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戲水,繃緊「安全弦」

2023-07-25     保健時報

原標題:河邊戲水,繃緊「安全弦」

暑期,一些有水的遊玩地逐漸熱鬧了起來。很多父母帶著孩子戲水,還有的孩子自己在水邊摸螺、撈蝦,玩得不亦樂乎。夏季氣溫高,戲水的人多,但許多水域缺乏安全警示牌和救生圈等救護器材。另外,野外的水庫、河流、湖泊邊還存在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狀況,切不可只顧納涼玩水忘記健康安全。

0 1

河邊游泳要防範溺水發生

每年的暑假期間,是學生溺水事件的高發期。河北省教育廳特聘防溺水授課專家雷建生曾介紹,其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進入暑假後,中小學生結伴外出時間增多,夏天又是野外游泳事故的頻發季節,家長忙於工作,疏於看管孩子。同時,暑期發生溺水事故的地點主要集中在水庫、野河、鄉間水渠等地,這些地方水域面積大,缺乏全面的安全防護。所以避免溺亡事件發生最直接的方法是不要讓孩子去野外水域游泳。

雷建生特彆強調,即使有家長陪護,或者是擅長游泳的人員在場,也不要讓孩子去野外水域游泳。由於野外游泳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而且溺水救援需要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不是每一個會游泳的人都具備溺水救援技能。預防是最好的防溺水方式,提前預防永遠比溺水發生後再去救助更有效。

暑假開啟,安全不能「放假」。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杭州南站醫療點負責人葉美燕提醒,對於出門玩耍的孩子,家長們要做到「四知道」,即知去向、知同伴、知歸時、知內容。要教育孩子做到如下幾點:

遠離水庫、河邊以及親水平台,杜絕產生溺水的危險;不在未知的水域,尤其是有警示標誌的區域游泳或玩耍;學習游泳或參與水上活動時,一定要結伴,同時要有大人陪同;如果不慎將東西掉入水中,不要親自下水去撈,如果價值巨大,可以報警求助;如果見到他人溺水,盲目下水救人或手拉手進行施救都是不可取的,應第一時間向附近的成人呼救,並及時撥打110、120電話,同時可利用長竹竿、救生圈等救生工具幫助溺水者;如果是自己在河邊玩耍時不慎滑落水中,應大聲呼救,儘量放鬆肢體,保持仰位,用嘴吸氣,用鼻呼氣,不要胡亂掙扎。

0 2

野外游泳存在感染蟲媒傳染病的風險

中水的危險還不只這些。不久前,一位媽媽在社交平台發布了6歲兒子在海邊游泳後感染「自由生活阿米巴」致腦病的經歷。讓人揪心的是,這個病沒有特效藥,死亡率極高,仍是當今醫療界的治療難題。

「自由生活阿米巴」是一大類原生動物的總稱,在淡水湖泊與土壤中廣泛存在,部分種類的「自由生活阿米巴」可能通過鼻腔和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引起腦部感染,因此被稱為「食腦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紹,感染早期症狀包括頭痛發燒、噁心嘔吐,晚期症狀為眩暈、喪失平衡感、癲癇發作以及出現幻覺。這種疾病感染後的預後極差,死亡率高達98%以上。目前不太清楚它是如何進入孩子體內的,最可能的是通過鼻腔。但家長也不要過於恐慌,由「自由生活阿米巴」感染引起的腦炎在臨床上十分少見,迄今為止,全球共報道過數百例。而在我國,由此確診的案例也只有兩位數。

王新宇表示,家長帶孩子出遊時,不要在野外游泳,應當選擇乾淨的景區水域,孩子如果有不舒服不要下水。身上有開放性傷口,也要避免與水相關的活動。

夏天氣溫升高,是蟲類活動旺季,在自然景區旅行時尤其要注意各種蟲媒傳染病。王新宇提醒,經蚊傳播疾病如登革熱、瘧疾等都是潛在危險。因此,旅行者應準備好驅蚊劑,儘量穿長袖衣褲。在某些地區,可能需要使用預防瘧疾的藥物。在接觸牛羊等動物時,也要注意預防感染人畜共患疾病,如布魯菌病。避免接觸動物體液或未經處理的動物產品,如未煮熟的肉或乳製品,這樣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0 3

降雨天氣謹慎參與涉水活動

暑期汛期來臨,還需時刻關注天氣狀況,降雨天氣謹慎參加涉水活動。文化和旅遊部向廣大遊客發布安全提示,要求提升安全意識,平安健康出遊。出遊中防範山體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發等安全風險。謹慎參與划船、漂流等涉水活動,不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水域遊玩。同時,做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

首先,關注出行安全。出遊前先了解天氣和道路交通情況、旅遊景區開放情況和門票預約措施,合理規劃旅遊線路和時間。駕乘機動車出遊時,全程系好安全帶。不前往沒有正式開發開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區域旅遊。

其次,關注汛期安全。在山區、河谷以及臨水、臨崖等區域要防範山體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發等安全風險,遊玩途中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及最新預報預警信息。謹慎參與划船、漂流等涉水活動,不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水域遊玩。

第三,謹慎參與高風險旅遊項目。根據個人年齡、健康等狀況,謹慎選擇高空、高速、水上、潛水、探險等高風險旅遊項目。在專業人員指導指引下進行活動,不做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的舉動。

第四,關注消防安全。出遊時,嚴格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不在易燃物聚集地或有防火提示的地方吸煙、燒烤或者使用明火。入住賓館飯店時,及時了解消防疏散通道,不躺臥在沙發上、床上吸煙。

第五,關注自身健康。出行時,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8240ffa744520a751fcff8b06d030d7.html