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新片區方案,有哪些值得借鑑?

2019-12-10     群眾雜誌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以下簡稱臨港新片區),並印發了《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臨港新片區將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這對於剛獲批覆的江蘇自貿試驗區來說,無疑提供了更高的借鑑定位。


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主要創新亮點解析


臨港新片區發展目標定位突破了迄今為止我國自貿試驗區的相關表述,其「參照經濟特區管理」的定位尤其值得關注。


此前,我國共批覆成立了12個自貿試驗區,除海南被定位為「自由貿易港」之外,其他都表述為「自由貿易園區」。


《方案》明確提出將臨港新片區「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點明要「參照經濟特區管理」,可視為繼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霍爾果斯、喀什之後的新型經濟特區。


自貿試驗區和經濟特區的雙重疊加優勢使得臨港新片區在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上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有利於其進行大膽政策突破,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承擔起更好服務對外開放總體戰略布局的重任。


建立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實施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監管模式,實質上打造「不叫自由港的自由港」。


《方案》提出在新片區內設立物理圍網區域,建立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作為對標國際公認、競爭力最強自由貿易園區的重要載體,取消不必要的貿易監管、許可和程序要求,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並進一步提出,對境外進入物理圍網區域內的貨物、物理圍網區域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和服務實行特殊的稅收政策。


洋山特殊綜保區的相關政策,事實上已接近了「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徵關稅」的自由貿易港模式,一旦真正做到「境內關外」,將對我國其他區域探索自由貿易平台建設具有極強的借鑑意義。


著眼於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和集聚,實施「五個自由」戰略,打造我國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標杆。


臨港新片區是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多變、中美貿易摩擦前景未定的大背景下批覆成立的,是彰顯我國堅持全方位開放鮮明態度、主動引領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新片區直接對標香港、新加坡、杜拜等國內外公認的一流自由貿易園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為重點,通過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推動國際高端資源要素在新片區實現快速流動和自由集聚,進而打造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以及新一輪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杆。


聚焦前沿製造業、新型國際貿易、國際航運、跨境金融等產業領域,整體提升產業能級,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


臨港新片區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關鍵的目標追求,把「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通過發揮開放型制度體系優勢,推動建立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前沿產業集群,建設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發展新型國際貿易,建設高能級全球航運樞紐,推動統籌國際業務、跨境金融服務、前沿科技研發、跨境服務貿易等功能集聚,整體提升區域產業能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打造萬億元級的開放型經濟產業集群為目標,力爭「再造一個浦東新區」。


加大新片區賦權力度,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稅收制度和政策,更好激發市場主體參與國際市場的活力。


由於參照經濟特區管理,臨港新片區可針對部分現行法律法規的限制進行立法,為「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手段。


為更好接軌國際市場,新片區在監管、人才和稅收等制度政策上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如對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研究實施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探索試點自由貿易帳戶的稅收政策安排等,最大程度地縮小了與相關對標區域在制度政策上的差距,有利於打造國際競爭公平環境。


對照臨港新片區,不斷推進江蘇自貿區制度創新


雖然臨港新片區暫時沒有大規模整體複製推廣的可能,但它的很多政策創新點已具備了學習複製推廣的條件,或是具有儲備性研究的價值,可為江蘇自貿試驗區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鑑。


學習臨港經驗,更加有力地推動我省自貿試驗區方案的具體實施和創新特色經驗提煉。


臨港新片區高度重視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目前已把總體方案各項任務舉措細化為三大類78項安排,並要求定期總結評估制度經驗,明確推廣範圍和監管要求,制定推廣清單。


這種制定任務清單—加強統籌謀劃—按照總體籌劃、分步實施、率先突破、逐步完善的原則—制定實施細則或規劃方案的制度性推進程序值得借鑑。


江蘇自貿試驗區工作的開展,要在緊緊圍繞基本定位、有序推進的基礎上,堅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加強試點經驗的總結和系統集成,爭取取得更多具有江蘇特色、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服務全國改革開放大局。


積極主動對接,共同打造一體化程度高、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長三角自貿試驗區群。


江蘇自貿試驗區將與上海自貿試驗區、浙江自貿試驗區構成「黃金三角」,形成國內密度最大、經濟最活躍、發展水平最高的自貿試驗區集群,成為支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戰略支點。


因此,要把自貿區作為率先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的融合地,加強域內各自貿區之間的相互借鑑和合作互補,並探索與安徽相應區域建設自貿試驗區協作發展區,聯合構建與全球多邊、雙邊經貿規則相融合的營商環境和制度安排,共同打造全國領先、世界有影響的自貿試驗區集群。


加強區域聯動,推動產業創新協作,借力臨港新片區推動我省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臨港新片區將著重發展前沿製造業、新型國際貿易、國際航運、跨境金融等產業領域,正好與我省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目前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有著高度的重合性和互補性。


應積極探索產業協作,打造高水平協同創新共同體,促進區域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支持臨港新片區優勢產業向我省拓展,形成關聯性強的產業集群,共同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和科創高地。


加強臨港新片區與我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聯動,在條件成熟地區及時開展疊加複製和集成創新,推動連雲港港、太倉港、南通港等成為臨港的協作港區,放大輻射帶動效應。


強化立法保障,發揮地方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共同推動我省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


推動開展自貿試驗區條例立法工作,用好所在地的地方立法權,逐步建立與我省自貿試驗區發展相適應的城市規劃建設、土地管理、公共服務等規則和指引體系。


圍繞自貿試驗區政策制定、制度創新、企業發展等,持續深入開展前瞻研究、戰略研究和政策對策研究。


加大賦權力度,完善組織架構和人員配置,爭取自貿試驗區在開放型經濟發展、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儘早總結推廣一批可複製的改革試點經驗。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2期,原標題為《借鑑臨港新片區 聚力制度創新》

作者:丁宏(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何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mMm7m4BMH2_cNUguCX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