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點:
1、2022火鍋行業上半年發展狀況
2、行業大咖們對「消費降級」的觀點
本文節選火鍋餐見主編孫岩岩的分享精華
用數據解讀行業
7月28日,火鍋餐見聯合思賓格酵母抽提物,以直播形式,舉辦了一場名為「擊碎消費降級,打好經營戰」的雲端峰會,累計觀看次數達3.8萬,點贊數13.9萬,足見餐飲老闆對「消費降級」的關心程度。在火鍋餐見創始人、主編孫岩岩分享的《用消費數據,打好經營戰》中,披露了一組數據。
今年1月到5月,作為必須消費品的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額,相比去年同期上漲10%,飲料上漲9.8%。
作為非必需消費品的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了8.1%;化妝品和金銀珠寶同比分別下降了5.2%、3.1%,汽車下降9.9%。
2022年4月和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額分別同比下滑11.1%和6.7%。
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大眾消費的基本態度,很顯然,是「非必需不購買」——糧食得吃,飲料可以喝,但服裝、化妝品、金銀珠寶和汽車,統統「拿走拿走別客氣」。
大眾謹慎理性的消費行為,與其說消費降級,不如說人間清醒。
再看餐飲業,2022年1月到5月,餐飲收入16274億元,同比下降8.5%;限額以上餐飲收入3906億元,同比下降9.1%。其中,5月份,餐飲收入3012億元,同比下降21.1%。
餐飲增速放緩
細分到火鍋行業上,根據火鍋餐見數據研究院的調查和分析,綜合餐飲品牌的餐見指數,我們發現,2022上半年,發現餐飲排名前三的品類分別是快餐小吃、火鍋和地方菜(註:地方菜包括八大菜系、清真菜、本幫菜、客家菜等等),總占比超過68%;其次是飲品、麵包、甜點、燒烤、西餐和料理等。
另外,我們根據餐見指數,對品牌進行細分品類後發現,上半年,火鍋品牌的餐見指數排第一,當然,頭部企業的帶動,起了很大的作用。(註:其中門店占比是一項重要指標,海底撈、呷哺呷哺、小龍坎的門店數拉起了餐見指數)
這也是在充滿迷霧的黑暗森林中,看到的一縷曙光。
火鍋,仍是一條值得為之奔赴山海的大賽道。
消費降級下的「火鍋眾生相」
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於老百姓而言,吃,是天大的事,但要說去哪家吃,這又是個世紀難題了,一方面想消費點好的、有品質的,另一方面,荷包里的銀子又不太充裕。
別怕,萬能的餐飲人,總會為群眾著想。
像喜茶和奈雪的茶,兩大頭部茶飲品牌,也都進行了調價,基本到了20元以下。
老大哥海底撈,從去年就各種整事,擺攤、賣水果、送外賣……開啟的各種子品牌客單價也都十分便宜,最近又搞了個「社區營運事業部」,以「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社區營運模式,貼近人民群眾,結果,人家5月份,乾了將近2個億。
海底撈擺地攤
大龍燚火鍋意識到消費下行趨勢後,就做了一個人均60到70元的自助魚火鍋品牌,門店室內外共20張桌子,員工人數也壓縮到了8人,日均營業額穩定在1萬元以上。
呷哺呷哺回歸大眾消費路線,新菜單中,50元的單人套餐至少包含20餘款食材和一杯茶飲;豪蝦傳的客單價由105-110元區間,調整至90元左右。
呷哺呷哺
面對消費降級,很多火鍋店也開始拚命為自己貼「性價比」標籤,似乎「性價比」三個字成了「便宜實惠,趕快選我」的暗號。
另外,很多火鍋店為引流,紛紛在抖音、大眾點評上,推出「超低套餐價」,39元雙人餐、48元雙人餐,比比皆是,有效果好的,也有賠錢賺吆喝的,幾家歡樂幾家愁。
從顧客「瘋狂追求性價比」的行為上看,消費降級,只是消費價格和消費行為的降級,而顧客的消費觀念,卻是在不斷升級的。
對於消費降級,呷哺呷哺前CEO趙怡在雲大會上表示,流量制勝時代已經過去,大眾消費更加謹慎、理性,中國當下的年輕人,不重品牌,重品質,進入「精緻窮」時代。
5把利器,助你擊碎消費降級
為擊碎消費降級,在採訪過一些頭部品牌和流量新秀後,我們總結了幾點方法論,以第三方媒體角度,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1、把握心理:利用「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這個名詞出自美國。
在美國,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
這是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口紅就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心理安慰」的作用。
用中國俗語來講,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掙錢了,高消費可以,但沒錢了,低消費卻受不了,這就造成口紅效應的蔓延。
所以,像快餐、小吃、茶飲之類的小吃小喝業態,就跑得比較快。
作為火鍋店,我們該怎麼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搞明白消費者的心理,拋開火鍋自身的社交屬性,消費者還有哪些期待?
——用最少的錢,吃到最多的產品。
或者說,用同樣多的錢,吃到更多樣化的產品,所以,這幾年市井火鍋、集市火鍋的風行,正是切中了這一點。
一份菜,不超過10塊,除去鍋底,100塊錢能吃到一二十個菜,可能客單價並不怎麼低,但顧客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安慰。
付一八火鍋
前段時間,餐見君去成都,探訪了一個叫做「付一八火鍋」的火鍋店,這家店20多張桌子,一樓沒啥座,全在二樓,二樓是搭個涼棚的天台,沒空調,熱得要死,但顧客卻願意排隊到凌晨,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家鍋底好吃,全是小份菜,而且都很有特色。
季季紅火鍋
還有季季紅,去了他家火鍋店,像是去超市一樣,自選食材,便宜得很,這也是季季紅火了20多年的主要原因。
感覺上便宜實惠的產品,更能引發口紅效應,進而為餐廳引流。
2、跟上趨勢:離老百姓近一點,再近一點
網際網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人與世界的距離,這個世界越變越小;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快速而便捷,品牌與顧客之間的牆,被一部手機打通了。
所以,火鍋老闆要跟上趨勢,離老百姓近一點,再近一點。
今年夏天,一個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的火鍋品牌「牛爽爽」,突然闖進大家的視線,原因是,他獲得了千萬融資。
「火鍋+鹵外,最關鍵的因素,是其「社區模式」。
在沒有做引流活動和宣傳的情況下,依靠口碑傳播和自然流量,一個350平的店,房租每月1萬,日營收1萬,每個月凈利潤能做到八九萬,這樣的成績,讓更多人看到了社區火鍋的想像力。
再如辣子千紅、五里關、上海國民火鍋「吳老么」,都是這種模式。
小店、輕運營、易決策,離老百姓近,在消費降級的今天,大家除了有生意往來,還都是街坊鄰居,這樣的存在感,很容易讓你占據顧客心智,此等好處,千金難求。
在本次雲大會上,蜀芳珍總經理張飛和嘩啦啦運營總監郭春鵬,都提到了私域運營和會員系統,這對於社區火鍋而言,是增加顧客粘性的一種方式。
社區火鍋,值得深挖。
3、轉換思維:把產品變成社交貨幣
對火鍋店而言,狹義上的產品,就是指菜品;廣義上說,是顧客從排隊等位到付款離店,一整套的流程體驗。
火鍋最大的屬性,是社交屬性,所以,火鍋的產品本身,就帶有社交貨幣的基因,在消費降級的情況下,要吸納更多客流,就得將產品打造成強社交貨幣,讓顧客自主分享傳播,去影響更多人,進而讓更多顧客了解你、接納你、復購你。
朱光玉火鍋館,就是一個很會做社交貨幣的品牌。
朱光玉火鍋的甜品
在朱光玉,最令人驚艷的,不是鍋底和菜品,而是各式各樣的甜品、飲品,據說,很多甜品店老闆都來觀摩學習。
很多女孩子去朱光玉,往往是點個鍋底,隨意點幾個菜,然後點一大桌子甜品,先拍照發圈,再吃。
從顧客主動拍照的那一刻,甜品已經從餐廳產品轉變成社交貨幣了——顧客將用這些甜品、這些社交貨幣,去換取更多人的關注度。
人們對存在感的追求,往往超乎想像,這點需要火鍋老闆們注意,你要想清楚,你的產品,究竟能不能滿足他們對存在感的追求,值不值得他們發圈。
有些餐廳,用送菜打折送券的方式,引導顧客發圈、寫好評,其實大可不必,你的產品好,顧客會自傳播;產品不好,顧客即便傳播了,轉眼也會刪掉,因為他們真心覺得,這個產品算不得社交貨幣,發出去的話,別說掙關注度、賺存在感了,反倒有種欠債不還的感覺,那是鐵定要刪的。
當然,只有把產品做到極致,才有成為社交貨幣的可能。
後火鍋產品
再如後火鍋,燒菜是一大特色,所以,你能看到一些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在分享後火鍋的燒菜。
像吼堂,甜品、裝修是特色,很多人就喜歡分享這些。
在每個人都是發聲體的時代,一定要把你的產品,變成社交貨幣。
因為在顧客眼中,社交貨幣,就是發聲的內容,很多人推崇「產品即內容」,就是這個原因。
一句話概括,要做產品,更要做內容。
4、學會借力:積極擁抱供應鏈
目前來說,火鍋能跑成中餐第一賽道,供應鏈已經相對成熟了,配貨發貨、倉儲物流、設備自動化、管理數智化,一套下來,行雲流水。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供應鏈也在升級,從過去的粗暴輸出型,逐漸轉變成柔性定製型,供應鏈企業的角色,也從過去的商家,變成如今的方案製造和問題處理專家。
像前不久,火鍋餐見聯合玖嘉久食品做了一場新品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玖嘉久發布了3款炸物和5款涮物,為什麼要這麼做?
其目的就是,為火鍋店提供一套產品方案。
玖嘉久出品的荔枝形蝦球
當下,餐前小食都在上,無非是酥肉、糍粑之類,但玖嘉久把鮮蝦的元素融入了進去,做成蝦米花、荔枝蝦球、蝦肉卷,好看又好吃,火鍋店將炸物涮物一同購買,省心又省時,還提高了運營效率。
再如思賓格主打酵母抽提物,在火鍋行業上的應用很廣泛,諸如火鍋底料、火鍋蘸醬、冷凍/調理肉製品、飲料等,有提升鮮味、使口感更飽滿、味道更協調之效用,而且還能根據客戶需求進行調整,打造專屬風味。
在火鍋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用風味升級的方式,來應對消費降級,不失為一劑良方。
過去,供應鏈企業將產品交付後,合作結束;現在不同了,產品交付只是個開始,供應鏈企業的目的,是要幫助火鍋店解決問題,與其共同成長,互惠互利,喜樂相隨。
面對消費降級,火鍋老闆要學會借力,積極擁抱供應鏈,大膽提需求,這對於雙方,都會成長很快。
5、重視自宣:多渠道傳播,最大化觸達顧客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走遠,你的好產品,千萬不要「養在深閨人未識」,尤其是消費降級的年月,該曬就得曬,該傳就得傳。
有位火鍋老闆說,品牌應該多角度、多渠道,最大化地觸達顧客。
像有些產品適合拍照,就發小紅書;有些產品適合拍視頻,就發抖音快手;有些產品適合文字,就發今日頭條、公眾號等資訊平台;如果品牌扯上明星,就發微博。
犢門產品(來源:小紅書)
本次雲大會上,犢門火鍋創始人劉斌給了一個公式,「產品標籤+暴力推廣=攝取客流量」。
所謂產品標籤,即是你為品牌、產品的定位是什麼,因為有標籤的產品和品牌更容易讓大眾記住;所謂暴力推廣,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媒體資源進行傳播,最大化地觸達顧客。
鮮明的認知和大範圍觸達,必定會引來大批客流。
當下,短視頻橫行,餐見君觀察,很多老闆的短視頻都拍得相當有水平。
大佬們的抖音
像宏姐串串,宏姐親自出馬,現在粉絲衝到了幾十萬,每天嗷嗷待哺,像追劇一樣天天催更。
再如劉一手火鍋的漂亮CEO劉梅,梅姐,直播帶貨,拍短視頻,忙得不亦樂乎,粉絲粘性非常高。
還有長沙的火鍋黑馬,七七地攤火鍋,美麗老闆娘擺地攤賣火鍋的人設,也讓其在短時間內收穫幾十億瀏覽量。
這些都是品牌自宣的榜樣,流量,意味著關注度,有關注就有生意。
說到底,火鍋是個流量生意,無論是線下流量還是線上流量,都是如此。
最後
現在,大眾不再或者很少「為面子買單」,逐漸回歸適度消費,開始主動擁抱「消費降級」。
當然,與其說是「消費降級」,不如說是「消費觀念升級」。
注重實用與剛需、回歸理性、倒逼行業升級,可能才是「消費降級」背後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