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助與自助:小米成為最年輕世界500強

2019-07-25     意國小廚

2009年12月16日夜裡,北京一家酒廊。

IT行業公認的「勞模」雷軍對身邊的幾個知心朋友說:「人是不能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這樣會很累,而且會被山上隨時滾落的石頭給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頂。」

這天是雷軍的40歲生日。兩年前,他為之奮鬥了16年的金山公司在香港上市,疲憊不堪的他在2007年底辭去CEO一職,成為一個財務自由的風險投資人。

四十不惑。但當時的雷軍卻陷入過迷茫。在內心深處,他不願就此安安穩穩過一輩子,他想要一個大舞台,他想要開闢新事業。

雷軍看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山頂」。他要衝沖看。只不過那時,他還不清楚,即使看到了山頂,從山頂出發,仍會有無數坎坷與掙扎,仍要推著石頭一步步向上爬。當然,那是一塊塊的新石頭。

眼光很重要,比眼光更重要的,是行動的決心。

「大家認為對網際網路行業來說,40歲已經老了,應該退休了,還折騰什麼?我特地查了一下,柳傳志是40歲創業的,任正非是43歲創業的,我覺得40歲重新開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堅信人因夢想而偉大,只要有這麼一個夢想,而且嘗試過了,就此生無憾。」

2010年4月小米成立,雷軍在此後的演講中曾不止一次這樣說。

九年一瞬。

7月22日下午,《財富》發布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小米以2018年銷售額1749億元的銷售收入首次上榜,排名第468位;在全球「網際網路服務和零售」公司中小米排名第7,也成為繼京東、阿里巴巴、騰訊之後第4家上榜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

再次創業的雷軍,用9年時間將小米帶入世界500強,小米也是500強中最年輕的一家,是截至目前上榜速度最快的中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

「耶,世界500強!雖然很想假裝『世界500強不算啥』,但按耐不住的激動……」榜單揭曉後,雷軍迅速在微博中回應。

從四十齣發的創業之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收穫之年,雷軍實現的不只是個人的夢想,也是在一個創業創新的時代,有理想、有創新、有奮鬥、有收穫的中國夢想。

中國的山是高山,中國的路是大路,高山可攀,大路當行。創新中國為小米提供了時代紅利,小米為中國創造了創新標杆。

中國與世界

1995年,涵蓋了工業類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的世界財富500強首次發布,中國有3家公司上榜,即中國銀行、中化集團及中糧集團。當時,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地區尚無一家公司上榜。那一年,日本上榜公司有149家,和美國只有2家之差,而從上榜公司的總收入看,日本還比美國多28%,名列第一。那是美日公司並駕齊驅的時代。

24年之後的今天,中國公司的數量(含台灣和香港)達到129家,超過美國的121家。可以預計,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將越來越多。

如果不含中國台灣和香港特區的這部分公司,僅就大陸/內地來看,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標誌性的時間節點(按發布之年):

2002年:中國公司達到11家,首次實現了兩位數,當時是清一色的國家隊(國家電力,兩桶油,四大行,電信和移動,中化和中糧)。這一年,美國上榜公司達到峰值的197家;

2009年:中國公司達到34家,超過英國(26家);

2010年:中國公司達到42家,超過德國(37家);

2012年:中國公司達到69家,超過日本(68家),僅次於美國(132家)。這之後的趨勢是,美國公司數量總體保持不變,中國公司數量逐年增加。

1999年我到上海採訪「財富全球論壇」,中國上榜的公司只有6家;2006年我寫《20世紀看外商,21世紀看華商》一文時,中國公司也不過23家(包括台灣鴻海精密、香港和記黃埔、台灣國泰金控、台灣廣達電腦)。此後我一直堅信中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的數量會快速增長,因為中國經濟的地位和中國公司的體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最新的一次預測,是去年寫的《從在本土掙錢到在全球贏得尊重:21世紀的中國公司使命》,「我的判斷是,2020年左右,中國公司的上榜數量將超過美國」。

從今年的500強榜單看,美國上榜121家,中國內地/大陸112家,還差9家。如果加上統計在香港地區口徑下的華潤、聯想、招商局、太平洋保險(香港此外還有3家,怡和、長江實業和友邦保險),是116家,和美國還差5家。從上榜數量上,中國和美國已經並駕齊驅。再看一下中國台灣上榜的十家公司,分別是:鴻海精密、和碩、台積電、廣達、仁寶、中油、緯創、國泰人壽、富邦金控、台塑,其中一半多是IT公司,它們的大部分工廠都設在中國大陸。

上述勾勒說明了什麼?說明中國因素是影響全球各種經濟指標的最大變量,說明生在這個年代的中國公司和中國企業家在歷史上足夠幸運。

從2019年500強榜單上還可以看到,在作為全球創新經濟最重要標誌的網際網路公司中,中國的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中國是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美國是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去年還是3:3,今年加上小米變成了4:3。在所有這些網際網路公司中,小米從創立到入榜的時間是最短的。

必須指出的是,這7家網際網路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個人創業者的創造物。這表明,在最前沿、最靈活、充滿著試錯和疊代的新興產業領域,民營的、能充滿調動人力資本作用的市場化機制,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無論從公司數量還是從創新高地來看,2019年都是《財富》世界500強歷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中國超越,繼續向前。

小米與世界

在商業史上,有很多創造傳奇、改變世界的公司,小米正在這個方向上努力,並很有機會成為其中的一員。

去年小米上市的招股書中寫道,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和IoT平台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採用獨創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硬體+新零售+網際網路服務——把設計精良、性能品質出眾的產品緊貼硬體成本定價,通過高效的線上線下零售渠道將產品送到用戶手中,並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網際網路服務。

我在商業文明研究中,從微觀角度最關注的是公司創新。在我看來,小米的模式是只有到了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時代,在社會分工高度專業化和消費者有明顯的代際變化、從而能夠重塑其心智的背景下,通過將軟體、硬體、服務合而為一,才有可能實現。這需要巨大的創新勇氣。

2019年500強榜單上的7家「網際網路服務和零售」公司,小米是唯一製造自有品牌的實體性產品並進行銷售和開展服務的公司。別的基本都是高毛利的純線上公司,或是平台型的電商公司。由於涉及到實體產品的製造和線下服務,小米麵臨的挑戰也為其他公司所不及。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其他公司找到聚焦點之後,江湖地位基本沒有動搖過(如騰訊的社交和遊戲,亞馬遜、阿里的電商,Facebook的社交,谷歌的搜索),而小米前進的每一步都強手環伺。

2011年小米1發布一炮走紅,2013年小米布局物聯網建設生態鏈,2014年小米手機排名國內第一,但此後由於供應鏈和線下銷售的不足,2016年進入低谷期,雷軍親自接手後才觸底反彈。直到今天,小米在多個產品線上都在和眾多強手競爭,這種力戰「多角群雄」的格局在歷史上似乎沒有過。

小米的成績單是:在自有品牌的主戰場上名列前茅,在物聯網生態方面一馬當先。截至2019年3月31日,小米物聯網平台連結設備數超過1.71億台(不包括智慧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居全球第一,小米也是500強榜單中具有網際網路-AIoT屬性的中國科技公司。

小米是造物的公司,是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公司,也是一家零售公司。在IT和網際網路產品的營銷與銷售歷史上,戴爾電腦的直銷是一次革命。1965年出生的麥可·戴爾在大學一年級就註冊了一家PC有限公司,在地方報紙上打廣告,不經經銷商,直接把印有自己名字的成品組裝機賣給用戶。

戴爾模式(DELL MODEL)曾被認為是過去幾十年世界上最好的商業模式之一,也是PC時代的經典創新。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比戴爾小4歲的雷軍同樣進行了巨大的創新,包括一開始的網際網路直銷平台「小米商城」和用戶參與式營銷,後來基於「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理念的多品類的電商零售平台「小米有品」,以及線下的新零售「小米之家」和小米之家授權店,等等。小米的產品跨度和零售的多樣性遠遠超過了戴爾,這背後的關鍵是網際網路+的思維,即通過極致的用戶體驗和高效運作,實現全渠道多品類的營銷與服務。

所以說,小米既是一種產品創新方式,帶動了智能化的中國新製造的發展;也是一種零售創新方式,帶動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中國新零售的發展。而這背後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商業理念,即「和用戶交朋友,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用戶的認可和喜歡決定了小米成長的邊界,這使得小米不斷跨界,但原點始終如一,就是追求極致的產品和效率。

雷軍的精神

「我們應該如何來描繪新的一天黎明時分的美麗景色呢?我們今天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充滿幻想的人們發現他們獲得了曾經夢寐以求的力量,並且可以利用這個力量來改造我們的世界。這是個轉折的時代,跨國公司迷失了發展方向,而小企業家卻舉起了計算機革命的大旗,成了開拓未來的先鋒。」

這是1984年出版的《矽谷之火》前言中的話。兩位作者是美國《信息世界》周刊年輕記者,他們描述了個人計算機時代的創業巨人們的歷史。雷軍在進入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習後,在圖書館看了這本書,並深受激勵。他說:「《矽谷之火》給了我這樣一個啟迪:你要是有夢想不妨一試,那樣你也許真能辦成一家世界級公司。」大學四年級,他和同學開辦了第一家公司,開始了創業。

在雷軍之路上,他付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努力,也一次次看到了「新的一天黎明時分的美麗景色」。

他跨越了92派、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這三次企業家創業浪潮,他在軟體(金山)、智能硬體、網際網路服務、零售這四個方面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創新,他在實業和投資兩大方向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對產品的專注與執著,他對技術變化所帶來的商業變革的高度敏感,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精神和打持久戰、打逆風戰的意志品質,不僅是中國企業家群體的財富,也是網際網路時代全球創新型企業家的財富。

勇敢的想像力,加上超人的韌性,使得雷軍領導小米,硬是將智能化硬體做成了網際網路服務入口,把一個單品品牌做成了超級品牌。這要拜時代之所賜,拜中國紅利之所賜,但如果沒有一次次挑戰自我的再出發,面臨逆境的再超越,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雷軍曾經在一封公開信中說:「小米創辦之初,我們就有一個宏大的理想:要改變商業世界中普遍低下的效率。小米有勇氣、有決心推動一場深刻的商業革命。」

這場革命遠未結束,小米仍在路上。但無論如何,成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這是對小米理念,對雷軍精神的一次肯定。天助自助者,有志者事竟成。

從2010年開始的雷軍和小米的故事,見證了在我們這個國度,不拼出身、不靠運氣 ,只拼聰明、努力與堅持不懈的勤奮,能夠實現怎樣的夢想與成就。這也正是這個時代企業家和奮鬥者的底色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_gxKGwBmyVoG_1Z6x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