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治理探索與中國特色治理的形成

2020-01-14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中國特色治理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承優秀傳統治理智慧,借鑑西方有益的治理經驗,在中國共產黨治理的歷史探索中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治理體系。從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治理經驗中尋找中國特色治理形成的歷史土壤和思想來源,有利於從邏輯與歷史兩個方面把握中國特色治理的前提、本質與方式。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治理的前提

堅持黨的領導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要求,也是歷史與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懷有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治理才能不斷朝著共產主義發展,不斷實現公平與正義。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不斷進行治理探索,努力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因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必經之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在治理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治理的理論前提。中國共產黨在治理探索的實踐中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一以貫之地解決問題和實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情況下,不斷摸索形成的。這一成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夠繼續保持,並不斷完善發展。總之,中國共產黨的治理探索表明,堅持黨的領導是邏輯與歷史、應然與實然的統一,是中國特色治理的首要前提。

人民性是中國特色治理的本質特徵

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治理探索都體現了人民性特徵,體現的是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中國特色治理邏輯。從民主到集中再到實踐的群眾路線踐行方式,使中國共產黨能夠在革命根據地建設中真正做到為群眾治理、依靠群眾治理、治理成果由群眾共享。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治理探索過程中堅持貫徹群眾路線,認為群眾路線是聯繫幹群關係、克服治理過程中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法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群眾路線這一治理方式得到了繼承並獲得發展。群眾路線不僅被定位為工作方式、作風,更是被不斷地理論化、觀念化、制度化,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的治理方式。中國共產黨在治理探索過程中形成了以人民利益為導向的治理方式,對人民利益訴求的回應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治理的生動體現。

體系化建設是中國特色治理的重要方式

中國特色治理具有計劃性、連續性和長遠性。中國共產黨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能夠在科學分析社會矛盾構成基礎上有計劃、有安排地進行國家治理與發展。中國特色治理是接力式傳承,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中國共產黨能夠按計劃、有步驟、長遠性地考慮和規劃,實現真正的人民性治理。中國特色治理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治理態度,明確了科學的治理方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階段中國基層社會意識形態整合機制創新研究」(15BKS121)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偉兵

(摘編自《理論與評論》2019年第5期,作者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vyKq28BUQOea5Owc9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