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網文里寫過這麼一句話,趙縣是一座包容的小城,它讓全國各地的小吃融合在一起,多元化的美食文化,使得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這裡各領風騷。就拿縣城的建設西路來說,長不過一站地,而路兩側的大小酒店少說也有幾十家。涮的、炒的、烤的、燉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游的都能在這裡吃到。
如果我沒有記錯,離我家不遠的那家「農家老灶鐵鍋燉魚」至少開了有八九年之久。而它周圍的其他飯店倒了牌子的,換了店名的不計其數,不誇張地說,在這條街上三天兩頭就能看到倒閉的飯店和開業的飯店。那麼這家專注於農家老灶鐵鍋燉魚的飯店,憑啥站穩了一方碼頭?
現在就請隨我一起來這家飯店探店。農家老灶鐵鍋燉魚,是地道的東北口味。瞅一眼那老灶台、還有那油光光的大鐵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的舊時光,這似曾相識的場景,依然固執地溫暖著我的記憶。
老闆娘來自與山東、河南交界的安徽阜陽,人很乾練,手腳也勤快。她們一家子,包括小叔子小馬一家共同經營著這家東北風味的農家老灶鐵鍋燉魚,她說,如今小叔子的孩子已經在趙縣上學啦。
我曾看過央視播出的一個美食欄目,說鐵鍋燉魚源於赫哲族,捕魚和狩獵是赫哲族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人喜愛吃魚,很久以前他們捕到大魚之後,便支起鐵鍋,圍成一圈等待食用,這種原始而又自然的方式燉出來的魚,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野生魚原汁原味的鮮美味道。
這家老灶鐵鍋燉魚的食材,主要是三江野生魚,有肉質鮮嫩的野生青根魚、大馬哈魚、鱘鰉等,也有常見的鯉魚、清江魚。所有的食材都擺在大廳的冷藏櫃里,食客可隨意選擇。我們從冷藏櫃里選了嘎魚、清江魚和青根魚以及土豆、大白菜、寬粉等食材。
老闆娘點著液化氣灶。介紹說,過去我們飯店用的是劈柴,現在不讓用了,污染環境。一邊說,一邊拿出一桶醬,舀出一大勺放進鍋里。這是一種秘制的醬料,鮮香微辣,風味獨特。醬,就這樣直接倒入鍋內了,下一步是加水,依次倒入魚類和蔬菜,蓋好木鍋蓋。再有就是等待的過程了,等待需要極大的耐心。這期間,我們點的豆腐絲、和涼皮拌油炸花生米早送過來了,正好就著它下酒。
飲酒中的過程中,你不會覺得時間有多麼長。這種等待是與其說是煎熬,不如說是美好,因為它是食材化為美食的享受過程。
當鍋里的熱氣絲絲冒出的時候,老闆娘推門進來。端著一小盆兒發酵好的玉米面,她揭開鍋蓋,大鍋里的食材隨著湯汁翻滾,滾頭上騰著細浪,美味直衝鼻腔。
老闆娘戴好手套,從盆里挖出一團面,輕輕按在鍋幫上,圓圓的麵餅留下了一個個指印,霎時,鍋圈貼滿了大小均勻的玉米面餅子。
鐵鍋下部燉魚,上部貼玉米面餅子,餅子熟了,用專用的鏟子將其鏟下,背面有一層黃燦燦的鍋巴,散發著老玉米天然的清香味道。拿它在燉過了魚的湯汁里泡一下再吃,味道可是酥脆香甜,極為鮮美。
秋風漸涼的時候,燉這麼一鍋雜魚,還有什麼食物比上它美味呢。這鐵鍋燉魚算不上趙縣傳統美味,但卻在趙縣火起來。為什麼?細究之下,除了它獨特的風味,再就是那線條粗獷大氣,簡約卻不失奢華的家的味道以及對舊時光的追憶,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