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次農業革命浪潮發生在八千到一萬年前,人類從原始漁獵時代進入農業社會;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發生在二百多年前,人類進入大工業時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經展開。夾雜在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動的小浪潮,將人類推向一個個新高度。讓我們用鍵盤記錄身處這些浪潮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對普通人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變化。
人類脫離動物的標誌之一就是居住環境的改變。從就地取材的搭建的茅棚,到木質結構的住宅,再到土木結構的房屋,人類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十萬年前,人類還和地球上的其他動物一樣在叢林中、河流邊生活,而自從人類學會搭建房屋,這些房屋明顯區別於鳥巢或洞穴,此時,人類的生存條件開始領先於身邊的動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搭建的房屋越來越結實,功能越來越多,人類再也不用風餐露宿,隨季節遷徙,而是在自己搭建的房屋內完成多項活動。房屋解決了人類居住問題,與自然界隔離,避免了風吹雨淋,擋住了豺狼虎豹,使得人類有精力去完成更具意義的事情。特別是在近兩三百年來,人類的居住條件又上了一個台階,而促成提升的關鍵發明就是水泥。
1756年,英國工程師J.斯米頓發現,採用含有粘土成分的石灰石可以燒制出水硬性石灰,在配上火山灰,就可以用於水下建築的砌築砂漿。1796年,英國人J.帕克用泥灰岩燒制出天然水泥。在此基礎上,到了1824年,英國建築工人約瑟夫·阿斯譜丁發明了水泥並取得了波特蘭水泥的專利權。他用石灰石和粘土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後,在立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被命名為波特蘭水泥。
1889年,中國河北唐山開平煤礦附近,設立了用立窯生產的唐山「細綿土」廠。1906年在該廠的基礎上建立了啟新洋灰公司,年產水泥4萬噸。中國在1952年制訂了第一個全國統一標準,確定了水泥的品種和標號,並將波特蘭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礦物組成改稱為矽酸鹽水泥,後又改稱為矽酸鹽水泥至今。目前我國水泥用石灰岩查明儲量約1343億噸。2017年我國水泥產量約23億噸,占同時期世界產量的4成還多,位列全球第一。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偏僻的郊區、農村,水泥無處不在。水泥裹著鋼筋和磚石,構成了現代化的叢林,高樓大廈、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橋樑、隧道,它們的主體都是水泥。城市中,人們目光所及的一切,莫不有水泥的影子。人類從樹木組成的叢林中走出來,陸陸續續走進鋼筋水泥的叢林中。
這就是水泥的巨大作用,引導人類走向一個自己構築的生存環境。人類用了很大的精力,將石灰岩從地下翻出來,粉碎、煅燒,製成水泥,在地球表面堆砌出一個個水泥叢林。
劉意守也是一步步地走進這鋼筋水泥的叢林中的。
70年代出生的劉意守,見過土房、木屋和磚房,現在居住在一座高層鴿子籠一樣的三居室房間裡。
劉意守小時候居住的工廠大院,所有的房子都由紅磚砌成,一棟接一棟,都編上了號。紅磚樓高四層至五層,磚縫中間露出灰綠色的東西,那就是水泥。小時候在工地邊玩沙子,就能看到工人們把篩好的沙子和水泥攪拌到一起,然後在砌牆的時候鋪在兩磚之間,這才知道水泥是蓋房子的主要材料。
那時候土房和木屋隨處可見,一般都分布在農村或山區。見過卻沒住過,可以說劉意守這一代人,特別是城市裡出生的孩子,一開始就住在水泥房子裡。
還是從80年代開始,樓房越來越多,平房越來越少,幾十年,大院的老房子幾乎全拆完了,至今,原來的大院早已沒了蹤影,起來了好幾座高層住宅,以至於多年後劉意守找不到自己小時候住過的位置。
從80年代至今,房子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自從商品房出現,人們的期望再也沒有趕上房價。商品房也是從多層開始,現在看到的老小區都是2000年前的,基本上都是多層。而2000年以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人們對房屋需求的增加,地明顯不夠用了,所以這之後建的房子都是高層,並且越來越高。而這房子不管怎麼蓋,都離不開水泥。
和房子一樣,土路和柏油路也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這幾十年的道路越來越寬,但總是鋪好了挖,然後再鋪好,整個城市就像是一個大工地。
三十多年,水泥的效果是顯著的,城市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在城市裡,除了高樓就是道路,都是水泥製品,高樓和道路的縫隙中是綠色的植物,很少有直接暴露的黃土地。這就是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叢林,人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這叢林裡,或停留,或穿行,一天天地過著。
很多時候,劉意守仰望天空,在高樓的縫隙中能看到的是月亮,卻看不到曾經閃爍的星星。如果這時候從外太空俯瞰地球,那一片片閃光的,就是我們身處的鋼筋水泥的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