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才能看清中國人的「眾生相」

2019-10-07     天天有味

中國人用鍋煮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當時稱之為「鼎」,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都放入鼎內大火熬煮。熬煮之後被稱為「羹」,是美味的直接表達。

「鼎」在夏商周時期,逐漸退出生活的舞台,成為權力的象徵。

鼎的背後,其實代表了一種「吃權」。物質匱乏的年代,有得「吃」、吃得「歡」,實際上是一道階層的區隔。普通老百姓是沒有權力和能力用鼎烹飪食物的,他們能用的是陶制的「砂鍋」。即便到了現在這種「砂鍋」,還是最實用、最常用的火鍋器具。

到了隋唐時期,銅製的火鍋才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當時稱為「暖鍋」。兩宋時期,市井文化開始興盛,民族之間的交融也更加頻繁,南北之間的漕運之發達,邊境貿易之繁榮,帶來了豐富的娛樂生活方式。

反映在飲食上,是「火鍋」這種吃法逐漸興盛。

「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文人騷客、士大夫階層味蕾大開,崇尚野味,給了「火鍋」起了一美名,叫「撥霞供」,實際上就是「兔肉涮鍋」。

撥霞供:將兔肉切成小片燙煮

「撥霞供」從山野興起,由士大夫推崇,市井小民獲得啟發,將「涮」字訣發揮到極致,不止兔肉,其他肉片、蔬菜均一鍋而涮,蘸醬食之。此法流傳至今,也就是「涮火鍋」。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香港電影中吃火鍋、打邊爐的鏡頭非常常見,其實反映的就是香港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周星馳、張學友出演的《咖喱辣椒》

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

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

麻辣火鍋起源於重慶,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成為一種風靡全國的飲食方式。

火鍋這種下里巴人式的飲食方式,發端於市井,光膀子、撩袖子,南來北往的人圍成一桌,無地域之分,無民族之別,相忘於江湖,大啖火鍋,大快朵頤,無拘無束,反而成為舒展人性的社交工具,令豪門貴族艷羨不已。

飲食的傳播就像空氣一樣流動,到明清時期重慶的「毛肚火鍋」也逐漸受到統治階層的青睞。乾隆皇帝曾擺530桌宮廷火鍋,大宴四方賓客,嘉慶登基擺「千叟宴」,火鍋更是達1550個,其規模堪稱史上之最。

從挑夫走卒的「水八塊」的簡易火鍋,到民國時期的「臉盆火鍋」,時至今日火鍋的品類已遍地開花,並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風味。

清人宴請

重慶毛肚火鍋雛形——水八塊

相比於川味的大雜燴式的麻辣鍋,台灣的火鍋更為精緻,食材也更為精細。

當然,在台灣原住居民,以及閩南與客家人,是不吃麻辣鍋的。在蔣氏父子入台之前,台灣本地人不知道什麼是火鍋,在他們的飲食記憶中,就是一鍋亂燉。

1949年前後,外省赴台的人數達130多萬,包括知識階層、權貴階層和大量來自五湖四海的國軍。吳宇森執導的《太平輪》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其中有一組輪船上的鏡頭展現不同階層的人的「吃相」。

大批內地人遷徙到台灣,也帶去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源自於重慶的麻辣鍋飲食方式,與台灣本地的物產媾和、發軔,逐漸興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台式麻辣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口感溫潤、層次分明,色香味俱全,每每品嘗台式火鍋,仿佛能聽到民國小資風尚在淺淺的低吟,那是一盞思鄉的念想,是一曲故園的哀愁。

吃慣了川味海底撈、老北京涮羊肉、廣東打邊爐等,台式麻辣鍋更加貼近都市高端人群味蕾主張。川味重油、重辣道,京味硬醬、硬肉貨,江浙輕鹽、輕口味,面臨健康與口味之間的抉擇時,很多人總是躊躇難定。台式火鍋杜絕了油膩的放縱,倡導健康生活,又秉承了半辣主義風尚,尤其在食譜上吸收了太極文化、陰陽平衡的哲理,味鮮、溫潤、香濃、色佳,雖不成饕餮盛宴,卻是厚重悠遠。

老北京涮羊肉

廣東打邊爐

這些年,受宏觀經濟下行及政策的影響,國內餐飲業增長乏力,尤其是部分高端餐飲企業遭遇了斷崖式的下跌。湘鄂情早已徹底剝離餐飲業務,轉型做大數據、雲服務,俏江南在上市路上折戟,創始人張蘭甚至面臨出局危機。

在人聲鼎沸的網際網路思維熱潮中暫露頭角的黃太吉、雕爺牛腩、伏牛堂等網紅館子也是曇花一現。消費者因為無節制的過度營銷逐漸審美疲勞,雕爺甚至在一次公開場合情緒失控,抨擊屌絲的味蕾不懂「輕奢」的從容。

中國人的消費心理是極其複雜的,追求聚餐時的熱鬧之餘,又渴求內心的靜謐,喜歡標新立異,又不忘擁抱主流。煎餅再高大上還是煎餅,牛腩再好吃日久必膩,而傳統的火鍋、刷羊肉又顯得品味不足,不甚健康與休閒。

海底撈如今已經上市,它的成功不僅在經營模式上大力創新,而且在品類上大膽探索,精緻的鍋具與烹飪方式、健康的食材與獨具特色的用餐體驗,契合了時下都市人群複雜的消費心理,所以能夠門庭若市,備受好評。

火鍋好不好吃關鍵在於底料,但一種飲食文化也被大眾接受,營銷的加持也必不可少。流量為王的時代,一款火鍋要進駐消費者的心智,關鍵是深度挖掘了消費者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又不單單是「好吃」,還需要賦予其「打卡」的屬性。比如重慶的洞子火鍋,從一種用餐環境變成一種餐飲文化的標籤,料還是那道料,但從四面八方湧來吃火鍋的人卻另有期待。這是解鎖重慶人生活方式必不可少的一環,否則便是遺憾。

短視頻、直播以及KOC的導入,在消費選擇上有強烈的偏向性。比如輕奢的用餐環境,朋友圈的炫耀式分享,滿足親朋好友的聚餐需求,細緻、周到、富有人情味的品牌文化,以及恰到好處的服務方式,均是內容營銷的範疇。

走南闖北這些年,嘗遍八大菜系,唯有火鍋是最能吃出情感的交融。

從南北朝,到五代十國,再到蒙元,滿清,九州大地的人們一次次民族大融合之中拓寬味蕾的邊界。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只要能作為食材的,中國人沒有不敢品嘗的。與古代豪門貴族的鐘鳴鼎食不一樣的是,火鍋這種流行於江邊縴夫、街頭走販的聚餐方式,更能反映農耕文明時期中國人的生存境遇與強大的生存能力。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18億畝耕地紅線不是一蹴而就,以仰韶文明為源起的中原之外被稱為「戎狄夷蠻」,不是荒蕪之界,就是煙瘴之地。從西北胡人的「茹毛飲血」,到南方蠻族「百蟲宴」,其實都反映了古代中國一直備受困擾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沒得吃,吃不飽。這導致了中國人需要不斷地去開發新的食材和研究烹飪手法,進而造就了中國人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酷刑:鑊烹

無論如何,火鍋這種飲食方式還會一直盛行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還會見到、品嘗到更多形式的火鍋品類。與吃商務快餐,煎餅、漢堡不一樣的是,能在一起吃火鍋的人,不論貴賤,也不必客套,舉箸共下一鍋,你添菜,我涮肉,觥籌交錯,是一種情感融合的升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話說至此,國慶假七天也已接近尾聲,該邀三五好友廝混一把,去湊一桌肝膽相照、意氣相投的火鍋兄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agQ220BMH2_cNUgUz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