年前的兩次風災和水災。雖未完整記述當時的具體災情,也未確切的人員傷亡數字,但可以窺得其中的災難程度(有學者根據資料推算出「十之八九」約有五萬人喪生於此次大潮)。元還有兩次實質性的災難記錄,分別為 「元泰定三年(1326),潮溢民舍漂沒五百家」;「元至正元年(1341),崇明、通州、泰州共溺死一千六百餘人。」關於元代的風潮災難,當時的兩部《崇明州志》(元代時崇明升鎮為州)都有記述,可惜由於世事變遷,志書未曾保存下來,但後世編撰的多部《崇明縣誌》,均承接了元代關於風潮等災害的記載。
明
進入明代後,關於崇明「風潮」災害的記載多見諸於志書,前後270餘年中就有25次的災難記錄。最早記載的年份是明洪武三年(1370),記有 「風潮大作,漂沒廬舍,民大飢。」明最後一次記錄風潮災害的是明崇禎六年(1633),記有 「五月,颶風不息,海潮泛溢。六月,風復作,廿五日大雨雹,壞民廬。八月十五日、十六日颶風潮湧,沿海居民盡溺。」在明代志書中記載的受災程度,多以 「無以計算」「居民盡溺」「溺死居民甚多」或「溺死居民十之七八」「漂去居民幾乎半數」「民溺死數百人」等非數據化或概數來表述。而以具體數字表述受災程度的僅有3次:記錄人員傷亡最多的是明天順五年(1461),記有這年 「七月十五日夜,狂風暴雨不止,潮高數丈,漂沒房屋無數,沿江居民死亡四千餘人。」記錄房屋毀損最嚴重的是明永樂十二年(1414)。記有 「永樂十二年潤九月十七日,風潮大作,漂沒廬舍五千八百餘家」;既記錄居民傷亡又記錄屋舍毀壞程度的是明正統九年(1444),記有 「七月十八日,整夜烈風暴雨,海潮大溢,拔木,壞民舍千餘所,溺死一百六十餘人,六畜漂沒無算。」
清
在清代近300年的歷史進程中,島上居民經受的災難更為深重。從清順治四年(1647)起始至清宣統三年(1911),計有260餘年。前後19次記錄了那個朝代島上居民遭受的「風潮」災難。其中有4次特大災難驚心動魄,使人刻骨銘心: 清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八日夜,大潮,淹沒房屋無數,死男女千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十八日、十九日,風潮大作,死一萬二千餘人,毀民舍一萬八千餘間。清道光十一年(1831)七月廿八、廿九日,颱風暴雨,潮溢江堤,死9500餘人,沿海民房全部漂沒。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三日夜,風、雨、潮同來,水位高過海塘五六尺,城市街巷盡淹,沿海民居漂沒,萬餘人喪生。關於「八月三日」這次災難,崇明人稱之為「八月初三大潮沒」,後形象地流傳為「初三潮,十八水,眨眨眼,沒到嘴」的民間諺語。
民
國
歷史的腳步跨過封建王朝,進入民國時期。自1912年至1949年,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就有 17次的「風潮」災難記錄,其中有11次關於 「江堤決口」「堤防潰決」「圩堤沖損」「沿海土堤被浪沖毀十存二三」或致 「一片汪洋」「盡成澤國」等表述。有4次關於人員傷亡的數量化記載,現例舉一二: 「民國十年(1921)七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本縣遭受十餘年未遇之大風潮,僅東部地區即溺死四十餘人,房屋被毀無計。」這是民國期間第一次關於因「風潮」致人員傷亡的記載。 「民國二十二年(1933)九月二日,潮高風猛,堤岸衝決,全縣三分之二面積被淹,水深達二三尺,最深達丈余,屋舍漂沒無數,死亡四百餘人。」這是民國期間,受「風潮」侵襲,死亡人數最多、受災最嚴重的一次。
我們再把視線稍稍轉向上海郊縣的金山、松江、南匯、川沙、嘉定、寶山等地區,在1444年~1949年的500年間,包括崇明在內,記錄了27次的風潮災難,其中涉及崇明的就有14次,而剩餘的13次中,平均只有2次多一點,但寶山也有5次之多的記錄。不難看出,由於崇明四面環水,再加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興修堤防的能力有限,因此遭到風潮襲擊後,災難也就不可避免。
風潮之災
「風潮」不僅直接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且還引發曠日持久的社會動盪等次生問題。如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三月十六日,咸潮橫溢,草麥淹死,導致饑荒。明崇禎二年(1629)六月初三日,西南風大潮,八月初一咸潮,損壞莊稼。至次年春,大飢,民食豆屑、榆皮。至明崇禎十五年又遇饑荒,樹皮草根均食盡,餓殍到處可見。」清代時,因風、雨、潮引發的此等問題比比皆是,僅饑荒記載就有兩次,如 「清雍正七年(1729)七月十六日夜,海溢,自卯至辰天色如墨,居民溺死無以計算,歲大飢。」民國時期關於「風潮」引發社會動盪等次生問題的記述較為詳盡。如 「民國二十二年(1933)本縣裕安鄉北沿草茅村決堤後,無人修復,咸潮侵襲十餘年之久,潮來如海,潮落似灘,該村有1594畝耕地,1156畝荒廢,全村443戶中,73戶遷居,107戶討飯,263戶以拾柴捕魚為生。」又如「民國三十五年(1946)九月下旬,狂風暴雨,浪潮奪岸,致3000多災民流離失所。」
1947年12月,大通、富安、永裕三家公司搶修堡鎮海塘堤岸
綜觀崇明數百年來的歷次「風潮」之災,給島上居民帶來了無窮的苦難,已然成為崇明這個千年之島的一大天敵。志書上雖然也有時任的崇明官員修築堤岸的記述,如明萬曆《崇明縣誌》記載,崇明官員 「劉清,江西贛縣人,勤於政事,不辭勞瘁。崇多潮患,築堤防以悍之。又疏浚河港,通菑畲之灌溉,其能稱職焉。」崇明歷史上也有著名的「平洋沙堤」,但未能抵擋住江海之潮的兇猛侵襲,在不斷的漲坍中,也無奈地創造了崇明城治「六建五遷」的歷史。島上的居民也不斷地摸索抵禦災難發生的各種方法和途徑,終因囿於所限,而無法一勞永逸。
丁壩
濟民墩
南門海塘
趙公堤
崇明解放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崇明島上雖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風潮襲擊,也造成了一定人員的傷亡、村民房屋的倒塌和農田淹沒、農作物受損、糧棉減產等災害,但勤勞勇敢的崇明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防颱風、御暴雨、戰洪潮,固灘造地,興修水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把因「風潮」造成的災害減少到最低限度。據1987版《崇明縣水利志》於1949年至1985年的19次記載中,崇明除剛解放一月余遭受強颱風襲擊,造成147人死亡、38人重傷和3萬餘間房屋吹倒等重大災難外,以後30多年的時間裡,因颱風、暴雨、雷擊等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減少到40餘人。又據2002版《崇明縣水利續志》記載,1986年至2001年,因災害性氣候造成人員傷亡,減少至個位數。
隨著崇明生態島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三島聯動以來,崇明的水利建設又邁上了新的台階。抵禦風潮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升,那些驚心動魄、致家破人亡的劫難已成為歷史。據有關資料顯示,至「十二五」期間,崇明三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水網調控體系,三島擁有海塘大堤340餘公里,水閘37座,市、縣、鎮(鄉)、村等四級河道17310條,總長達1萬餘公里,灌溉泵站1677座,排澇泵站47座,農用渠道全長5400餘公里。崇明三島已形成了外御「海潮」襲擊,內疏「洪澇」 淤積的良性態勢。
作者:崇明檔案
編輯:陸海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12N1nIBiuFnsJQVsY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