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俄羅斯狩獵隊發現一隻4個月大的幼虎,趴在雪中奄奄一息,通過救治生命體徵趨於平穩,之後便放歸野外。半年以後,隊員用攝像頭觀察幼虎,眼前一幕讓他們不敢相信,幼虎為了搶奪食物,竟向狼群發起攻擊。
眾所周知,老虎是百獸之王,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在叢林中占據著壓制性的地位,其他動物很難與之對抗。相對來說,狼群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但是與老虎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雖然民間素有「猛虎架不住群狼」的說法,讓人們誤以為老虎害怕狼群,其實在大自然環境中並非如此,即便是團結一致的狼群,也很難對老虎構成威脅。
老虎是世界上瀕危的野生動物之一,俄羅斯某地的一支狩獵隊,外出執行任務,在叢林中發現受傷的幼虎,不僅沒有傷害它,而且帶回住所進行救治,之後便放歸野外。半年以後,當隊員再去觀察這隻幼虎時,竟然發現它向狼群發起攻擊。
2012年冬天,由5個人組成的狩獵隊,來到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一處山區,執行狩獵任務。那個地方靠近克羅諾夫卡河谷,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木,人煙稀少,周圍只有少數以伐木為生的村落。
隊員開車來到河谷附近,拿著獵槍正準備上山時,竟然發現前面有一隻幼虎趴在雪地里。走過去以後,幼虎根本就沒什麼反應,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老虎的領地有人入侵,會馬上警覺起來,發出咆哮的聲音,甚至會用武力來維持領地。
仔細觀察才發現,這隻幼虎體型不大,大概只有四個月大,幾天沒有進食,尾尖已經發黑,目光無神,呼吸微弱,在寒冷的雪地里,已被凍得喪失基本的活動能力,身體變得僵硬,情況十分危急。
看到這個場景,隊員從車內拿出毛毯,將它包起來,帶回住所進行救治。
隊員找來籠舍,將這隻幼虎安頓下來,放進溫暖的房間內,並找來牛奶和雞蛋進行喂食。經過幾天的精心呵護,幼虎的生命體徵趨於平穩,已經可以自由跑動,恢復了以前的活力。
兩周以後,隊員們商量,準備將這隻幼虎放歸野外,讓它恢復自由,儘快找到自己的母親,恢復野性,學會自己捕食。
於是隊員開著車,載著幼虎帶到發現的地方,確定好之前生活的窩,將它放置在那裡。為了安全起見,他們還在不遠處的大樹上安置攝像頭,以便監測幼虎的生活。
觀察一段時間,幼虎只是在窩的附近活動,平時就靠捕獲小型動物為食,並沒有什麼異樣。
然而半年以後,隊員觀察幼虎時,卻發現不可思議的一幕,這隻幼虎為了捕獲獵物,竟然對狼群發起攻擊。
狼群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幼虎偷襲,只能自保,並沒有反擊的能力,其他的狼見勢不妙,紛紛跑過來協助,幼虎才鬆口,跑回自己的領地,被咬的狼已經身受重傷,並沒有追趕。
幼虎雖然沒有成功捕獲獵物,但也可以看出,即使沒有成年,它也不懼怕狼群,對自己的戰鬥力有信心,有十足的把握才會向狼群發起攻擊。看來這隻幼虎放歸大自然,野化十分成功,學會了自己捕獵。
狼是群居性的動物,野外捕獵時會團結協作,戰鬥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可為什麼老虎卻不怕狼群呢?
狼的大腦面積比狗要大幾倍,屬於比較聰明的動物,智慧毋庸置疑,就算面對比自己體型還要大的動物,狼群也不會放在眼裡。
以棕熊來說,屬於陸地上較大的哺乳性動物,隨便一隻的體重就達上百公斤以上,利用強勁有力的前臂進行攻擊,產生的力量可達1500公斤,有多少動物能承受如此之大的打擊呢。
2014年,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數十隻狼組成的狼群,與一頭棕熊相遇,雙方展開激烈的打鬥,狼群採取圍攻戰術,在不同的方向對棕熊展開攻擊,讓它根本就沒有機會反擊,最終這頭棕熊寡不敵眾,只能放棄眼前的獵物,落荒而逃。獲勝以後,狼群的氣勢大增,立即狂奔追捕棕熊,可是沒想到在半路被一隻西伯利亞老虎攔截,老虎直接干倒狼王,其餘的狼也被嚇得四處逃竄。
狼群雖然厲害,不將棕熊放在眼裡,但從它們的天性來看,始終對老虎就有一種恐懼,哪怕在數量上占優勢,與之發生打鬥,勝算的機會並不大。
西伯利亞狼算是兇猛的物種,體重達40公斤左右,有著驚人的耐力,能保持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長時間奔跑,如果與東北虎單挑的話,基本上沒有懸念,老虎可以獲勝。
從體重上來說,40公斤與200公斤之間的差距很大,再加上狼的咬合力與老虎根本就不在一個級別,伸出爪子進行攻擊,面對老虎的皮毛,也就相當於撓痒痒。
老虎的犬牙,長達13厘米,在撕咬獵物時,可以產生將近500公斤的咬合力,能輕鬆咬碎堅硬的骨頭,只要有機會,老虎就會對狼的脖子進行撕咬,直至對方斷氣。
東北虎的皮膚表層有一層厚厚的脂肪,才讓它的皮毛成為天然的保護屏障,能夠承受狼群發起的攻擊。但是狼就不一樣,身體有很多薄弱的部位,比如腿和腰,只要老虎向這些部位發起攻擊,就可以給狼帶來致命的傷害。
論戰鬥力和體型,老虎都要占上風,狼根本就比不過,即便是狼群,老虎也不會懼怕,很短的時間就能秒殺一隻狼,而狼群的配合和團隊精神,在老虎面前也被碾壓得蕩然無存。
從原始的生態環境來看,老虎對狼群有著很強的壓制性,之所以狼的數量還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那是因為老虎成為了瀕危動物,數量急劇減少。狼群對老虎不會構成威脅,雙方發生打鬥,狼群勝算的機會並不大,由此可以看出,老虎周邊不會出現大型狼群,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第一,狼與老虎的生存資源,存在激烈的競爭,狼敗下來以後,就不會輕易踏足老虎的領地
在叢林之中,生活著大量動物,食性不一樣,有的是以植物性的食物為主,兇猛程度並不可怕,但是它們的食物來源,避開了與老虎的競爭,相對也要安全些。
從狼的生活習性來看,與老虎存在大量相似的地方,都是食肉性動物,食物譜也相同,兩個物種要生活下去,就會形成激烈的競爭。
就拿我國東北地區來說,雖然動物的種類不及非洲,但是有蹄類的動物,數量也有不少,通過動物專家的研究發現,狼與老虎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
東北虎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領地意識很強,即使是同類,平時也互不干擾,出去活動或捕獵,都是單獨行動,常常會捕食鹿、野豬、野兔等,只要捕獲一頭較大的有蹄類動物,飽餐後很長時間都不用進食。
而狼也會捕食這些動物,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雙方就會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那個時候就憑實力來說話。
老虎在捕獲獵物時,大多會藏起來,採取伏擊的方式,狼是團體作戰,捕獵時動靜很大,往往也會帶來不利影響,容易遭到老虎的伏擊。
狼和老虎,生存資源存在激烈的競爭,狼在競爭中敗下陣來,不敢輕易踏足老虎的領地,這也是動物的生存法則,老虎生活的範圍內也就不會出現狼群。
第二,狼本來就是老虎的食物,就算是狼群,也不敢在老虎周圍活動
從大自然的整條食物鏈來看,狼排在老虎之下,正所謂弱肉強食,在食物頂端的動物,相對來說食物來源更加廣泛,也就是老虎可以將狼當作食物。
在俄羅斯某地的自然保護區,之前有很多老虎棲息在那裡,不過隨著當地的環境開發,生態發生變化,老虎的數量也開始減少。然而人們卻發現狼的數量反而增加,經常襲擊當地居民飼養的家禽。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當地停止開發,儘量維持生態平衡,老虎的數量慢慢恢復,狼才不至於泛濫。
老虎本來就是狼的天敵,就算狼群看到老虎,為了保命也會迅速撤離,根本就不敢去老虎的地盤撒野。
第三,老虎的領地意識極強,不容狼群進入
大型野生動物中,老虎具有極強的領地意識,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性,會在自己的地盤留下特殊的氣味,即使與同類之間會交叉重疊,也會儘量避免進入,大多喜歡過獨處的生活,繁殖期的老虎除外。
由於老虎的活動範圍空間較大,成年以後,領地最少要達到800公里以上,在這個範圍以內,有很多動物生存,不構成威脅的小型動物,剛好可以當成獵物解決掉,若是狼群,老虎就會認為狼群有意冒犯,發起攻擊限制狼群進入。
特別是還在哺乳期的老虎,為了保護幼崽的安全,遇到狼群的入侵,幾乎處於零容忍的態度。
狼群和老虎的生活習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之間的實力有著較大的差距,狼群想依靠數量來打敗老虎,存在很大的難度。為了避免受到傷害,狼群外出行動也會考慮老虎的存在,基本不會出現在老虎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