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奇瑞 | 技術在手,做新能源能別東一榔頭西一錘子嗎?

2023-11-10     BusinessCars

「越焦慮,口號喊得就越響亮」,壯膽用的。

11月9日,奇瑞在新能源之夜上放了一句狠話,「沒有奇瑞汽車的混動市場,是不完整的。」距離掌門人尹同躍放狠話剛過去一個月,上次他說,「明年奇瑞將不會再客氣。」

對於這兩句狠話,我就一個評價,「越焦慮,口號喊得就越響亮」,壯膽用的。狠話一大堆,現實是新能源車型在奇瑞總銷量中的占比僅為7%左右。

並非是奇瑞手裡沒技術,偏偏是因為奇瑞手裡一直有技術,卻仍舊沒有擺脫對廉價微型電動車銷量的依賴,縱觀奇瑞搞新能源轉型的這些年,「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的,至今也沒有折騰出個名堂。

這兩年,奇瑞覺得又到了一個「不破不立」的時候了,做過多次嘗試。隨著「瑤光2025」戰略的發布,星途星紀元、iCar等新品牌推出,說是要衝高端,又和華為捆綁合作,說是要打造出科技的標籤。

已經錯失先機的奇瑞,又該如何做到尹同躍希望的「後來者居上」?畢竟,尹同躍也說了,「在新能源上絕不靠虧損來換取銷量。」

一掃射一大片,掃射到了誰也不重要。在網際網路和科技圈這些門外漢闖進來造車的這些年,震天響的口號都讓我們這些看客們覺得無聊了。

當然,我們信與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奇瑞有沒有找到新能源市場的打造重點?這並不是靠技術,靠「沖高的決心」,就能完成的。

什麼時候奇瑞主動公布新能源銷量數據了,那時候再高調喊口號,也就沒有人質疑了。

「起大早,趕晚集」

「在新能源方面,奇瑞算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但現在我們要做到後來者居上!」「2023奇瑞科技DAY」活動上,尹同躍再次強調了奇瑞的變革之心。

一直以來,奇瑞總是讓人感到矛盾的,想要聊明白奇瑞並不容易。因為,奇瑞總是在踏實做事和不斷推倒重來之間搖擺不定。這和掌舵人尹同躍的性格有一些關係,永不停歇地「折騰」,可以算是他掌舵奇瑞這些年裡留下的一個非常醒目的「坐標」。

技術出身的他,為奇瑞塑造了「技術崇拜性」的企業風格,他所推崇的也是像大眾教父皮耶希這樣工程師出身的企業家,在技術上偏執,在質量上偏執,當然在做企業上也很偏執。

所以,奇瑞能在2010年成立新能源,「起了一個大早」並不讓人意外。同樣不讓人意外的是,14年過去了,奇瑞仍舊沒有在新能源領域有一款有話語權的車型。

雖然奇瑞說,「沒有奇瑞汽車的混動市場,是不完整的」,但是這些年少了奇瑞的混動市場,好像也並沒有什麼不妥。市場是最直白殘忍的,只看得見老大和老二的PK。

10月份,兩個同樣出身自安徽巢湖的技術狂人,都取得了一份「創新高」的成績單。比亞迪拿到了「有史以來」的30萬元的單月銷量,奇瑞則是首次突破了20萬輛單月銷量。

不同的是,比亞迪以混動和純電車型布局,奇瑞的是燃油車占90%以上,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雙面開花,「中國每出口五輛車,其中就有一輛是奇瑞。」

即便如此,尹同躍的開心,也不能像王傳福那樣徹底。比亞迪電動車勢如破竹,300萬輛的年銷量指日可待。雖然我覺得奇瑞在燃油車不斷被壓縮的情況之下,還能取得單月20萬輛的成績,實屬難得。

對,後面要接「但是」了。

但是,新能源「趕了一個晚集」,產品從未占據市場主流地位,靠著兩款A00級別的小型車來撐場面讓尹同躍苦惱了很久。

早在2010年,奇瑞開始嘗試新能源汽車,推出了純電動車型奇瑞QQ3 EV。隨後幾年,奇瑞推出了螞蟻eQ1、QQ冰淇淋等車型,支撐起了奇瑞新能源的銷量。

2022年銷量數據顯示,奇瑞銷量123萬輛,其中新能源銷量約在23萬輛,約為18.7%,且多為單價不高的小型電動車。

長期對低端市場的依賴,埋下了隱患。10萬元以下的電動車市場,萎縮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一些。彼時,奇瑞在新能源轉型的故事,又該如何自處?

後來的故事,老生常談。隨著五菱宏光MINI EV、吉利熊貓等競爭對手的加入,再加上市場出現了萎縮,奇瑞拿市場份額的程度,越來越難。

而且,手裡握著技術的尹同躍,並不甘心在激烈搶奪25萬元以上的新能源高端市場份額時,花樣百出的榜單上沒有奇瑞的名字。而且,奇瑞已經連續數月沒有單獨公布過新能源板塊的銷量數據了。

「東一榔頭,西一錘」

「我們現在就一個目標,要打倒奇瑞,奇瑞要消滅奇瑞」。

已經不再年輕的尹同躍,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他也深知,再不全面進攻新能源,恐怕「起步早,下滑快,聲量弱」的困局再無轉圜餘地。

意識到,和做到,是兩碼事。

為了緩解困局,奇瑞又採用了用慣了老辦法,「多品牌、多車型」。從燃油車時代用到新能源時代,一直用到現在。「別人造什麼車,奇瑞才造什麼」,車型混亂到眼睛都花了。

比如,就拿被尹同躍捧到金字塔尖的星途來說,在不超過20萬元的價格區間裡面,搞出了凌雲、攬月、追風系列。善於「啃硬骨頭」的捷途,旗下產品也眼花繚亂,捷途X90,X90子龍版,X90PLUS,X90酋長,X90至尊版,分不清。就連1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市場,有大螞蟻、小螞蟻、無界Pro……產品系列極其臃腫。

「奇瑞這麼多年,產品布局,技術推出,都沒有非常確定的節奏。」沒有一個能夠確立高端品牌的調性與市場認同,這就導致奇瑞的腳步變得慌亂,多跨度車型,高端品牌,一擁而上。

在新能源時代,找不准節奏的情況,更明顯了。比如,目前奇瑞在中高市場的布局,有插混版的瑞虎7和瑞虎8,星途追風插混版本,捷途大聖i-DM等多款價格重疊度高的車型。

又犯下那個老毛病,光有技術不行,但解決不好「奇瑞只會自己打自己」的殘酷事實。所以,喊狠話,也是因為奇瑞的焦慮已經不想做任何掩藏了。

尹同躍也提到「沒有高端品牌的品牌實際是很可憐的,甚至是沒有未來的。」於是,「痛定思痛」「不破不立」,伴隨著尹同躍走過了很多年的詞彙再次被提了出來。

奇瑞科技DAY上,尹同躍公開反省,「奇瑞過去只會做加法,不會做減法,但現在到了必須做減法的時候。」明年不會像今年這麼客氣了,一定會進入全國頭部位置。

奇瑞的不客氣,把籌碼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繼續深化「技術奇瑞」的底色,一是在新能源產品上發力布局。急於突圍的奇瑞,在內部鼓勵奮鬥的時候,外部也拋出橄欖枝。

今年4月,奇瑞構建了以「奇瑞、星途、捷途、iCAR」為核心的全新品牌矩陣。iCAR是獨立電動品牌,星紀元序列聚焦純電和增程兩大賽道,捷途將在2024年實現全面新能源化。

本以為品牌布局已成定局,奇瑞又官宣發布全新新能源產品序列風雲,加大對混動領域布局,計劃兩年內推出11款車。內卷之外,奇瑞還與華為合作,打造了智界S7,希望增強在中高端新能源領域的話語權。

頻頻發布新品牌和新系列,看得出來奇瑞迫切希望讓「理工男」血液里不僅流淌著汽油,還要充滿代碼與電流。

奇瑞的減法,好像和我們理解的不太一樣。這麼多品牌的加持,奇瑞規劃了數十款車型,技術也不是專門給到某個品牌,而是集團共享。奇瑞能做好區隔嗎?

做得好,叫品牌戰略清晰。做不好,仍然會被認為「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的病急亂投醫。

「明年我們不客氣」

狠話是今年放的,但是在去年奇瑞披露「瑤光2025」戰略時,拿出來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雄獅智艙、銀河生態四大技術領域,就迫切展現了深耕電動化、智能化賽道的決心。

奇瑞一直將技術作為第一賣點,而且偏執。尹同躍曾說過:「我們真是窮到極致的情況下,研發的預算也一直沒有壓縮過,所以叫技術奇瑞。」

但是,揣著一桌子硬技術卻不知道如何打出去的奇瑞,一直被詬病不會營銷,這麼多年高端品牌一直立不起來,也是吃了不懂用戶的虧。同樣的,如何走智能化賽道,尹同躍仍然選擇了用技術說話。

去年科技日時,立項了很多技術項目。一年後,寧德時代的超充電池、地平線的大算力晶片、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上車等,加上「大卓智駕」,奇瑞的全新技術底座正式搭建完畢。

奇瑞在技術上的堅持,一直被稱讚。「奇瑞人始終勤奮執著,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技術,老老實實做產品。奇瑞只能吃技術飯,只能吃質量飯,未來我們要吃品牌飯、生態飯,要靠為用戶不斷創新價值來吃飯。」

但是,奇瑞也知道,新的市場環境下,只追求技術、閉門造車是不夠的,一定要研究市場和用戶行為的變化,和尹同躍曾說的「和尚去買菜,肯定不會進肉鋪」是一個道理。

「從過去以產品開發為重點,轉變為以技術突破和技術創新為重點,把技術創新擺在產品開發的前面,大膽追求顛覆式創新、融合式創新。」尹同躍表示。

所以,為了摘掉「燃油車過重」的帽子,奇瑞為旗下四個品牌做了定位。「奇瑞是值,捷途是野,星途是享,iCAR是潮。」這是四大品牌的關鍵詞。

奇瑞希望每一個品牌都要有不同的定位,每一款產品都有不一樣的設計、不一樣的技術和不一樣的賣點。

雖然,我也不清楚奇瑞在大量產品推出的時候,如何去界定不同品牌的定位。不過,擺在尹同躍面前的,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奇瑞給予明確回答。

其一,在已經有領導者的混動市場,節奏慢了的奇瑞,如何打好混動技術牌?其二,星紀元序列和新品牌iCAR之間,如何區分?互相協作,而不是互相擠壓?

根據規劃,奇瑞將在 2024 年全面發力新能源,今年 第四季度發布超級混動 5 款,E0X 高端電動 4 款,兩年內發布超級混動 24 款,E0X 高端電動 15 款。就在昨天,風雲正式發布,風雲A9、風雲T11兩款概念車也一起登場,來勢洶洶。

奇瑞確實需要發起新攻勢,但是產品布局是不是太多了一點?原本燃油車產品版本就偏多,需要精簡,還是希望奇瑞謹慎行事。

「新能源車型會像雨後春筍一樣密集上市,帶動新能源銷量的快速增長」,尹同躍表示,奇瑞一定會進入全國頭部位置。但他也強調,絕不是靠虧損來換取銷量,這是奇瑞不做的事。

畢竟每年200億元用於研發,奇瑞希望推出的一款車型就能成為「明星大單品」,但很難。大多數新能源品牌仍難以盈利,奇瑞又該如何在不依賴虧損的情況下實現銷量增長呢?

雖然奇瑞手上有很多技術,但是在智能電動化領域,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不能太浮躁。至於,太浮躁的尺度如何平衡,考驗著奇瑞。

太多的問題,等待著尹同躍和奇瑞去回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9405bb501e1c68c27077a04144c4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