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木宇。
國慶假期剛過,接下來最受女生們期待的恐怕就是雙十一大促了,在各大平台和品牌緊鑼密鼓準備的同時,一款連續兩季都備受好評的「砍價綜藝」《所有女生的offer》(後簡稱《offer》)也迎來了第三季上線。
不知不覺間,這款短小精悍的實驗性綜藝已經走過了三年。
它的出現,不僅僅為大眾呈現了直播電商最大的幕後勁爆砍價過程,也讓曾經有距離感的品牌變得「人性化」了很多。在李佳琦與品牌方諸多真實又充滿了戲劇性的談判互動下,「所有女生」們,不僅從內容本身中找到了作為圍觀者「吃瓜」的快樂,也感知到了作為消費者被重視的尊嚴。
如果說直播電商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內容,那麼,《所有女生的offer》系列作為內容的衍生內容,逐漸發展成了某種文化符號,又反過來推動了行業的進化,這既是作用於品牌的,也是作用於消費者的,最終幫助雙方達成更好的共創。
《offer3》千呼萬喚,為什麼女生都愛看它?
10月8日,《offer3》第一集上線,B站下方出現高贊評論,「我的電子榨菜來啦」「啊啊啊啊,最愛的綜藝上線了」。
在第一集上集的開頭,依然是熟悉的品牌方與李佳琦的談判畫面,剪輯明快、你來我往的唇槍舌戰中,充滿了對抗的戲劇性和綜藝感,情緒張力拉滿,將觀眾一下代入前兩季的回憶中,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緊接著,正片開始,各大品牌的BOSS輪番出場,畫面讓人想起近期熱播的《披荊斬棘3》,實際上,前兩季就有粉絲將節目比作《披荊斬棘的老闆們》,這個綜藝節目常用的經典設計往往會放大人物身上的某種氣質,拉進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看老闆們「下凡」與看明星藝人「下凡」,本質上都有相同的吃瓜樂趣。
《所有女生的offer3》劇照
熟悉才會帶來代入感,這樣在看品牌方與李佳琦battle時,感知到的才是活生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博弈,而這正是這個系列節目最大的看點。
直播帶貨相比傳統電商,一大優勢就在於能拿到更多的品牌福利,有的力度甚至讓消費者自己都懷疑,這是怎麼能實現的?這裡面真的沒有摻水分嗎?從消費心理而言,不僅要買的實惠,更想要買的安心。
而美ONE選擇製造一檔綜藝來回答這個問題,並將其作為雙十一大促的預熱節目,一開始是帶有實驗性質的,畢竟誰也無法預測,這種「公開」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但當它走到第三季時,「實驗」的標籤其實已經可以拿掉了,這不僅僅在於節目本身的口碑和流量,更在於它對於品牌的充分曝光以及魅力加持,以綜藝完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深度種草,諸如「看完好想買」「這個可以沖」的彈幕在B站上反覆刷屏。
《所有女生的offer3》彈幕
究其根本,其實還在於節目組的初心是站得住腳的,即為所有女生爭取福利這件事本身,就經得起考驗,只不過從幕後走到了台前,讓大家真切感受到主播如何保住粉絲的利益,如何與品牌方經歷了一輪輪艱苦的談判,這個過程是讓人有代入感的,如同一位豆瓣網友評論道,「感覺自己也參與了談判。」
平心而論,《offer》在環節設置、人物性格、爆點內容的製作上,對比國內一眾優質綜藝並不突出,畢竟它只是一家直播公司製作的一檔衍生節目,但它站在了一個巧妙的出發點上,
主播背後代表的眾多消費者的利益,而主播與品牌的談判環節天然具備戲劇衝突,《offer》只需做一些綜藝化的設置和剪輯,將雙方人設與立場順其自然地展現出來,就能讓這款節目具備可看性。
《所有女生的offer2》劇照
這其中,李佳琦如何通過畫餅、資源置換、offer施壓等諸多談判技巧與品牌方博弈,品牌方各具性格特色的老闆高管們如何平衡消費者福利與自身利益,更是直接貢獻了一出精彩紛呈的商業大戲,兼具真實感與綜藝感。
無意間,《offer》通過製造李佳琦與品牌的衝突,消解了消費者與品牌的對立,將主播與粉絲之間的信任擴展到了品牌與粉絲之間,這種情緒的緊張與釋放,讓《offer》系列真正出了圈,前兩季積攢下的人氣與口碑,也讓《offer3》一經推出便備受期待。
被共情的品牌,都在雙十一大賣
「所以Eric又升職了嗎?」
《offer3》的第一集下,有這樣一個高贊評論,「老朋友」Eric的歸來,對粉絲們而言成了追綜藝的一個驚喜,更多的品牌方,正期待通過《offer》這個節目成為觀眾們的「老朋友」。
因為粉絲一旦把你當成朋友,就會實打實為你買單,被共情的品牌,都能在雙十一大賣。
在《offer2》中,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的護膚品牌Fresh負責人Eric面對李佳琦將面膜套裝再砍10元時,為了拿下offer幾乎要在鏡頭前「猛男落淚」,「這不是10塊錢的問題,而是我真的會要掉工作的問題」,他表示。
《所有女生的offer2》劇照
實際上,國際品牌的產品價格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便是作為中國區電商負責人的Eric,也沒有隨意決定價格的權利,最終還是為了拿下offer做出了妥協,取捨間其實賭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而這樣的表現卻意外贏得了同為打工人的粉絲們的共情,「我買了兩份,Eric我盡力了。」她們喊出的口號是,「打工人help打工人」,Fresh也在雙十一收穫了不錯的成績。
通過《offer》,粉絲們真切感受到,哪怕曾經看來無比高冷的國際大牌,在如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為了爭取消費者也得小心翼翼,不斷讓利,而那些缺少知名度的國貨品牌,更是舉步維艱。
當老闆高管們與李佳琦在節目中為了offer反覆battle時,品牌變得血肉豐滿了起來,他們不僅要展示品牌產品的優勢,也得給出讓人心滿意足的優惠,除了要拿到最後的offer,還得給「所有女生」留下好感。
《所有女生的offer3》劇照
而《offer》也讓品牌們意識到,什麼叫做「人設的魅力」。
從被稱作「喜劇人」的希思黎電商總監,到冠以「拽姐」的MAC品牌總經理,再到「氣質小姐姐」逐本創始人,有花名才算在綜藝江湖打開了局面,這也為品牌博取了不少流量和關注,最怕的就是沒有存在感。
到了《offer3》,吸取了前兩季經驗教訓的品牌們更會了,第一集中BOSS登場環節,在被同事cue到後,歐萊雅中國副總裁馬嵐立馬表示,「這麼多年我都沒有錄製節目,我感覺這次我可以紅。」彈幕開始飄「馬總霸氣」「馬總起飛」。
上節目就是為品牌代言,儼然成了BOSS們共同的覺悟。
《所有女生的offer3》劇照
要知道,《offer》系列某種意義上也是為雙十一而生,它本質上是一種節前大促的內容營銷,但事實也證明,它為品牌在雙十一的聲量和銷量帶來了正面影響,已經固化成了直播電商的綜藝IP,就像天貓晚會一樣,衍變成為了某種文化符號,具備了獨有的營銷價值。
「揭秘」談判背後的故事,「真誠」反而成最好營銷
《offer》誕生於直播電商發展的黃金時代,它的成功和直播電商的崛起,其實具備一脈相承的底層邏輯,那便是縮短消費者和品牌的距離,幫助消費者、品牌、平台三方實現共贏。
在《offer》之前,沒有人敢將主播與品牌之間的談價過程公之於眾,這似乎是出於一種商業機密保護的慣性,即保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實現更大的運作騰挪空間。
但走到今天,這種不透明只會將消費者推得更遠。
《所有女生的offer3》劇照
直播帶貨的興起,一大原因就在於信息效率的革命,主播以一對多的形式,面對面將品牌故事和產品價值講得清清楚楚,再以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能力觸達到每一個角落,《offer》所做的,便是將這個信息革命進一步延伸,李佳琦在擔任溝通樞紐的同時,帶上了攝像頭,讓「所有女生」跟著他一起與品牌方進行對話。
隨著《offer》將談判過程的「揭秘」,每一個走進節目的品牌方在鏡頭下,都會生出一種自覺,它們不是在面對李佳琦一個人的審視,而是「所有女生」的目光,老闆高管們都意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在對所有消費者喊話。
對品牌而言,沒有比這更低成本的溝通機會了,能否拉進與消費者的距離,全看個人本事。
而消費者的尊嚴也因此被無限滿足,在此之前,她們是分散的個體,除非借用輿論否則無法發揮自身的話語權,但在這裡,她們凝聚成了一個主體——「所有女生」,一個具備強勢話語權的主體,真正的上帝,「所有女生的OFFER,是所有女生在前,OFFER在後」。
《所有女生的offer3》劇照
實際上,隨著商業的進化,品牌與消費者最佳的關係是共創,營銷的內涵與外延也將隨之變化,它不再是過去單向度的布道,而是演變成雙向溝通的完善,從對抗博弈的買賣關係轉化為積極互動的共生關係。
《offer》在呈現這個變化時,也加速了這個過程,真誠不僅是親密關係的必殺技,也是品牌最好的營銷。
雙十一的崛起曾以價格優惠拉近了品牌和消費者的距離,但後來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價格建立的關係並不長久,唯有信任和情感才能讓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更加長遠,大促的GMV很重要,但良性的增長更重要。
《offer》為雙十一而生,但它達成了雙十一之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