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古代帝王好改「元」文/趙 雨

2020-01-05     終南文苑


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在自漢武帝首創年號以來的2000多年裡,封建帝王對改「元」這樣的重大事件是隨心所欲、想改就改的。從漢武帝首創年號「建元」,到清王朝滅亡、「宣統」年號的廢止,我國歷史上共存有多少年號,至今尚無定論,梁啟超先生統計為316個,而《中國歷史紀念表》則稱有500多個,加上軍閥割據政權的年號,總數就更多了。

  封建帝王緣何熱衷改「元」?這還得從「紀年」說起,所謂紀年,指以文字確切記載歷史現象發生的年代。商代雖有文字記載,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沒確切的年代記載。太史公司馬遷根據前人遺留的史料,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西周「共和元年」及以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起,我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紀年。

  其實,曆法的推算比司馬遷創建「紀年法」更早,《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新年從哪天開始?《史記·八書·曆書》曰:「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而正以十月。」也就是說,夏朝以孟春第一天為「元旦」,此後,商、周、秦朝分別比前朝提前一個月過新年。直到西漢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時,漢武帝接受大中大夫公孫卿、太史令司馬遷等建議,下令廢除秦歷,恢復夏曆(農曆),「以元封七年為元年」,並詔命御史大夫倪寬、太史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漢武帝成為史上改「元」第一人。

  漢武帝雖未對改元或沿用舊年號作出統一要求、制定統一格式,但他在位50多年,只創建了11個年號,且有一定規律可循,譬如「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各6年,「太初」「天漢」「太始」「征和」等各4年。無論「6年一改」還是「4年一改」,時間都相對穩定。而此後王朝的統治者改「元」就頻繁了,新君即位,無論正常交接班,還是通過政治或軍事手段逆襲上位,首先做的便是改「元」;總結成績、祈福消災、宣布新的施政方針、前方打了勝仗等等都是改「元」的充足理由,甚至還有「什麼理由都沒有、完全是興之所至,也弄出一個新年號」的帝王。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更有「改元癖」,從上元元年攝政到神龍元年被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推翻,掌權21年,卻改「元」17次,平均一年多就改一次。從武則天改元「天授」「天冊」「證聖」「神龍」「長安」等看,她改元的政治意圖與歷代熱衷改元的帝王所表達的思想如同一轍,即:強調權力的正當性,記載自己的豐功偉績,祈求上蒼護佑皇圖永固,表達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等。

  然而,封建帝王雖然喜歡建「元」、重視改「元」,但他們基本都遵循一樣的套路——年號的選擇既要「吉祥」,又要避免「撞車」,尤其不能重複滅亡政權的年號,這可苦了負責選定年號的大臣們。南宋著名歷史學家、目錄學家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載: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後,命宰相趙普「撰前世所無年號,以改今元」,趙普絞盡腦汁,提交了「乾德」二字,趙匡胤很滿意,趙普也很得意。可是,乾德三年,趙匡胤滅後蜀,「蜀宮人有入掖廷者」,趙匡胤「閱其奩具,得舊鑒,鑒背有『乾德四年鑄』」,大吃一驚,便拿出銅鏡生氣地問趙普:「安得已有四年所鑄乎?」趙普被問得目瞪口呆、驚出一身汗。趙匡胤又召學士陶谷、竇儀問之,竇儀回答:「此必蜀物,昔偽蜀王衍有此號,當是其歲所鑄也。」趙匡胤恍然大悟,對沒文化的開國元勛趙普一頓羞辱:「宰相須用讀書人。」趙普很幸運,遇到的是明君,否則腦袋就可能搬家了。沒過多久,趙匡胤便將年號改為「開寶」。

  封建帝王們熱衷改元,免不了造成多個年號重複。諸如「建興」「天祐」「太平」之類吉祥意味濃厚的年號被「複製」了10餘次,甚至同一朝代也出現重複年號,674年8月至676年11月,唐高宗李治用的是「上元」年號;而唐肅宗李亨於760年閏4月至761年9月也用此年號,給後人考辨歷史帶來了很多麻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VkedG8BMH2_cNUgH_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