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童小區內被活活打死!圍觀者看戲30分鐘:社會,病了

2019-11-19     愛幼科學說

1

昨晚,幾段哭得撕心裂肺的視頻,在長沙很多小區的業主群傳瘋了。

真的沒有想到,在這個城市,竟然還有這樣讓人心痛的事情發生。

就在前幾天,長沙市雨花區的一個小區里,一名9歲的孩子,竟被一個成年男子活活打死!

而圍觀群眾和保安幾十人,竟然沒有一個人上前去制止!

涉案男子已被抓獲,據報道,男子叫馮某華,是一名疑似精神病患者,而被打死的男孩,叫羅棋,今年9歲。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一條活蹦亂跳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在我們的眼前。

咩咩顫抖著看完那些觸目驚心的視頻,視頻里,羅棋的媽媽哭得撕心裂肺。

噩耗猝然而來,作為母親,她萬萬不敢相信,半小時前還在自己身邊的孩子,竟然就這樣跟自己天人永隔。

她抱著羅棋的身體,嘴裡不停地喊著「崽崽」「崽崽」。

哭喊聲讓人揪心。

就在11月5號那天,小羅棋像往常一樣,吃完午飯去找同在一個小區5棟的同學一起上學。

但悲劇發生了。

在路途中,他被馮某華突然襲擊。

是小羅棋跟他有什麼過節嗎?不,據小區物業介紹,兩個人不認識,完全沒有半點交集!

羅棋在電梯里遇到馮某華,隨後,馮某華追著羅棋跑,差不多跑了20米的距離,羅棋被他追上,落入了魔爪。

他一把跨到孩子身上,小小的羅棋,才9歲,體格根本不是一個成年男子的對手,很快被他壓到地下動彈不得。

他跪坐在小羅棋的腰部,用早就準備好的扳手擊打孩子的頭部,面部。

接著,他用手上的螺絲起子,猛戳孩子身上柔軟的部位。

甚至,將螺絲刀刺向孩子的脖子,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力度,都要置人於死地。

在這期間,孩子的尖叫聲,殺人犯的擊打聲,一聲一聲,都傳到了附近的保安亭。

但周圍的圍觀群眾那麼多,竟然沒有一個人上前去將打人的男子制服。

更讓人心寒的是,在圍觀的人中,甚至還有一些是認識羅棋的,看到昔日熟悉的孩子被這樣殘暴地傷害,他們卻也無動於衷。

而興奮的行兇者,似乎看到沒有人來制止,更加囂張。他坐在孩子身上,得意洋洋地拿起兇器,仿佛是向圍觀的人示威。

9歲男童小區內被活活打死!圍觀者看戲30分鐘:社會,病了

眼看著孩子從拚命掙扎到後來漸漸地沒有了聲響,躺在地上,血肉模糊。

終於出來了一個圍觀群眾,本想拉開行兇者,但看到他手上還有「兇器」,擔心自己控制不住他,於是作罷。

看到這裡,柚子真的很想說:

如果對方拿的是刀、槍之類的武器,你們不敢上去也就罷了,可是他拿的是扳手,起子啊,幾個壯年男人一起上去制止,難道你們還會害怕嗎?

所以,這十幾分鐘,小羅棋一直在經受猛烈的,殘忍的毒打,用扳手砸頭部,用鐵絲繞頸部,用螺絲起子戳胸口。

奄奄一息之際,他遭受了最後的一個重擊——被行兇者掐住了脖子,窒息身亡。

而這個行兇者,跟他無冤無仇,沒有任何關係!

更讓人心寒的是,這個馮某華,疑似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按照我國目前的律法,如果真的能證明他精神有問題的話,他可能不用負法律責任!

事發之後,小區的業主群里,幾乎都在討論這件事。

為這個年僅9歲就消失的生命嘆息,但同時,也在指責小區保安的不作為,和圍觀群眾的冷漠。

和小區的業主一樣,柚子真的很想問物業的保安:

你們是幹什麼吃的?

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在離保安亭不遠的地方被活活打死,你們竟然不前去相救?

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圍觀的群眾那麼多,為什麼面對這樣殘忍的事,還能冷漠地當看客?

午夜夢回的時候,想到這樣的場景,你們不會感到不安嗎?

2

這是我今年聽到過的,最為寒心的一件事。

據報道,小羅棋的父母都是湖南婁底人,因為兩口子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於是搬家到了省會長沙,在雨花區的一個小區租了房子,兩口子在這個附近打打零工。

羅棋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從小到大,學習都沒怎麼讓父母操過心。

一家人的生活雖然不夠富裕,但每年,羅棋都會從學校捧回來一張張獎狀,這些代表榮譽的獎狀,是一家人在辛苦生活里的慰藉。

他很優秀,書法大賽獲過雨花區的一等獎,不僅如此,他還曾是校運會跑步第一名的孩子。

他的未來,本應該是充滿希望。

但誰曾想到,這個短跑冠軍,還是沒有跑得過突然而來的兇殘傷害。

據羅棋的家人說,孩子就是在一個階梯處摔倒,被行兇者追上,然後,就這樣失去了生命……

柵欄之內,是殘忍的傷害,柵欄之外,是冷漠的注視。

一張小小的柵欄,竟是生死之隔。

據鄰居介紹,孩子的媽媽現在已經精神崩潰了,無法接受自己的骨肉就這樣離開的事實。

三天過去了,孩子媽媽粒米未進,連口水都沒喝,嘴裡一直念著孩子快點好起來。

真的,聽到這樣的消息,作為母親的柚子,忍不住也紅了眼眶。

可憐的孩子,如果有來生,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3

事後有記者到案發小區做採訪,有人還惺惺作態地稱:「孩子是個天使,他是幫我們擋住了災難。」

要有多無恥,一群成年人能說出讓9歲孩子替自己擋災的話。

還有人毫無同理心地認為不救男孩是對的,「救回來也殘疾了,得給他家造成多大負擔啊,條件又不好。」

要有多冷漠,把一條鮮活初生的生命與金錢掛鉤,說出沒了就沒了的話。

這讓我想起《少年的你》里,魏萊得知胡小蝶被自己逼到跳樓自殺後,滿不在乎地為自己辯解:「她跳樓是幫了她家,她媽來學校鬧一鬧就拿了幾十萬回去。不然她成績那麼差,畢業後得賺多少年,才能賺幾十萬給她媽啊!」

只要自己的雙手沒有沾滿鮮血,人就不算自己殺的。

殊不知,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是幫凶。

冷漠的人性,有時連動物都不如。

紀錄片《王朝》里,一隻雜色狼幼崽被鬣狗抓走了,它的族群竭盡全力,還是沒能將它救回。

當晚,整個族群都陷入前所未有的悲痛,它們排成行列,低垂著頭和尾巴,仿佛在集體哀悼。

動物尚且會為自己保護幼崽不利,感到羞愧和悲傷,那些說出「他替我們擋災」、「幸好死了」的人,身體里是藏著怎樣一副鐵石心腸。

這讓我想起警察被利刃刺傷,圍在一旁瘋狂拍照的人。

想起見人跳樓,不斷高聲慫恿他向下跳的人。

想起遇到「抓小三」一個勁兒吶喊叫好,而不去細問清楚,是真小三,還是女生遇到人販子的人。

想起女孩被撞倒在路中央,身旁熙攘來往,卻無一停留的人。

9歲男童小區內被活活打死!圍觀者看戲30分鐘:社會,病了

就像魯迅筆下,如同鴨子一樣,伸長了脖子,麻木圍觀的那群人一樣。

時代在推移,麻木有增無減。

高曉松曾評價中國人的「冷漠」,他說「中國人私德特別好,為認識的人,做什麼都行。公德又缺乏,不認識的人,躺地下死了都沒人管。」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總有人為自己骨子裡的自私和冷漠找理由辯解。

但我們都無法保證自己的一生不會遇到災厄,更無法保證意外來襲時,總有家人朋友及時救助。

那麼那時我們該怎麼辦?在絕望中等死嗎?

我們會不會埋怨別人的冷漠,也為自己曾經的冷漠感到一絲羞愧。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會為別人的痛苦共情,不會在別人遇到危險時,伸出援手,又如何奢望自己遇到危險時,有人能挺身而出呢?

4

如果我們自己或孩子遇到類似的事

記得向特定的人求救,更有用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旁觀者效應」。

即當有其他人存在的時候,人們不大可能去幫助他人,幫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時給與幫助前的延遲時間越長。

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Latane)做了一個72位學生面對一位「癲癇患者」的實驗,把他們分為2人組、3人組和6人組。

實驗結果表明:

在2人組中,有85%的被試實施了幫助行為;

而6人組中只有31%的被試這麼做;

被試採取行動的反應時間也有顯著差異:2人組的平均反應時間不到1分鐘,而6人組接近3分鐘。

實驗者發現,周圍他人越多,每個人分擔的責任越少,這種責任分擔可以降低個人的助人行為。反過來,如果人們知道別人正在注視著自己,就會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並以較受大家歡迎的方式表現自我。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萬一遇到類似的事件,在大呼救命的同時,記得向特定的人求救(有條件的前提下,比如喊「那個穿藍衣服的大叔!」),會比向眾人求救更有用。

雖然我們都希望隨時有人能伸出援手,但這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教會和自己和孩子的救命法寶。

5

法律在越來越保護見義勇為的人

前面說過,很多人猶疑不前的原因之一是怕自己「防衛過當」,這樣的擔心其實也不無道理。我在律師事務所專門負責刑事案件的朋友說,我國的法律會對「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有比較嚴苛的規定,是因為如果認為「見義勇為就無罪」可能導致以暴制暴私刑泛濫。但司法一直在進步,尤其是最近的「龍哥案」、「趙宇案」,都是對「正當防衛」的重新定義。

像這起案件里,這種正面發生的侵害和危險,旁觀者可以對施暴者採取一些防衛措施都是法律允許的。如果因為施暴者被威脅而自殺,也不屬於防衛過當,不用負刑事責任。

這件事讓我想起前不久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件事。我和土根在家裡的走廊上玩,土根只是很無意地敲了幾下家裡的大門,但是聲音可能比較響。這時門鈴響了,我開門看到是住在樓上的爺爺,他說,他剛路過,聽到門「砰砰砰」的聲音,所以來看下是不是有事情。

我說就是土根在玩,爺爺才放心地離開。因為移民多,義大利人對安全是很敏感的,他可能想像了一起「室內搏鬥」,下意識的反應就是來看看有沒有「出什麼事」。這其實就是一起平常的「見義勇為」事件,因為萬一屋子裡真的有什麼事,這位爺爺其實是把自己也置入了危險里。

事後我是很感動的,有這樣的鄰居在,你會覺得有種特殊的安全感,因為你知道,無論你發生什麼事,他們是會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的。

9歲男孩的這件事,更多讓人心寒的也在這裡,男孩的家人陷入無限的痛苦,其中也有對遭遇的冷漠的失望。雖然一起極端事件的發生,一定是各個環節加總的結果,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面,都在呼喚愛與勇氣,當時也許只要有一個人跳出來,就會有一群人去制服施暴者;也許每一個人願意走出一步,就能留住這個9歲男孩鮮活的生命。

最後我想說,不用對人性失望,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過,人是自私的,但同時,人是有同情心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gRYpW4BMH2_cNUgpx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