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好奇心》 | 當好奇心掉進閱讀的「兔子洞」

2023-08-29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好書推薦《好奇心》 | 當好奇心掉進閱讀的「兔子洞」

如果今天還有人像博爾赫斯那個時代的人一樣廣泛閱讀和藏書,那就是《好奇心》的作者。這是曼古埃爾關於閱讀、圖書館和文學占據人類心靈的一系列沉思之中的最新作品。

——《紐約書評》

《好奇心》

[加拿大]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著;毛竹 譯

ISBN:9787100216579

定價:158.00元

商務印書館2023年3月版

圖書簡介

在《好奇心》中,曼古埃爾選擇跳入的「兔子洞」是但丁的《神曲》。

曼古埃爾將《神曲》描述為一本「浩瀚無垠」之書,他將自己比作跟隨維吉爾的但丁,穿行在遼闊的幽靈世界,與超凡的嚮導相遇。延續自傳式的散文寫作風格,借那些靈性而深邃的對話,曼古埃爾回憶了從童年、青年、中年到暮年一次次「凡語再不能交代」的時刻,闡發對於人性、正義、自由、平等、自我等「Que sais-je?」(我知道什麼?)問題的思考。在這趟神奇之旅中,如果說「閱讀」是如呼吸一般的基本功能,那麼,「好奇心」就是維持呼吸運作的基本器官。

當好奇心掉進閱讀的「兔子洞」

轉載自《中華讀書報》(2023年8月9日第9版)

作者:羅立玲

魯德亞德·吉卜林,《原來如此故事集》(1902)之《小幼象》篇中的插圖

每個人的嬰幼時期,對世界的第一次驚嘆與發現往往來自好奇心。憑藉這股不可抗拒的引力,我們對自己的生命與所處的世界產生了無數疑問,並踏上探尋答案的旅程。

十九世紀末,高更以其最大畫幅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表達了他晚年對生命的哲思。畫面中,最右側的三個女人及嬰兒代表了生命的誕生,中央摘下果子的青年象徵著夏娃的罪惡,最左側的白髮女人喻示生命的終結,其右後方的佛像則意味著彼岸的世界。此時的畫家倍受病魔與債務折磨,垂死掙扎。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畫家回歸每個人對世界最初驚詫的那一刻,重拾本真的好奇心,深刻發問生命存在的意義與世界的本質。

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1897—1898年,波士頓美術館

與高更相似,年近古稀的阿根廷作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好奇心》(商務印書館2023年3月版)中,也回溯了人類這一質樸的情感:對世界的好奇與疑問。與藝術家不同的是,支撐與陪伴曼古埃爾思考的始終是書籍與閱讀。他尤為重視經典的兒童文學,在這些作品中,孩童的好奇心或者促成了作品的誕生,或者引發了故事的開端。

路易斯·卡羅,《愛麗絲漫遊仙境》(1865)中的白兔先生

無論在文學作品還是現實世界中,好奇心都如同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一不留心便會觸發所有的骨牌,從而展開一個全新的世界。但好奇心僅僅是一個起點,遠非終點。夏娃與亞當偷吃伊甸園的禁果,潘多拉釋放出魔盒裡的苦難與災禍,愛麗絲掉入白兔先生的洞穴之後,他們又應當如何認識和面對自己所處的世界呢?高更畫作中的那三個問題再次浮現出來:我從何處來?我是誰?我向何處去?即便我們費盡心思,對這些問題有了一些頭緒,但我們不會停留於此,而是會產生新的困惑,始終處於詢問與振奮的情緒中——這正是曼古埃爾所揭示的好奇心內在的悖論

《好奇心》書影

在此書中,作者提出了更多問題,供讀者與之一同思考:當人與世界打交道時,語言承擔起了怎樣的功能,它的本質是什麼?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個體之間的差異又是怎樣的?從現實紛雜的表象世界與富含細節描繪的文學世界出發,作者的目光落到了其背後更為深入的形上學問題之上。問題像一串彼此緊扣的鎖鏈一一相連,不設盡頭

事實上,曼古埃爾之所以關注並寫作好奇心這一微妙的情感,源於他對但丁《神曲》的閱讀。他一生藏書浩瀚,曾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年至花甲,才終於進入但丁勾勒的結構繁複、內涵深邃的彼岸世界。在曼古埃爾七十歲之前,啟發與引領他的書籍可能是《蒙田隨筆集》《愛麗絲漫遊仙境》《堂吉訶德》,或者是他的精神啟迪者與摯友博爾赫斯的作品,而當他遇到《神曲》之後,這部廣博而深刻的作品開始指引他,點亮他的沉思之地。

阿里·謝弗(Ary Scheffer),《弗朗西斯卡·達·里米尼與保羅·馬拉泰斯塔的影子向但丁和維吉爾顯現》,1855年,羅浮宮

在這個通過閱讀而相遇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確定三位作為行動者的主體,他們共同對身處的世界充滿好奇,對人生的探索懷有堅定的信念,即《神曲》中的前行者但丁、佛羅倫斯的詩人但丁以及讀者曼古埃爾本人。首先,在長詩開篇,但丁誤入黑暗森林時略顯青澀,在精神導師維吉爾的引領下,他才得以脫險。而後,他們共同經歷了地獄的層層關卡,遇見了許多知名人物或生前舊識的靈魂。但丁好奇他們為什麼會下到地獄,便一一上前攀談,了解對方的故事,而有些遭到不公正對待的魂魄則希望詩人回到世間可以為他們申冤。詩中的但丁形象,始終渴望了解未知,試圖甄別善惡,期待重述真理與正義。其次,由於佛羅倫斯內戰動亂的形勢,但丁被迫一生流亡,使得《神曲》的創作過程變得曲折而漫長。在現實的困頓中,詩人從不捨棄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和尋找自我的歷程,並將這一信念與實踐注入文學作品的構建中,詩歌中但丁所遭遇的磨難與獲得的恩典成為作者的自我書寫

最後,我們要談談作為閱讀者的曼古埃爾。從特拉維夫海風吹拂的童年開始,曼古埃爾已經在閱讀的奧德賽的旅程中漂流了一生。但可貴的是,他仍在探索、學習和發現,他終於撿拾到《神曲》這枚瑰寶,其哲學、藝術、神學、歷史無所不包,這位書迷對知識的好奇心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獲得了知性方面無窮的愉悅與快感。他發現他可以從《神曲》中找到所有剖析世界的線索,自我的好奇心得到了遙遠的回應,他乾脆以《好奇心》命名此書,寫下自己閱讀的思考與體悟。不過但丁的思想受古希臘羅馬、中世紀的眾多先哲啟發,為了理解但丁,曼古埃爾只能廣泛涉獵、旁徵博引,於是我們便擁有了手中的這本橫亘古今思想的大部頭。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與他的圖書館

閱讀本書同樣是對讀者的好奇心的考驗與歷練。面對曼古埃爾記述下的豐富的歷史軼事與文明觀察,比如印加文明的繩結記述系統、十三四世紀威尼斯猶太人聚集區的書籍印刷、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女權主義鬥士等等,讀者很難不陷入歷史紛繁的枝椏與修辭的細節中,或許暫時忘卻了思考的主航道通向哪裡。作者與但丁一道,不忘提醒我們好奇心是有限度的,無節制地僭越認知的界限,反而會帶來損害。在《地獄篇》第二十六章中,但丁描述了在地獄中被火焰折磨的尤利西斯,偉大的希臘英雄怎會落得如此厄境?此處對尤利西斯的描寫可以作為荷馬版本的續篇,英雄與家人喜悅團聚後,重燃對追求美德與知識的渴思(ardore),帶上同伴再次出海遠航。而上帝識破了他的僭妄,將其打入地獄,懲罰了他不受約束的好奇心。我們難以確切地評判尤利西斯的行為是否恰當,他受到的待遇是否公正。但為了不陷入偏執的渴思,我們可以參照蒙田淡然的態度,他懷疑「我能知道什麼?」(Que sais-je?),甘願自己始終處於疑惑與詢問的狀態。對他而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的思考與判斷力,而非追求確定的答案與結果,在這般歷練中,或許我們可以體悟希臘人所說的「認識你自己」的美德

[加拿大]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著;毛竹 譯

  • 古騰堡獎、布克國際文學獎得主,《閱讀史》作者曼古埃爾的又一部力作
  • 商務印書館2023年5月十大好書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什麼是好奇心?

第二章 我們想知道什麼?

第三章 我們怎樣推理?

第四章 我們怎麼能夠「看到」我們思考的東西?

第五章 我們怎麼提問?

第六章 語言是什麼?

第七章 我是誰?

第八章 我們在這兒做什麼?

第九章 我們應該在哪兒?

第十章 我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

第十一章 動物是什麼?

第十二章 我們行為的後果是什麼?

第十三章 我們能夠擁有什麼?

第十四章 我們如何給出事物的秩序?

第十五章 然後呢?

第十六章 事情為什麼是這樣子?

第十七章 什麼才是真的?

注釋

致謝

索引

譯後記

  •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1948— ),作家、編輯、翻譯家、評論家和教育家,曾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特拉維夫度過童年;十幾歲時回到阿根廷,為已盲的博爾赫斯擔任朗讀書童;後前往歐洲,在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地生活和工作;1980年代移居多倫多;現居法國。著有《閱讀史》(1996年)、《深夜裡的圖書館》(2007年)等。曾獲古騰堡獎、布克國際文學獎等獎項。

  • 譯者簡介

    毛竹,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博士,魯汶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現就職於《世界哲學》編輯部。著有《向京•作品集(別冊)》等,譯有《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從中世紀到17世紀》等。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1948— ),作家、編輯、翻譯家、評論家和教育家,曾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特拉維夫度過童年;十幾歲時回到阿根廷,為已盲的博爾赫斯擔任朗讀書童;後前往歐洲,在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地生活和工作;1980年代移居多倫多;現居法國。著有《閱讀史》(1996年)、《深夜裡的圖書館》(2007年)等。曾獲古騰堡獎、布克國際文學獎等獎項。

譯者簡介

毛竹,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博士,魯汶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現就職於《世界哲學》編輯部。著有《向京•作品集(別冊)》等,譯有《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從中世紀到17世紀》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998f77989500c8eaae6eabd313c620.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