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財經題材的話劇是什麼樣的?

2023-11-27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一部財經題材的話劇是什麼樣的?

作者|尖椒

11月18至19日,財經主題話劇《大贏家》在北京圓滿收官,該話劇由榮正集團成員企業財鑫文化主出品,開心麻花聯合出品,最早曾於2020年11月在上海進行首演,又於2021年先後於深圳、杭州落地。

在當下話劇市場中,財經題材非常少見。從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市至今,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三十餘年的風雲變幻,話劇總策劃鄭培敏在金融市場與文化行業投資都有豐富的從業經歷,想用一部話劇作品來記錄和致敬這段歷史。

《大贏家》從四位同宿舍大學同學畢業後30年的不同人生軌跡切入,串聯起上交所成立、327國債期貨事件、深圳810事件、股權分置改革、2015年股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記錄四位主角如何在大時代的裹挾之下,奔向了不同的未來。

娛樂資本論在近期對話榮正集團董事長、話劇《大贏家》總策劃鄭培敏,了解一部財經主題話劇的創作過程,以及他在文化產業投資的經歷。

談《大贏家》:致敬與記錄資本市場

2020年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30周年,在此節點,鄭培敏萌生了做一部話劇致敬和記錄中國資本市場的想法。

鄭培敏透露,《大贏家》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籌備,他並不干涉具體的創作過程,只是對編劇提出大方向:將過去三十年中與金融機構證券市場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用台詞和場景展現出來。

編劇李然將劇中四位主角設置成同一宿舍不同專業的學生,用他們不同的人生關鍵節點與標誌性的金融事件巧妙結合。例如上交所成立之時,正是四位主角畢業半年相聚,對是否應該進軍股市,四位主角的觀點與態度差異展現出其性格不同,也直接預示著之後劇情的發展走向。

鄭培敏透露,主角梁萬羽的名字實際上是借用了真實人物的姓名。「梁」取自A股「第一代莊家」呂梁、「萬」取自唐萬新。另一位主角宋旭東的名字取自中國陽光私募第一人趙丹陽,他曾在A股低點時發表演講稱:「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即將到來」。

雖然名叫《大贏家》,但鄭培敏認為,劇中四位主角其實都很難稱為贏家。梁萬羽因為違法犯罪鋃鐺入獄;價值投資者宋旭東身體出了問題,心臟搭橋;嚴浩原來曾經是名記者,是無冕之王,最後在體制內受排擠,變成一個閒雲野鶴似的自媒體人;馬文化最後也到了妻離子散的地步。「到底最後誰是贏家?這部劇給大家留了懸念,留給大家每個人創造的空間,這樣就是好作品。」

在籌備期,就有不少文娛產業的人告知鄭培敏,這部話劇可能不賺錢。最終《大贏家》首輪演出投資在300萬至400萬元,總成本超600萬元,最終收回來的投資可能不足100萬。但鄭培敏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這部劇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大眾劇,它有比較高的認知門檻,主要面向的是上市公司、證券基金的從業者,財經媒體和金融專業的大學生。」

比起商業行為,《大贏家》的初心還是做公益,希望以藝術的形式,對資本市場從業者進行「潤物無聲」的告誡與教育,「目前市面上很少有做財經主題的話劇,有也是不專業或者很高冷。可以說我是出於情懷,也可以說是公益,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歷史責任。」鄭培敏說。

談投資開心麻花:話劇是檢驗IP的實驗室

1998年7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鄭培敏創辦「上海榮正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最近十年又活躍於文化產業風險投資。目前,他也是開心麻花的股東之一。

「影視作品的核心是講故事。」鄭培敏透露,當初投資開心麻花正是看重其「檢驗故事」的能力。「現在網文IP的故事是經過檢驗的,而話劇也能直接檢驗一個故事受不受歡迎」。

但在2012年,鄭培敏發現市面上大多數話劇公司都是工作室或者小作坊,很少有成規模的跨域公司。當時他常年待在上海,對北方的話劇市場不太了解。直到有一天坐飛機時,他看到報紙上統計2011年北京十大票房話劇,十部裡面有六部都是開心麻花出品,憑藉職業敏感度,他立馬聯繫開心麻花,希望能投資,並提出將成功的話劇改編成影視作品。

2015年,《夏洛特煩惱》上映,總投資4000萬,開心麻花和新麗傳媒各2000萬,最終票房高達14億。從此,開心麻花成為喜劇電影的代表。

話劇就是一個低成本的IP檢驗實驗室。」鄭培敏將投資話劇比作「天使投資」,如果投了幾百萬的話劇沒人看、口碑不好,說明故事本身有問題。如果話劇賣得好,至少有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可能。

《大贏家》也是榮正集團與開心麻花合作出品。未來,這部作品也會被打造成IP,同名小說將於12月正式上市,繼續講述資本市場的傳奇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9e25336cf3d6dc347f9054b9be4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